孙业修:满清是如何入主中原的? - 昆仑策
-
孙业修:满清是如何入主中原的?
2025-07-08

翻开明未沉重的历史,一幕幕血淋淋的教训纷至踏来。满清是弹丸小国,在高寒地区生存,无论人口、地盘和经济物质基础等,都不能和大它几十倍的明朝相比。为何它能蛇吞象,先后打败明朝、李自成和张献忠起义军、南明王朝及所有反抗力量而一统中国呢?
历史是现实的前身,现实是历史的继续,其中缘由令人深思。历史的教训在今天可能不是过去的翻版,但具有新的历史条件下影象的折射。历史告诉我们:内因在王朝兴衰中永远起决定作用。
当前,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美国的强权政治不择手段,多极化正在推进,经济格局激烈调整,地缘政治冲突频发,信息化、智能化等高科技迅猛发展,只要中国自己不犯历史性错误,必将迎来盛世强国。
一、满清入关,是借明朝的背叛力量完成的
满清是女真,称后金。明朝初期和中期,国力强大,通过设置都司、卫所等机构,以及派遣官员、兵马及移民等,加强对女真地区的行政管理和控制。女真也承认明朝主权,接受明朝的赐姓、封号、赏赐等。努尔哈赤及祖上,都曾受明朝删封。《明神宗实录》记载,建州土司佟努尔哈赤任都督俭事。但是,明朝通过删封女真头领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使之有很大独立性。随着明朝内部的腐败堕落,国力衰退,对女真控制逐渐减弱。万历年间,日本两次入侵朝鲜,明朝先后派4万和7万大军支援朝鲜,虽然朝鲜在明军支援下驱逐了日军,取得了胜利,但明朝因战争而国力大减,无力控制女真各部,女真开始独立。
努尔哈赤在统一建州女真后,先后统一了海西女真和东海女真,便称汗建国,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后金又通过军事征服与政治联盟相结合的方式,逐步统一漠南蒙古,形成了较强的后金政权。他的儿子皇太极改后金为清。
后金统一过程中,也融合了汉、朝鲜等民族。努尔哈赤很穷,16岁在山里打猎迷路时被抚顺汉族商人佟老翁收养,视为家人。后来,佟老翁还把自己的唯一孙女嫁给了努尔哈赤。因此,努尔哈赤不仅姓爱新觉罗,还曾姓佟。
从1618年到1644年,明朝与后金进行了长达26年的战争。关键的战役4个:一个是萨尔浒之战(1619年),后金集中兵力5天破三路明军,歼灭明军约5万人,明朝在辽东由战略进攻转为防守。二是宁远之战(1626年),此战明军守城胜利,努尔哈赤被炮火击伤后,不久死亡。三是松锦大战(1640-1642年),此战歼灭明军洪承畴部13万人,仅剩山海关吴三桂部,明辽东防线崩溃。四是山海关之战(1643年),此战击败吴三桂部,控制了山海关,直接威胁北京。还有抚顺之战、辽沈大战、广宁大战等,也影响了战争进程。
这些战役中,参战的除满族八旗外,还有汉族八旗和蒙古八旗。满族八旗中不少人也有汉人血统,因为汉人到东北很早,从西汉时中国就控制了辽东并开始移民。唐贞观年间三次东征句高丽,薛仁贵征东胜利完全控制了东北,也有很多移民。宋朝时,金政权灭北宋后,汉人被俘或主动去东北更多。
在天聪七年(1633年)二月,明朝辽东总兵毛文龙被袁崇焕处死后,其部下孔有德、耿仲明等率军从山东登州前来辽东投奔后金,皇太极把他们编为汉军,使用白镶皂旗帜(白旗镶黑边),这是汉八旗组建的开始,后来随着明朝军队失败、俘虏的汉兵、将领及明朝投降的官兵增多,到1642年,汉军便扩张为八旗,总人数5万人左右。汉八旗在与明朝军队作战中,战斗力堪比满州八旗。
蒙古八旗是1621年开始组建,努尔哈赤把投诚的蒙古部落、战俘编入后金,建独立的蒙古牛录,相当于蒙古旗。到皇太极时逐渐发展成蒙古八旗,人员2万人左右。
投降满清的明朝将领,最早的是李永芳,是明朝的游击将军,驻守抚顺。1618年在努尔哈赤攻打抚顺时,不敌被迫率先投降后金,努尔哈赤以女儿联姻拉拢,他被授予三等副将,儿子李率泰清初官至大学士,闽浙总督。范文程,明朝秀才,投降后成为皇太极重要谋臣,提出了很多具有战略意义的谋略,是满清汉人第一军师。辽东前锋总兵祖大寿,1631年降清(吴三桂的舅舅),同时降清的还有他的部将孙定远。降将洪承畴,曾任蓟辽总督,1641年,明廷让他带13万人去解锦州之危,在松锦之战战败后降清,他提出的“以汉制汉”策略,是协助清朝入关,统一中国的重要叛将,也是清朝的第一个汉人宰相。
满清入关前人口只有250万左右,其中满族40万人左右,其余主要是蒙古族和汉人。地盘是东北三省外加蒙古的东部部分地区,约100万平方公里,这些地方是高寒区域,物质相对贫乏。满族军队也就6万人,加上蒙古八旗、汉八旗,清军共约15万人左右。而明朝鼎盛时有977万平方公里,比现在中国的面积还大,随着明朝与后金(满清)、蒙古及高丽的战争失利,明未真正控制国土面积减为400万平方公里,人口1亿左右,能作战的军队80万人左右。从这个比例看,虽然明未与明初时国力大减,但比满清强大的多,因此,满清是灭不了明朝的,事实也是如此。明朝是被农民起义军李自成推翻的。
李自成推翻明朝后,作为新建王朝的军队正是士气最高、战力最强的时候,但是,由于他的统战政策的失误、新朝权贵官员的迅速腐败,军队纪律的松驰,使本来投靠李自成大顺王朝的明朝将领吴三桂(4万兵,镇守宁远),却投奔了满清。清军和吴三挂合兵一处,在山海关的一片石地方打败了李自成而入关,从而入主中原。
清军入关后,并不等于他们可以统一中国。之所以经过近20年战争能够统一中国,主要责任还是汉人投降和汉人内斗造成的。
清军入关后,存在着李自成的10余省的大顺政权、占有四川的张献忠的大西政权以及占有武汉江浙的南明福王政权等,这些政权军队加起来有200万之众,清军满汉蒙八旗加吴三桂等也就15万人左右,如果农民起义军和南明政权能以民族大义为重,放弃恩怨一致对满清,那么清朝在关内就占不住脚,更不可能统一全中国。
满清王朝主要有四点做得好:一是招抚政策,收买人心。清下诏各地官兵,只要归顺清朝,保留一切官职待遇,很多地方官兵在清军所到之处不战而降。如:1644年11月河南总兵李际遇率27万大军降清,1645年南明的江北四镇22万人或降或散,左良玉之子左梦庚的10万人降清等。二是联虏平冠”战略。这个战略是南明制定的,得到了满清的积极响应,满清暂时承认南明王朝的合法性并与之结盟,联合南明共同打击李自成大顺农民军,利用南明与农民军之间的矛盾,通过分化瓦解实现各个击破。三是汉人政权之间内讧。南明政权与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打,农民起义军李自成与同样是农民起义军的张献忠之间打,南明政权内斗并互相打等,汉人一盘散沙,为争地盘、正统互斗,实力大减,最后被满清各个击破。四是血衅镇压。凡是与满清对抗的,城破后血衅屠城,男女老幼不留,实行种族灭绝。如杨州十日和嘉定三屠就是例子。仅扬州一地,就有几十万人被屠杀。
二、明朝最高统治者不断腐化堕落,
能力素质低下,是失去政权的根本原因
美籍华人史学家黄仁宇1981年出了《万历十五年》一书,他说明朝灭亡是从万历皇帝开始的。实际上是从万历的爷爷嘉靖皇帝开始的。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章酷刑治腐败,实行剥皮实草,应该说为明朝200多年的基业开了个好头。明成祖朱棣更是一个有战略视野和能征善战的皇帝,他把明朝的国力和版图推到了巅峰。从成祖朱棣到武宗朱厚照这中间9个皇帝,朝风比较民主,虽有的皇帝也十分荒淫,官员腐败和官吏擅权,但都能及时揭露,不正之风得到了一定压制,其码作为皇帝这个一把手,即便肆意搞腐败,大臣们还敢公开批评,使朝纲得到了一定框正。由于正德没有儿子,嘉靖作为叔伯弟接班。因为他要追封自己的父亲兴献王为皇帝,而产生的皇帝与大部分大臣之间的“大礼义”之争,嘉靖杖责大臣142人,打死和重伤致死17人,酷刑下按他的意图获胜,培养了他独断专行,不愿纳谏,顺我则昌、逆我则亡的作风,从此导致明朝后期阿谀奉承之风盛行,钻营投机之徒受到重用,出现了奸相严嵩父子把控朝纲20多年,使明朝政风日益腐败。
嘉庆和万历这爷孙俩的贪得无厌的腐败也是出名的。他们生活奢侈、挥霍无度,大兴土木,沉迷女色等。这爷俩有两个地方却是相同的,一是两位在当皇帝时,都是20多年不上朝,一个听信严嵩的蛊惑痴迷炼制丹药,想长生不老;一个与群臣因立太子之争而罢工,沉迷酒色,吸食鸦片,大肆敛财。他俩把当皇帝这个主业当副业,而把自己的爱好当主业;第二个都是执政前期较有作为,后期腐化堕落。嘉庆作为藩王身份当皇帝后,前期实行新政,轻徭薄税,打击大地主和贵族,还地于民,抗击倭寇,任用夏言等贤臣,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出现了“嘉靖中兴”。而后期不但不上朝,还任用奸相严嵩,造成了贪腐横行,官场腐败,民生凋敝。万历帝前期在宰相张居正“一条鞭法”改革中,使明朝经济恢复,财政改善,国库充盈,边关稳定,政治较清明。后期清算张居正,造成了朝纲混乱,人人自危,经济后退,内斗加剧,边关告急。万历死后,其儿子朱常洛(光宗)接班一个月便因“红丸案”死亡。其从太子到皇帝系列的妖书案、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等,导致了接二连三的生死存亡的党争和宫斗,加速了明朝的衰弱和灭亡。
未代皇帝崇祯虽然人高马大,风度翩翩,勤政节俭,敢于决断,但生性多疑,胸无大略,刚愎自用,心胸狭窄,滥杀无辜,推卸责任,决策反复。1642年松锦战役九次变更作战方案,导致13万精锐覆没。一生中正确的都是自己,错误的都怨大臣。用人上杀人如麻,今天杀这个剿匪不力的大臣,明天又剐那个御边无能的将军,直杀的人心背离,杀的人心寒冷,人们再也不能唤起对明王朝的信心。
三、 党争失控致使皇帝任意杀戮,
执政互讧造成一盘散沙
万历至宗祯年间长达50年的党争,东林党与宦官集团互相倾轧,文武大臣党派内斗,行政决策几乎瘫痪。
宦官专权现象一直伴随明朝灭亡。
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等通过东厂特务机构架空皇权,魏忠贤权倾朝野,被人称为九千岁,朝中官员无论官职和年龄大小,都以认他当干爹、干爷爷为荣,升官加爵没有他点头是不行的,各地官员豪绅争相给他建庙供奉,清流士大夫被他大规模清洗。崇祯执政后,对首领魏忠贤及党羽进行了惩罚和清算。但崇祯是惩前朝宦官而用重用自己的新朝宦官。他先后任用曹化淳、高启潜等宦官掌管军事、财政等要职,企图通过重用宦官对文武大臣进行权力制衡。
明朝未年,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满清经常威胁边关甚至兵临京城和内陆,如1638年,满清军队曾攻破济南府,德王朱由枢被俘,最后被杀。济南守军只有1200人,清军10万人攻了60多天才破城,济南被屠杀平民10万人以上,清军放火焚城,抢劫了大量财物和虏了很多技术人员及青壮人丁。加上农民起义军此起彼伏,皇帝作为至尊者,他根本不敢也无法外出了解实情。既便外出巡视也是前呼后拥,与世隔绝,蜻蜓点水,装模作样,掌握不了实情,他只能靠大臣的上谕来了解军国大事。然而,一旦言路被堵塞,皇帝也就被封闭了。于是,皇帝只能寻找心腹为耳目,这个心腹就是宦官。
自古凡是盛世,皇帝在治国上都是用大臣而非宦官。宦官若专权,就会加剧内外大臣的矛盾。宦官当监军,不懂军事却大权在握,往往贻误战机。明朝在与满清作战中屡屡战败,与宦官监军有很大关系。宦官在皇帝身边最懂皇帝心思,也最会拍马屁,所以皇帝信任宦官超过大臣。
崇祯一直认为宦官作为身边的人最可靠,但李自成率农民军攻入北京时,恰恰是掌控皇宫内卫的、崇祯最信任的宦官曹化淳,也是提督京师营的总管,他并没有率护卫皇宫的军队进行拼死抵抗。李自成攻破皇宫后他毫发无损,还为崇祯帝含殓,他若不开城门投降,如果全力抵抗,李自成肯定不会让他活命。
崇祯到后宫的煤山(今景山公园)树上吊亡,与他重用宦官有重要原因。
明未的文武大臣之间的党争也是你死我活。这些党争,文官武官之间都有。如东林党内部存在浙党、齐党的分歧,互相攻讦不断。东林党借袁崇焕案打击内阁首辅钱龙锡,浙党则趁机反扑,导致朝政混乱。
奏疏攻讦不断,如给事中韩如愈在衘前会议上公开指责东林党人为“谄媚阉竖”,而东林党人亦以“谋叛”罪名弹劾袁崇焕,形成“奏疏战场”。
还如在迁都、赈灾、剿匪等重大决策上,文官集团意见不统一。1644年北京快被围时,部分文官主张首都南迁,或者太子外放南京监国,以应对不测,大学士范景文等表示愿辅佐太子南行。遭反对派强烈阻挠,兵科给事中光时享则冷笑斥责道:“诸位大人辅佐太子南行,想效法唐肃忠灵武继位吗?”在农民军没形成包围圈前,别说太子应该早离开,就是崇祯也应马上外逃,以图东山再起,但崇祯却责备正确意见一方贪生怕死。崇祯这人,在党派争论中往往不能听取正确意见。他临死时还把亡国责任推卸给臣下:“朕非亡国之君,尔等亡国之臣也。”
武官之间斗争也很惨烈:如袁崇焕杀了毛文龙。毛文龙因功持有天启皇帝尚方宝剑,驻守皮岛(东江镇,今属朝鲜),因明未军饷有限,便通过海上贸易自筹军饷,拥兵10万。毛文龙有前朝魏忠贤背景。
袁崇焕持有崇祯尚方宝剑,督师辽东。他要东江总兵毛文龙交兵权,毛文龙表示只受朝廷指挥,不服袁崇焕节制,双方矛盾激化。袁崇焕怀着“五年平辽〞的壮志,企图通过与满清和谈来换取时间养精蓄锐。毛文龙的皮岛是在敌后建立的根据地,他的游击战术让满清疲于奔命,极大的消耗了他们的兵力和资源。然尔,毛文龙的行动破坏了袁崇焕的和谈计划,也威胁了他的统一指挥权力。满清的皇太极也明确提出“必先除毛”才肯和谈。1629年,袁崇焕以阅兵为名,将毛文龙骗到宁远,在没有经过刑部审讯情况下,动用崇祯尚方宝剑,以自己的二品官衔将一品大员毛文龙斩杀,反应了袁崇焕目中无人和狠辣与蛮干。这也为袁崇焕后来被崇祯怀疑及凌迟处死留下了隐患。
毛文龙一死,明朝苦心经营的边防体系崩溃,清军长驱直入而无后忧。毛文龙的下属将领纷纷带兵投降清军,成为清军入关的急先锋。袁崇焕虽然在杀毛文龙中有错误,在面对皇太极举国大军进攻北京,崇祯派孙承宗传谕袁崇焕布防蓟州、顺义沿线,以防清军兵临城下,却被袁崇焕拒绝,导致清军兵攻京师,朝野惊恐,有抗旨行为。但他在抗击满清取得了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为明朝保卫边疆立下赫赫战功。在京师被包围时,是他率军勤王打败了清军,崇祯仅凭朝臣的上谕攻击,仅凭被俘跑出来的宦官之口而认为他是内间,被诬陷通敌叛国,遭凌迟处死,实是乱杀功臣。
还有孙传庭与杨嗣昌因军事策略分歧产生权力之争,导致孙传庭被囚禁三年,错失镇压起义军的良机。
皇帝作为集独裁于一身者,他既希望党争能互相牵制,利于皇帝掌权。又希望党争减少,便于团结起来全力巩固政权。但是,皇帝是最怕权臣形成小圈子威胁皇权。一旦发现内阁首辅或军事大员形成小圈子,就以各种理由打压甚至大开杀戒。乱世官军战败,往往是最好借口。仅崇祯朝17年间,内阁首辅更替50人次,杀内阁首辅2人;更换兵部尚书14名,处决兵部尚书7名;杀总督7名,杀巡抚11名等等。济南被攻破后,一次杀与此事件有关联的属臣36人。这种极端困境下的极端残暴的用人策略,导致皇帝谁也不信任,各级大臣们人人惶恐,要么唯命是从,要么吹捧歌颂,要么装聋作哑混官场,官场遍布逆淘汰,有能力正直的人得不到重用,心怀鬼胎、吹捧阿谀奉承之徒得到重用,这些德行低劣的人,只想拼命上爬,内心与皇帝及大明政权离心离德。
四、土地兼并严重,财富高度集中
在利益集团手里引发财政危机
明朝有两大利益集团,一个是以朱氏藩王为代表的30多万皇族,另一个是以10万宦官为代表的阉党集团,这两大集团象吸血鬼一样大肆扩张土地。例如:受到万历皇帝喜爱的福王朱常洵,到洛阳就藩时,他的父亲万历赐田2万顷(1顷是100亩),就是200万亩。河南的土地不够,取山东和湖南、湖北的土地用。这些土地都是低层农民生存需要的。一个藩王霸占广阔的土地后,千百万人没有了土地和生存基础。最要命的是农民土地没有了还要交税,而王爷侯爷和地主豪绅们有了万顷粮田却不纳税或少纳税。广大人民没有活路,只能起义造反。为什么起义军越剿越多?就是因为土地不断被兼并,封建社会的土地就是财富,财富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人民生活越困难,社会矛盾就越激化。就是这个福王,当李自成起义军来围攻洛阳时,他家有万石粮食,却不给来守护洛阳城的明军吃,不让来护卫城市的官军进城把守,让他们饿肚子在城外住下与李自成起义军交战。结果官军勾结起义军很快把城攻破,比皇宫金银财宝还多的福王府被农民军一抢而空,福王也被处死。
王侯权臣及宦官大量兼并土地,地方的地主官绅也是勾结官府,大量抢占土地,寻欢作乐。如:巡抚御史高名衡,在给崇祯的一个上疏中,列举了一个南阳的乡宦曹某,他豢养家丁仆人千人,夺人田宅,掠人妻女,整天淫欢作乐,还私设公堂,革菅人命。
明未,这些皇亲国戚、勋贵、太监、官僚、劣绅,占据全国90%以上的土地,但这些土地大部分免税,导致国家税赋萎缩。万历中后期财政缺口达年收入2.3倍,被迫加征“辽响、剿饷、练饷”,到崇侦时缺口达8倍。这种从国家政策上让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的政策,加剧了财富向极少数人集中,使广大人民贫困交加,饿殍遍野,卖儿卖女,夫妻相食,父子相食,贫苦农民除了起义造反,别无出路。
这些利益集团的贪财胃口没有止境,只进不出。如明末李自成快打到北京时,明军因为没有军饷,兵心涣散无战力,江山岌岌可危,崇祯以皇帝的身份向皇亲国戚和大臣们募捐。太监徐高奉诣去找皇后的父亲周奎,希望他带头募捐,徐高哭着恳求他,周奎就是不捐。徐高愤怒地说:“你家藏金再多,大明江山完了,又有何用?”崇祯下诣让他捐2万两白银,他向皇后女儿哭穷,让女儿帮他5000千两后,才捐2万两。但李自成进京,周奎家被抄出100多万两白银。宰相陈演当着崇祯的面哭穷不捐,李自成进京后,他因藏金太多舍不得逃,被起义军抓住杀死。这些王侯将相,官越大,贪的财富越多,道德越堕落,他们对明朝的责任感越弱。朝堂之上表面的人臣君子,但骨子里连其码的良心都没有。
李自成占领北京后,搞追赃助响银,只在北京一个城市,向晚明的旧官吏和财主追赃,所得银子共7000万两,足够维持大顺政权3年的全部支出。由此可见全国的藩王、大臣和地主豪绅又积攒多么天量的财富!如果他们稍微出力出财,或按照张居正的“一条鞭法”纳税,明未就基本上能按拥有土地纳多少税,人人安心劳动,人人有饭吃,政府的税收也有保证,也就没有大量的、一茬又一茬因极端贫困的农民起义,部队也会有军响,有战斗力,也不会哗变(李自成也曾是明朝军中的一员)。满清也不会入关。
五、 贪腐遍布朝野,买官卖官的危害尤其突出
崇祯元年七月,户部给事中韩一良在上疏中揭发道:一个总督巡抚的官位,需要五六千两银子贿买;一个道台知府的官铁,需要两三千两银子;各州县衙门的主官及佐贰的缺额,各都有定价;甚至举人监生及衙门吏胥的人选,也多以贿赂成交。
地方官贪腐,军队官员也是如此。如军队官员到京城“请饷,须常例,凡发万金,例扣三千,故有饷不出京之谣”。由于整个军政的败坏,兵部和将领唯贿是求,层层扣剥军饷,不但装备得不到保障,低层军官和士兵连最基本的温饱也不能维持。军饷被层层扣发的结果是士卒生活极其贫困,他们衣食无着,经常发生典衣卖箭、沿街乞讨、离队私逃、偷盗抢劫,甚至哗变。如崇祯元年,辽东宁远官兵因缺饷4个月,士卒饥饿难忍,群起哗变,叛兵捉了巡抚毕自肃,打死了总兵朱梅。崇祯二年清兵入犯京师,由于军队缺饷,山西勤王士兵在京郊哗变。甘肃勤王士兵在行军至安定(今甘肃定西)途中哗变。这样的军队怎么可能保家卫国?
刑不上王爷是明未腐败难除的根源。崇祯皇帝属也敢厉行反腐,直至斩杀了贪腐的内阁首辅薛国观。但是,他对更加贪婪、更加有财富的朱明藩王却一根毫毛也不去动。他默认他们可以肆无忌弹敛财,但不让他们募兵勤王,怕藩王拥兵威胁自己的统治。从李自成和张献忠屡破藩王府获得的巨额财富看,朱氏藩王、郡王们的财富拿出一半,也够大明军费开支。
明朝失去政权,虽然是政治腐败、经济困境、军事策略失误、用人失当、外敌入侵等多重危机叠加导致国家崩溃。其真正的原因是统治阶级内部而非外部因素造成的。
(作者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会员、昆仑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公众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