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宝应县柳堡镇是电影《柳堡的故事》的诞生地和拍摄地,这是一方红色的热土。抗战时期在乡党支部领导下组建的一支武装民兵模范队,始终保持旺盛的革命斗志,不畏强敌,英勇斗争,留下了许多奋战敌伪的感人故事。
1944年3月中旬,苏中领导机关刚刚迁入宝应,柳堡当时是新四军1师的许多后勤机关所在地,苏中军区被服厂和县财粮局都设在这里。1944年3月29日(农历三月初六)。
这一天,柳堡乡人民正抓紧反扫荡的空隙,紧张地进行春耕大生产,乡指导员嵇锦宽和副乡长郑恒迁突然接到区委通知:日伪军要下乡扫荡抢粮。副乡长郑恒迁等几个乡干部碰一下了头,布置完各自的任务,就分别带着枪分头巡逻放哨去了。
根据以往的情况,日伪军下乡扫荡,一出据点就放上几枪,打一阵机枪,给自巳壮壮鬼胆。这次是瞄准了这些后勤物资,想趁我们立足未稳,使用突然袭击诡计,由临泽、王营、陶林据点窜出来的300多日伪军,不声不响,一早就直奔柳堡而来。到中午时候,巡逻的乡干部发现杨柳村群众乱嚷嚷的,一些牵牛挟被,携老扶幼,拎着包袱的男男女女直向田野奔跑。群众边跑边说,天还没亮,鬼子、二黄怎么这么早就到了赵家河。眼看逃难的人越来越多,一颗颗稀疏的子弹,不时从头顶穿过。乡里的武装民兵很快都跑来集中,民兵们向中队长夏存良询问:今天情况突然,打不打?副乡长郑恒迁说;“我们武装民兵只有18人,不能和敌人硬拼,首先要组织群众向安全地带转移,要把公粮公物掩藏好,不让敌人抢走一粒。乡指导员嵇锦宽说,:“对!这个任务就交给你去完成。”
就在这时,日伪军的枪声更近了,河边转移群众和公粮等物资的船只也有点零乱繁忙,民兵队长夏存来和中队长夏存良立即派夏存西、夏存仲、夏心宏等人迎着日伪军进犯的路线,阻击敌人,没有命令,不准撤退。付乡长郑恒迁带着群众巳把财粮局、被服厂存放在乡里的物资等运向东小荡 “青纱帐”里去了。西南方向“乒乒乓乓”的枪声越来越激烈,很明显是夏存西战斗小组和敌人接上了火。在乡里的新四军民运工作队吴侠和部分武装民兵队员也先后赶来,要求分配战斗任务。眼看敌人越来越逼近,指导员和民兵队长马上带一部分队员跳进庄前战壕,对准来犯敌人猛烈射击,敌被阻不敢继续前进,立即架起机枪向我阵地扫射。这时区委通讯员也来送来急信,区委要民兵队坚守阵地,并告诉乡干部说区委书记杨德和马上前来支援,乡指导员向区委通讯员说:“杨政委近视眼,不会游泳,暂时不要来”。民运工作队吴侠马上又去催促还未撤出的群众立即撤出,这时敌我在庄前对峙,枪声密集,情况十分紧张,中队长夏存良又派出三名队员绕过大河东,从左侧打击敌人,形成东、西、北三面向敌反击,打得敌人昏头转向,不敢冒进,民兵队员们的枪管打红了,就边打边用水便冷却后再打,就这样18位勇士和日伪军对抗了近3个小时。这时,有些队员不断向队长报告,子弹快打光了,怎么办?夏存良看看庄上的群众基本撤光了,装物资的船巳经撑走了,指导员嵇锦宽又“挂了彩”,便当机立断,举起驳壳枪向东西两边连射了几发子弹,发出撤退的信号。过了半晌,日伪军见阵地上没有动静,知道我已撤退,像一群野狗开始向庄上疯狂猛扑,撤退的队员夏存西等三人,正好和敌人相撞,夏存西等边打边退,连转了几个弯子就甩掉了敌人。撤到北边的同志,在帮助指导员包扎好伤口后,正继续撤退时又遇上一股日伪军,敌我又展开战斗,由于敌众我寡,中队长夏存良同志不幸被俘虏,被鬼子用刺刀刺死,夏存良英勇牺牲前还高呼:“共产党万岁,鬼子必亡!"队员夏存仲、夏心宏二同志子弹打光后被敌逮捕,也惨遭杀害。天渐渐的黑下来以后,敌人还不肯撤退,我与敌人形成了僵持局面。夜深时,我柳堡民兵利用地形熟悉的优势,四处向敌人打冷枪、掷手榴弹,逼使日伪军连夜从庄上撤走。
这次战斗,柳堡民兵同志们,在敌我力量十分悬殊的情况下,面对强敌毫不退缩,敢打敢拼,最终赶跑了日伪军,谱写了一曲革命英雄主义凯歌。几天后,宝应县政府、夏集区委还在柳堡乡为英勇牺牲的三烈士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号召柳堡乡全体党员、模范队员向牺牲的烈士学习,化悲痛为力量,坚决把抗日战争进行到底。
时任新四军1师3旅7团宣传干事胡石言在采访中,被柳堡民兵们的英勇事迹所深深感动,每当他想起当年新四军与当地人民并肩战斗,特别是新四军战士与“二妹子”的战斗爱情故事,都激动不已,一直难以忘怀。1950年,胡石创作出中篇小说《柳堡的故事》。1958年初,《柳堡的故事》被搬是银屏,影片一经公映,立即在全国引起强烈的反响。影片放映之时,都会响起主题曲《九九艳阳天》的优美动听旋律。
作者:张爱东;作者单位:中共宝应县委党史编修中心;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