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伟|五七之际论干校 - 昆仑策
-
师伟|五七之际论干校
2025-05-07
我曾经供职的一家企业有一个在业界颇受好评的干部培训方式:管理干部读书班。
具体方式是每年把公司的千余名干部编为若干个班,进行封闭的培训,一般时长2~4周,内容包括集中授课、小组讨论、经典导读、论文答辩、经营沙盘、高层座谈、团队建设、文体活动等等,不仅如此,这些干部回到工作岗位后还要把培训内容简要向部门员工讲授。
学习场面大致是这样的——
这样做的好处是明显的:干部自身能力成长、不同业务深度交流、拓宽管理思考视野、了解公司实际经营状况。同时使公司后续发展得到更多的保障。
显然这是一个多赢的结果。
当然学习本身是辛苦的,我们内部戏称为双规——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学习。而且这些人脱产学习、工作暂时中断,请假需要总裁批准、事后需要补修。学习期间每天从早上七点起床跑操到晚上十二点交作业,排得满满当当,凡事亲力亲为、没有秘书帮忙,比上班辛苦多了!此外还要被我们这些老师吆来喝去的,眯眼打个盹都会被助教扣分罚钱,精神压力也不小。
虽然几乎所有人都对这种集体化的学习很满意,然而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保不准会有个别人心怀怨念,五十年后有人写回忆录,把这个学习解释为迫害也未可知。
看,这就是残酷迫害的证据:竞赛输了的小组被迫做俯卧撑——
干部的水平对企业至关重要,毛主席说得很清楚:路线定了、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
事实上这家企业在2001年开始类似集中培训时全球排名在十五之后、现在已经稳居前四了。这说明类似行动是很有价值的。
毕竟公司大了,管理层级会相应变大,导致干部离实际工作越来越远,这时他们的决策是否有效就未必了。所以有句话大家很认同“让听得见炮火的人做决定”,但是毕竟绝大部分重要的决定还是来自干部,所以干部深入实际的学习就很有必要了。
企业是这样,国家也是这样——战争时期大家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干革命,管理机关必须精简、干部必须深入实际,否则所做的决定可能会让自己搭上性命。取得政权后危险大大减小,坐在办公室发号施令再愉快不过了,甚至事情交给副职、秘书之类更爽,这样管理机关就开始臃肿,导致离实际更远、做决定更没谱、需要更多的助手,于是形成了恶性循环。
一般企业或国家对付这种现象的方法是每隔几年调整一次组织结构,借以梳理业务流程、同时裁撤冗员,能者上、庸者下。对于调整下来的干部,比较善意的做法是将其集中起来作为资源池、给个缓冲期,而更加善意的做法是组织他们的学习、保持他们的工作技能,随时准备走上新的管理岗位。
毛主席倡导的五七干校就是这种更为善意的做法的体现、而且更进一步,不仅仅针对下来的干部,而是面向所有的干部、甚至包括科研文教部门的知识分子!
五七干校称得上是毛主席的一个创举,其名称来自1966年5月7日所写、后来被称为《五七指示》的一封信。在这封毛主席写给林彪的信中,毛主席要求全国各行业都要办成“一个大学校”,这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生产自己需要的若干产品和国家等价交换的产品”,“这个大学校,又能从事群众工作,参加工厂、农村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又要随时参加批判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斗争”。毛主席还要求学校缩短学制,教育要革命,不能让资产阶级统治学校。
毛主席的这个创举当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之前在军队有过类似的行动——1958年初,时任第37师政治委员的何云峰大校身穿士兵服,配列兵衔,下连当兵体验战士生活,受到军委主席毛主席充分肯定,提出“军队干部下连当兵”的号召。从1958年8月到1962年底,全军下连当兵的干部共计77万人次,其中包括约250名将军。
下图是时任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上将下连队的照片,我估计你认出他来全靠脸上透露的年龄,因为别的方面和普通战士没有差别——
这个传统现在得到了恢复,2015年开始,我军阅兵每个方队至少有一名现役将官亲自担任领队,显然这是一种对光荣传统的继承发扬——
有了在军队的成功试点,推广到其它领域是顺理成章的,所以有了1966年5月7日的《五七指示》。中共中央转发了这封信。1966年8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全国都应该成为毛主席思想的大学校——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9周年》,对《五七指示》作了进一步阐述及推广。
1968年,黑龙江柳河干校命名为“五七干校”,成为第一个以此命名的干校。这是柳河干校博物馆——
此后大批的五七干校在各地开办,当时包括中共中央、国务院等大批国家机关在河南、湖北、江西等18个省区创办了105所五七干校,先后遣送、安置了10多万名下放干部、3万家属和5千名知识分子。而各省市地县办的五七干校更是数以万计,在那里接受改造的学员有数十万人。
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人民日报》于1972年4月24日刊发社论《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大批干校学员返城,五七干校逐渐演变为地方上让干部轮流去劳动、学习一段时间的场所。和本文开篇提到的管理干部读书班很相似。
1979年2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停办“五七干校”有关问题的通知》,各地五七干校陆续宣告撤销。只有一些遗址留到今天——
五七干校选址一般在偏远、贫穷的农村,去干校的人被称为学员、五七战士。按照军队编制编为连、排、班,过军事化的生活,学习内容包括体力劳动、思想改造。强调体力劳动的重要,反对只重视脑力劳动,使大量知识分子和干部受到了全方面的锻炼。
五七干校的学员们除了参加体力劳动、别的方面跟城市差别并不大(当时的城乡差异并不大)工资照发、待遇保留、职称不变,生活水平比当地群众要高,也比插队的知识青年高。比如当时班长只是个知识青年,是没有资格进五七干校的——
如果进五七干校是迫害的话,那知识青年简直是杀害了,世世代代在农村劳作的群众就更不是人了。
你看这个逻辑可笑不!
现在人家插队的小青年已经成长为最高领导了,而且非常怀念过去的插队生活,这才是一个大写的人!
猜猜下图哪位是当年的班长?其实猜不到也没关系,你知道当年知识青年们面对困难的阳光心态就好了——
这种阳光心态和他多年后重回故地的笑脸别无二致——
面对更艰苦的当地老乡和知识青年,那些极个别抱怨迫害的五七学员们还有脸吗?
毛主席这是高瞻远瞩地锻炼你们、培养你们啊!
不出所料的是,如同毛主席带头派毛岸英到朝鲜战场一样,他带头派女儿李讷到五七干校、而且是远离北京的江西五七干校。要知道毛主席的十个子女当中,唯独李讷是身边长大的,父女感情是很深的。难道毛主席竟然迫害自己的小女儿?
李纳在江西生病后,有人建议让李纳回京治疗后再回农村——这事符合程序、更符合情理,但毛主席却坚决不许!表示“在那里病,就在那里治”,“难道农民病的都到北京来治?在乡里病了,就在乡里治,乡里治不好,到县里治,县里治不好,到省里治。”
延安时期的一家人合影,其乐融融——
这就是毛主席的精神风范,这就是毛主席的子女观!
看似不近人情,其实是大爱!
毛主席倡导五七干校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他认为苏联党的变质、赫鲁晓夫的背叛原因中,苏联的干部不劳动是重要原因,他们高高在上、脱离人民,同时其子女也搞特殊化——在苏联,普通劳动人民的子女不能或很少能当党员、干部。毛主席认为中国的干部中也有脱离群众、脱离劳动的现象。许多干部从来不劳动,搞特殊化。他们穿得干干净净,吃得好,还看不起工人、农民,对工人、农民搞瞎指挥,甚至打骂群众。
经过观察和思考后,毛主席得出一个初步的认识:干部搞特殊化,脱离劳动,脱离人民,是产生修正主义的重要原因。为了避免中国的干部腐化变质,毛主席形成了一个干部要参加劳动,通过劳动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思路。只是当时毛主席还没有找到一个将干部统一组织起来参加劳动的好形式。
1966年5月2日,林彪给毛主席寄来了一份报告《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给中央军委的报告》。报告认为军队搞生产是一件大事,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一)恢复了我军的老传统;(二)可以为国家开垦一批农田;(三)可以为国家提供一批粮食;(四)全生产的部队仍可进行一定的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五)边疆部队搞生产,可以同发展边疆经济、建设国防结合起来,具有特殊意义。
毛主席肯定了这个报告,他由军队搞生产联想到办大学校的问题。这种大学校各行各业都要办,可以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生产,由此形成一个体系。于是五七干校的思路逐渐成熟起来,直到两年后黑龙江柳河开始的创举。
当我们现在回顾五七干校时,还需要考虑当时的一个情况:中国面临巨大的战争威胁!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们被美国等西方国家敌视、中苏关系又破裂,中国的核武器还没有形成相当的战力,美苏多次叫嚣对中国核打击,那么如何保持足够的有生力量就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大力开展三线建设,培养足够的后备干部并疏散安置是有效的应对策略。
于是我们看到彭德怀被任命为三线总指挥、刘少奇被疏散到郑州等等——结果这些事件如今反而成为这些人遭受迫害的证据。
荒唐啊!
搞宣传的部门你们在干什么!
是不是还在为当年的干校经历耿耿于怀?
你们可真要好好锻炼一下了,否则太不接地气了。
比如曾经有人在网上批评一张照片——
说这是缺乏常识的摆拍,因为插秧时是往后退的。
然而事实上这是水稻宽窄行栽培的新技术,就是一边向前一边插秧的。
真要深入实际,能出这样的乌龙?
所以说我们还是要从毛主席的格局和智慧中寻找灵感,国家是这样、企业也是这样。
我们不但怀念那个欣欣向荣的时代——
也珍惜眼前这个时代的成就,同时希望这种成就能够长治久安。
这需要深入实际、实事求是,尤其是干部更要如此。
这就是我们纪念五七的意义所在。
同时有读者对文首提到的企业干部培训形式感兴趣的话,师老师可以提供更多细节。
毕竟,这也是在传承五七干校。
(作者系昆仑策特约评论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转编自“方中云讯”微信公众号,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