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小暑时间:7月7日 04:04:43,农历 2025年六月(大)十三”;“2025年大暑时间:7月22日21:29:11,农历 2025年六月(大)二十八”;“三伏天有30天‘普通版’和40天‘加长版’。以2025年为例,7月20日入伏,8月18日出伏,一共30天,是个‘普通版’三伏,打破了近十年‘40天长三伏’的惯例。”……
每当二十四节气和重要时令来临,媒体都有类似报道。然而,由于许多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缺乏,这样的报道中常有错误。比如“农历六月(大)十三”“六月(大)二十八”,常被误写为“6月13”“6月28”甚至是“6月13日”“6月28日”。其实,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远迟于中国农历的诞生,所以农历时间不用阿拉伯数字表述,区别于公历表述,农历日期后面也不带“日”字。
即如上文中“2025年小暑时间:7月7日 04:04:43,农历 2025年六月(大)十三”的表述,“农历2025年”的表述也不确,当为“农历乙巳年”。因为农历乙巳年虽然大部分与公历2025年时间重合,但二者并不完全吻合,不是同一时间概念。
除了伏天“入伏”“出伏”,中国长江流域乃至日本同维度区域,还有梅雨时节,相应的还有“入梅”“出梅”。每年梅雨、伏天各有多少天,什么时候入梅出梅、入伏出伏,都有很多知识。
比如,“梅”和“伏”都是根据干支来推算的。芒种后第一个“丙日”进“梅”,小暑后第一个“未日”出“梅”。依传统历法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进入头伏,第四个“庚日”起进入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进入末伏,合称“三伏”。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中伏有时是10天,有时是20天。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 中伏是10天还是20天,这与夏至后第一个“庚日”出现的早晚有关。如果第一个“庚日”出现在夏至的5天之后,那么从夏至到立秋的45天中,只能有4个“庚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距进入中伏的第4个“庚日”只有10天时间;如果第一个“庚日”出现在夏至后的5天之内,那么从夏至到立秋的45天中便会出现5个“庚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距进入中伏的第4个“庚日”有20天的时间,民间俗称“两中伏”。
一般年份是先出“梅”,再进“伏”。如果还没出“梅”就提前进了“伏”,就叫做“梅包伏”。出现“梅包伏”的年份就会特别的热,所谓“梅包伏,热得哭”。
类似的说法还有“伏包秋,凉悠悠;秋包伏,热得哭”“早起秋凉悠悠,晚起秋热愁愁”(“睁眼秋不热,闭眼秋热”)。这里的“秋”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立秋时间为白天,意为“睁眼秋”,也就是“早起秋”;立秋时间为晚上,意为“闭眼秋”,也就是“晚起秋”。
一年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中,每五天为一候,一年七十二候。每个节气到来的时间,能精确到分秒,这是怎么测算出来的?许多年轻人,热衷所谓魔羯座、白羊座等西方十二星座,却不知中国十天干十二地支如何组合纪年。不少人活了一辈子,连一些时令农谚都没听说过,更不知道农谚含义以及测算节气、入梅出梅入伏出伏等科学道理了。
如果我们的青少年不知中华时令文化的“所以然”,甚至做不到最起码的“知其然”,谈何文化自信?又如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弘扬发展新文化?在重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强调文化自信的今天,有必要在中小学地理、自然等教材中增加中华传统时令文化内容。
(作者:陶余来;来源:昆仑策网【原创】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