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填志愿,家长们最焦虑的就是根据就业前景选学校和专业。但我要说的是,在今天这个时代,所谓的就业前景,可能已经不再有参考价值了。
因为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未来不再是一个线性增长的延续,很多以前有效的判断逻辑,正在逐渐失效。全世界正在无可置疑地进入系统性危机。
我现在生活在加拿大,经常和一些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交流,有德国人、西班牙人、伊朗人、乌克兰人、墨西哥人、巴西人、韩国人。他们的国家情况各不相同,但很多问题又是共通的,比如经济低迷、社会撕裂、年轻人找不到工作、政府失去治理能力、极端主义上升。
再结合中国的情况看,显而易见,整个世界都出了问题,而不是某个国家。
全球化这几年在退潮,过去几十年构建的国际供应链、产业协作网络正在解构,越来越多国家倾向于产业回流、技术封锁、本地自循环;地缘政治摩擦在扩大,战争与对抗的风险回到中心舞台,比如俄乌战争、伊以战争;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速,红利消失,劳动人口萎缩,养老金系统压力剧增;债务高企,货币超发,全球多地面临高通胀、低增长的滞涨格局。
同时,AI等技术的快速突破没有带来就业总量的大规模增加,反而进一步侵蚀中低端白领岗位,使得许多传统意义上的稳定工作变得岌岌可危。
这些因素叠加,指向一个共同的判断,那就是我们正处于一个深层次重构的时代。
这个重构不是短期的阵痛,而是系统失稳的长期过程,可能持续整整一代人。我们可以参考历史。上一次全球系统性失衡的周期是1929年到1945年,从经济危机、社会撕裂,到二战重建,世界用十几年的代价才完成调整。而今天,我们又处在一个类似的十字路口上。
你可能会问,这些宏大的变化,和一个刚高考完的普通孩子有什么关系?答案是:关系重大。因为这个世界正在剧烈变化,你规划好的路径,很可能在你走到一半的时候就塌了。
这些看似遥远的世界级变化,正通过就业市场、教育系统和生活成本,具体地落在每个人头上,尤其是当下正在填志愿的年轻人。
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关于什么是好专业、好行业、好单位的判断逻辑,正逐步失效。
很多家庭的传统思维模式是,选一个就业前景好的专业,找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逐渐向上流动。但这一套在今天面临严重挑战。
行业变化的速度已经快于专业教育的更替周期,四年大学毕业,行业可能已经洗牌。曾经很好的行业也不再稳定,比如房地产、传统金融、公务员系统等都在经历结构性压缩。一些新兴行业还没成熟就已内卷,比如AI、跨境电商、数字营销等,从爆发到萎缩的时间可能只有两三年。
对于即将踏入大学的年轻人来说,最重要的不是选对专业,而是准备好面对一个快速变化、不确定性持续增加的世界。
那什么才是有效的准备?至少包括以下四点:
第一,构建非行业绑定的底层能力组合。例如写作能力、表达能力、英文信息获取能力、基础编程思维、基础财务素养、人际协作能力、谈判能力。这些能力不是某一个行业专属,但在任何岗位都能派上用场,在行业切换时也不会被全部清零。
第二,提升系统性理解世界的能力。建议有意识地阅读经济史、地缘政治、人口与科技变革史,去理解行业是怎么起伏的、社会为什么会变,这样在未来面对突变和风口幻灭时,不会轻易被裹挟、恐慌或者盲动。
第三,养成快速切换角色的能力。不一定要成为自由职业者,但你得知道怎么靠自己启动一个项目,怎么能建立一个收入来源,如何快速学习一项技能。未来更多的就业形态是项目制、任务制、平台型,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全职工作。
第四,重视精神韧性与心理健康。面对未来的巨量不确定,没有任何一套方法能保证稳定上升。你更需要的是自我调节能力,不依赖环境反馈的内在动力,并设立一个长期目标。这一点,往往比学历、起点、资源还要重要。
这些能力,不会因为你填了哪个学校哪个专业就自动获得,但它们将决定你能否在未来立足并持续前进。
填志愿这件事,其实也不只是关于工作选择,更是关于你怎样看待自己的价值、你的期待来自哪里。在这方面,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和其他国家是有很大不同的。
很多中国人其实是被一种宏大的叙事训练出来的。
从小我们习惯了一些说法,比如要为国争光,人生要有意义,不能碌碌无为。这不是坏事,恰恰是这种内在不服输的文化,支撑了中国过去几十年翻山越岭的奇迹。
但到了个体身上,问题就来了。
我们太容易把大时代的目标往自己身上套,把家国理想转换成个人命运。我们渴望做大事,渴望成功,渴望别人对自己刮目相看。
我们内心往往不允许自己成为一个普通人。
但残酷的现实是,绝大多数人,不管在哪个国家,最终也就是个普通人。你可能有热爱,有特长,有追求,但不大可能成为顶尖人物,更不可能改变世界。
相比之下,其他很多国家的人就没有这种心理负担。他们从小就知道,做个好厨师、好木匠、好护士,没什么可羞耻的。他们对喜欢的事物可以投入巨大的热情,也知道自己不可能成名立万,当然他们也不怎么追求这个。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我想,这句话就是形容这些人的。
我们当然不能简单照搬别国的价值观。中国人胸有星辰大海,这是我们的优势。但在现实中,这种宏大的内驱力,有时也会变成一种沉重的心理负担。
你必须足够强大,才能接得住它。如果接不住,就很容易陷入持续的自责、内耗和失败感之中。当然,接不住也不会世界末日,你可以先成为一个踏实活着的人,再慢慢决定自己要成为谁。
所以回到高考志愿的问题上,真正该问的问题,不是哪个专业未来更好就业,也不是哪个方向考编更有希望,而是在未来20年的混乱周期里,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既坚定又灵活,且韧性十足的人。
因为你没法押中所谓的风口。过去很多人试图押宝,结果都变成了站错了队。
比如2000年代初,通信工程是绝对的热门专业。那时候全球都在热炒3G、4G,通信公司扩张迅速,很多学生都报了这个专业。但几年后,随着设备商裁员潮和行业集中,大量通信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对口工作。
再比如2010年左右,房地产行业是最挣钱的行业之一,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建筑学等专业火得不行。很多大学扩招这些专业,学生也争相报考。但到了2020年以后,随着地产收缩、项目骤减,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急剧下滑。
2015年前后,财会专业也曾很热门。但这几年,大量企业财务岗位在被自动化软件和外包压缩,现在很多会计专业毕业生转行去做文员、运营。
互联网运营,也是一个典型例子。2018年之前,内容运营、社群运营非常火,月薪轻松破万。但到了2022年,行业裁员潮一波接一波,很多运营岗位被AI或自动化工具取代,一线城市的运营岗位也开始出现卷硕士、卷985的情况。
上面这些例子,都是过去20年里真实发生的。
填志愿选专业的背后,是你如何理解未来的世界。你面对的,不只是2025年的职场,而是2045年可能经历的多次变化与重构。
这才是高考之后,你需要思考的真正问题。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启发,欢迎转给那些正在填志愿的家人朋友。
作者:边城蝴蝶梦;来源:码头青年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