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忠|国之不存,民何以安——国家命运与个人责任的深刻关联 - 昆仑策
-
周忠|国之不存,民何以安——国家命运与个人责任的深刻关联
2025-09-16
在旅游的道路上,突然听到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导游对自己的游客说“你关心国家大事有什么好处?国家自有吃肉者去考虑,我们喝汤的不要管。”联想到互联网平台充斥的“国家民族与你月薪三千有什么关系?”等奇谈怪论,笔者很是诧异,狗不嫌家贫,儿不嫌母丑。有国才有家,国家民族兴衰关系到每一个人,这是不争的事实。国家民族好,人民群众才能好。提醒这些人和媒体平台,多宣传爱国敬业,这才是根本。
无国则无家,“喝汤”不过是危墙下的幻梦
历史的车轮一次次碾过文明的脊梁,留下苍凉而警醒的印记。那些没有强大的国家作为依托,个人的生存与尊严终如风中残烛,瞬息可灭。常闻人言:“国家自有食肉者谋之,我但求一汤足矣,安危大事,与我何干?”此言之轻,折射出一种危险的错觉——仿佛人可独善其身,做乱世之外的逍遥客。然而历史从不宽恕天真。
中国近代百年,清廷腐朽,国门被列强炮火轰开。自鸦片战争始,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枷锁般叠压而来,割地赔款、主权沦丧,国已不国。日军全面侵华,山河破碎,百姓命如草芥。南京城三十万无辜亡灵,可曾以为“大事远于身”?重庆轰炸中颠沛流离的平民,可曾自视“无关”?中原饥荒里饿殍遍野的生命,又何尝不是一个个曾只愿“安静喝汤”的普通人?国家失其屏障,无人可独全。
这不是一国一时的悲剧。罗马帝国极盛时文明照耀西方,一旦衰亡,蛮族铁蹄踏碎都城,公民沦为奴仆,繁华散作烟尘;犹太民族千年流离,二战期间几遭灭绝,六百万生命无声湮灭——无国土的民族,连悲鸣都失去回响;今日的叙利亚、阿富汗、伊拉克、巴勒斯坦,战火一起,家园顷刻成墟,中产跌入泥泞,平民为一餐一水挣扎求生。
国若崩坏,民如飘蓬。所谓“喝汤”,必先有一口安稳的“锅”——而这口锅,正是一个有凝聚力、有担当的国家。
“吃肉”与“喝汤”命运共同体的真实镜像
如果将社会机械切割为“食肉者”与“喝汤者”,仿佛二者毫不相干,甚至彼此对立,实属短视而危险。现代社会犹如一张精密交织的巨网,每个人皆是网中结点,一震则全网皆动。企业家开厂兴业,倚仗的是法治保障与政策稳定;劳动者上班谋生,依托的是企业存续与经济循环;旅游发展,依靠的是稳定的社会和便捷的通讯和交通;农民春耕秋收,受益于国家基建、补贴与市场调控。无人可自成孤岛。
“食肉者”的决策与“喝汤者”的生存,实为同一命运共同体中不同角色的彼此映照。国家治理、国防外交、灾难应对——事事皆需或显或隐的全民支撑。新冠疫情肆虐,防疫成败不仅系于专家决策、医护奉献,更是倚赖每一个普通人的口罩、隔离与疫苗配合。缺乏广泛的责任共识,再完美的制度也只是空中楼阁。
战国时代郑国牛贩弦高,路遇偷袭祖国的秦师,急智以十二头牛犒劳敌军,佯称郑君已知、特遣劳军,同时密报回国,延缓攻势、救国于危。他一介商人,无官职在身,却愿以微薄之力挽狂澜于既倒。为何?因为他深知:无国则无家,无家则无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为何?正是社会共识与共同体意识,是国家赖以存续的深层根基。若人人只求“喝汤”却不愿“护锅”,甚至嘲弄护锅者,终将共尝无汤之苦。
爱国就是在生活中守护共同的家
爱国,并非遥远的口号,它发生于每一个平凡的选择,生长于每一次具体的行动。关乎责任,也关乎情感;需要信念,更需要实践。
我们对国家的义务,真切地映照于这样的生活图景之中。深夜批改作业的小学教师,疲惫而认真的侧脸;高温车间严守流程、反复检测的技工,额角淌下的汗水;田埂间弯腰耕作、细心选种的老农,他望向庄稼时殷切的眼神。正是千千万万坚守岗位的普通人,以专业、耐心与匠心,托起社会的运转。
清晨送孩子上学时主动系好的安全带,地铁站内有序排队的身影,见到公共设施损坏时及时的报告与制止——细微之处的自觉,织就社会信任的保护网。散步顺手捡起路边塑料瓶的退休老人,周末登山清理垃圾的年轻人,那家坚持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力行垃圾分类的三口之家——他们安静的行动,是对山河无恙最温柔的承诺。市场中童叟无欺的商户,疫情期间为孤寡老人送菜上门的志愿者,网络上理性辩论、拒绝对立的网友——正是这些日常的善意与诚信,让社会共同体更加牢固。带孩子走进博物馆,耐心讲解青铜器背后的礼乐文明;重温《论语》《孟子》,在古人智慧中寻找现代生活的启示;静心聆听一段京剧或地方戏曲,感受乡音旋律中流淌的家国情怀。
青年应征入伍、戍守边疆的坚定;医护人员疫情中按下红手印、“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逆行;暴雨洪灾里自发集结、援救受困群众的普通市民。
这是千千万万中国人正在践行的日常。爱国,体现在我们如何工作、如何待人、如何对待环境、如何铭记历史、如何面对危机之中。
一念微光,亦成国运薪火
郑国牛贩弦高,不是公卿将相,无兵无权,却凭一腔责任与急智,以十二头牛暂退秦师,挽救一国之民。他让我们看见,护国未必轰轰烈烈,凡人亦可是历史堤防上的巨石。
这样的身影,在中华民族长河中从未缺席。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到抗战时期毁家纾难的商人、献身沙场的壮士、千里奔波的学子,再到逆行抗疫的医护、坚守岗位的工人、热心公益的志愿者——他们从来不是“他者”,而是“我们”中的每一个。
历史一再警醒:国家的崩解,往往始于共识的涣散、责任的凋零与利己的泛滥。从南联盟到叙利亚,从卢旺达到阿富汗,覆巢之下,岂有完卵?我们不能待战火烧至屋檐、秩序彻底瓦解时,才痛悔当初的漠然。
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格局震荡、科技革命汹涌、气候危机逼近……这些挑战远超个体甚至一国所能应对,需通过国家的力量整合资源、建立协作、守护生民。而国家的这种能力,根本源于社会的信任、人民的共识与每一个人的担当。
守护共同的一口“锅”,方有每一碗“汤”。“喝汤”之喻,无非是人对基本生活的愿景。国家,正是承托这份日常的容器。器若安好,汤可温;器若崩裂,汤荡然无存。
弦高劳军的故事穿越千年,仍在向我们发问:国家并非远在庙堂的宏大叙事,而是由亿万个“我”共同垒起的屏障。你怎样,国家便怎样;你是什么,国家便是什么;你心光明,国家便不黑暗。守护她,就是守护自我;建设她,即是安顿未来。我们应当从历史伤痕中觉醒,于现实挑战中担当不再幻想“置身事外”,而是清醒地看见:每一个人,都是国家命运的回答者。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