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华为是非上市公司,必赢这场战争 - 昆仑策
-
任正非:华为是非上市公司,必赢这场战争
2025-09-13
任正非在一次内部讲话中说:西方公司一看财务质量不好马上就裁员,一裁财务质量就好了。爱立信没有前几年的裁员,我们是干不过他的。华为公司是非上市公司,有比较灵活的财务制度。我们讲过非上市公司必赢这场战争,因为上市公司是关注三到五个月的财务报表,不然出问题股价就会跌下去,我们是关注三到五年后的财务质量,最终当然是我们厉害。
这一论断,不仅是对现代资本市场主流模式的深刻反思,更是对其自身独特发展路径的坚定自信。任正非的核心逻辑在于,两种公司制度在“时间”这一关键维度上存在根本性的差异:上市公司受制于资本市场的短期预期,被迫追逐季度财报的亮眼数据,而华为这样的非上市公司则能摆脱“三到五个月”的枷锁,聚焦于“三到五年”的长期价值创造。这一观点究竟是特定企业在特定时期的成功经验总结,还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商业法则?
01
短期“兴奋剂”与长期“马拉松”
任正非的观点首先在时间维度上展开了深刻的对立。上市公司的运作逻辑,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公开市场的预期管理的。华尔街的分析师们紧盯着企业的每一份季度财报,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股价的剧烈波动。这种机制迫使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将大量精力投入到短期的业绩优化中,以满足投资者对即时回报的渴求。正如任正非所观察到的,裁员成为了一种立竿见影的“财务兴奋剂”。当营收下滑、利润承压时,通过削减人力成本,可以迅速改善财务报表,提振市场信心。爱立信的案例便是一个佐证。近年来,面对市场份额下滑和业绩压力,爱立信多次宣布大规模裁员计划。例如,2024年第一季度,其净销售收入同比下滑15%,网络业务更是下降了19%。在此背景下,公司宣布全球裁员8500人,其中中国区核心网络研发部门裁员比例超过20% 。这种做法虽然在短期内可能提升毛利率,但牺牲的却是企业的长期研发能力和创新潜力。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华为为代表的非上市公司,其战略决策的自由度要大得多。由于无需向公开市场披露详细的季度财务数据,也无需为股价的短期波动而焦虑,华为能够将目光投向更遥远的地平线。这种“关注三到五年后财务质量”的长期主义,使其能够容忍为了战略目标而出现的短期亏损或低利润率。华为可以持续进行大规模的研发投入,即便某些项目在短期内看不到明确的商业回报。根据最新公开数据,华为2024年研发投入达到1797亿元,约占全年收入的20.8%,近十年累计研发费用超过12490亿元。这种强度的投入,是绝大多数上市公司难以想象和承受的。正是这种不受短期财务指标束缚的战略定力,让华为在5G等关键技术领域构筑了深厚的护城河,最终在与爱立信等对手的“马拉松”长跑中占据了优势。
然而,这种时间维度上的优势并非没有代价。非上市公司由于缺乏公开市场的监督,其决策过程可能更加封闭,容易出现“一言堂”的风险。同时,长期主义也考验着决策者的远见和定力,一旦战略方向出现重大失误,其调整和纠错的成本同样是巨大的。
02
公开市场的“双刃剑”与内部融资的“蓄水池”
传统的商业认知中,上市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其核心优势在于能够通过公开市场获得大规模、低成本的资金。上市公司可以通过IPO、增发、配股等多种方式进行股权融资,也可以利用其较高的信用评级进行债券融资。这种强大的融资能力,为企业的扩张、并购和研发提供了充足的“弹药”。此外,上市公司的股权具有高度的流动性,不仅方便了早期投资者的退出,也为股权激励提供了便利的实现途径,有助于吸引和留住核心人才。
然而,任正非的观点挑战了这一传统认知。华为的实践证明,非上市公司同样可以构建起一套高效的融资体系。华为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开创性的内部员工持股计划(ESOP)。截至2024年底,华为员工持股计划参与人数为161,749人,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绝大多数A股上市公司的股东总数。这个庞大的内部股东群体,构成了一个稳定而高效的“内部资本市场”。当公司需要资金时,可以向符合条件的员工进行“增发”,省去了高昂的投行承销费用和漫长的审批流程,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率的融资。这种模式下,员工既是劳动者,也是所有者,其个人利益与公司的长远发展深度绑定,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华为每年将大部分利润以分红的形式返还给员工股东,形成了“高工资+高分红”的激励模式,这在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共享”的机制,确保了公司的发展成果能够惠及全体奋斗者。
相比之下,上市公司的融资优势更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为企业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它也引入了外部股东的意志。这些股东,特别是追求短期回报的机构投资者,其利益诉求未必与公司的长期战略完全一致。为了迎合资本市场的偏好,上市公司可能被迫进行一些短视的财务操作,甚至牺牲长期发展潜力以换取短期股价的稳定。这种外部压力,正是任正非所警惕的“上市公司必输”的根源之一。
03
规范透明的“紧身衣”与集权高效的“赛车服”
现代公司治理理论强调制衡与透明。上市公司在这方面无疑是典范。它们需要建立完善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制度,信息披露受到严格监管,重大决策需要遵循复杂的程序正义。这套体系的设计初衷是为了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防止内部人控制和利益输送,确保公司的规范运作。然而,这套规范透明的“紧身衣”在提供保护的同时,也可能束缚企业的手脚,降低决策效率。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冗长的决策流程可能让企业错失良机。
非上市公司则展现了截然不同的治理图景。以华为为例,其股权高度分散,创始人任正非的持股比例仅为0.52%,但通过一个强大的核心管理团队,实现了对公司的有效控制。这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治理结构,赋予了华为极高的决策效率和战略执行力。一旦核心管理层就重大战略方向达成共识,便能够迅速调动全公司的资源,全力以赴地加以推进。这种模式,好比一件为速度而生的“赛车服”,紧贴身形,最大限度地减少阻力。在通信设备这个技术迭代快、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行业,这种高效的决策和执行能力,是华为能够后来居上、超越众多百年老店的关键因素之一。
当然,集权高效的治理模式也并非完美无缺。它极度依赖于核心决策者的智慧、远见和自我约束能力。如果决策出现失误,其影响也将是全局性的。华为能够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任正非卓越的领导力和华为独特的“自我批判”文化,这种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外部监督缺位的不足。但对于大多数非上市公司而言,如何避免因权力过度集中而导致的决策风险,依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04
没有“必赢”的模式,只有“适者生存”的法则
回到任正非“非上市公司必赢上市公司”的论断,我们不应将其理解为一个绝对化的定律,而应看作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行业背景下,对两种公司制度优劣势的深刻洞察。华为的成功,是其独特的股权结构、治理模式和企业文化,在通信制造业这个需要长期投入、技术密集、全球化竞争的“赛道”上,与非上市公司制度优势完美结合的产物。
非上市公司确实在战略的长期性、决策的灵活性和抵御短期市场压力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这使得它们在需要“厚积薄发”的领域,如高科技研发、重资产制造等,能够展现出更强的韧性和后发优势。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上市公司就注定会失败。上市公司在融资能力、品牌建设、规范治理和吸引社会资本方面依然拥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在许多行业,特别是那些需要快速规模化扩张、依赖品牌效应的消费领域,上市依然是企业做大做强的最佳路径。
最终,决定企业成败的,并非其是否上市,而是其能否根据自身所处的行业特性、发展阶段和战略目标,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任正非的“战书”,与其说是对上市公司的宣判,不如说是对所有企业管理者的一次深刻提醒: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是选择被资本市场的短期情绪所裹挟,还是选择坚守长期价值创造的“难而正确的路”?这不仅是一个关于公司制度的选择题,更是一个关于企业灵魂和未来命运的必答题。没有“必赢”的模式,只有“适者生存”的法则。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唯有那些能够洞察产业趋势、持续创新、并构建起与自身战略相匹配的组织能力的企业,才能在这场永无止境的商业竞争中,最终赢得属于自己的胜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