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预制菜”话题引发广泛关注,其标准化、工业化特质在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引发了关于本真与匠心的思考。这面镜子,也清晰地映照出干部考察工作中一个必须警惕的倾向。干部考察工作,作为识别选拔党和国家事业骨干力量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干部队伍建设的质量,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薪火相传。习近平总书记曾反复强调,选什么人就是风向标,就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乃至就有什么样的党风。事关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绝不能搞“预先设定”“流程包装”,必须坚持深入实际、精准识别“现炒现做”过程,确保选出来的干部真正符合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需要。
识人如烹鲜,最忌“预制”失真味。干部考察作为组织部门的主责主业,是保证干部队伍质量的第一道关口。“预制”思维背离考察工作的本质要求,以标准化流程或预设框架直接套用于干部身上,这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表现之一,其本身违背了“坚持知事识人”的根本原则,必然导致考察失真失实。“预制”也更容易滋生用人不正之风,为“带病提拔”“程序空转”打开方便之门,让严肃的考察工作沦为“走过场”,不仅破坏党的干部工作纪律,污染政治生态,更严重损害选人用人的公信力。同时,“预制”更会阻碍优秀干部脱颖而出,用僵化标准衡量干部,如同“削足适履”,往往会忽略干部的独特优势和发展潜力,挫伤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这与新时代激励干部新担当新作为的要求同样背道而驰。
祛除“预制味”,须以“现炒现做”守真章。回归干部考察本真,必须坚持“现制现察”、动态研判。首要在于深扎一线“选食材”。要深入重大项目现场、乡村振兴前沿、改革攻坚战场和群众服务窗口,变“听转播”为“看直播”,近距离观察干部在应对复杂局面、处理棘手问题、服务人民时的实际表现、担当精神和能力水平,以实实在在的“硬核”业绩说话,让“盆景”无处遁形。关键在于细火慢炖“掌火候”。力戒谈话套路,既要扩大范围听取领导同事意见,更要注重倾听服务对象、基层群众和身边人员的声音,改进方式营造宽松氛围,鼓励讲真话、道实情,善于引导挖掘深层信息,通过家访、邻里访谈着重检视干部“八小时外”表现,了解其生活作风、家风家教和社会交往,全面立体勾勒干部形象。核心在于精准研判“调五味”。坚持历史、辩证、发展地看待干部,既看显绩也要看潜绩,既看优点也要看缺点,既看一时一事更要看一贯表现。要健全“动态更新”的考察机制,建立常态化跟踪了解机制,结合日常管理、年度考核、巡视巡察等多方面信息,动态更新干部“活数据”,确保干部评价基于最新、最真、最实的情况。
精工淬真金,唯以“工匠精神”铸考察之魂。干部考察工作拒绝“预制菜”式的标准化、快餐化,需要沉下心、俯下身、融入情的“慢功夫”和“真功夫”。时间保障是基础,绝不能为赶进度、图省事而压缩考察时间、简化程序,必须给予考察组充足时间深入调研、广泛谈话、反复印证,确保考察的深度和广度。专业能力是关键,要深入学习干部工作方针政策、法规制度,广泛学习经济、法律、科技等多方面知识,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分析,但同时要确保考察工作不脱离实际,始终保持“烟火气”和“泥土味”。责任担当是灵魂,考察者肩负为党选人把关重任,必须秉持对党忠诚、对事业负责、对干部公正的态度,敢于坚持原则,勇于抵制各种干扰,让每一份考察材料都浸透着泥土的芬芳、闪耀着实践的智慧、承载着组织的信任,真正为党的事业发展锻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骨干力量。
作者:李洋,作者单位:河北省孟村县委组织部;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来稿】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