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什么如此“仇视”中国? 美国国际关系专家直言:因为中国犯了一个原则性错误,不可饶恕!
2010年,中国GDP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那一刻起,美国精英圈悄悄流传起一个说法:中国犯下了“原罪”——它居然用美国制定的游戏规则,在西方主导的体系里闯出了自己的路。
更让美国坐立不安的是,当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时,中国推出的4万亿刺激计划不仅稳住了自家经济,还意外成了全球经济的缓冲垫。 美国智库报告显示,中国在那场危机中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30%,这是二战以来第一个非西方国家达到如此比重。
芝加哥大学教授约翰·米尔斯海默在一次内部研讨会上说得更直白:“中国的错误在于,它证明了不靠航母舰队和颜色革命也能崛起。 ”他翻着贸易数据摇头,“你看,2024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突破2万亿美元,但白宫最担心的不是数字,而是这些合作里居然没有附加政治条件”。
美国战略界发现事情偏离剧本是在2013年。 那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时,西方媒体还嘲讽是“穷国俱乐部”。 可当蒙内铁路让肯尼亚货运成本下降79%,中巴经济走廊创造7.5万个就业岗位时,发展中国家突然发现:原来基础设施贷款可以不用捆绑政治改革。 美国外交关系协会的会议记录显示,有参会者焦虑地写道:“中国正在给世界提供美国模式的替代品。 ”
这种焦虑在特朗普时代彻底爆发。 2018年贸易战开打时,白宫内部流传着一种论调:对华加征关税不只是经济决策,更是对“中国模式”的狙击。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的备忘录里,有人用红笔标注:“关键不是逆差数字,而是中国技术企业正在制定行业标准。 ”当华为5G专利占比达到20%、中企在人工智能领域论文数量超越美国时,这种恐慌变成了全政府行动。
五角大楼2024年《中国军事力量报告》罕见地用大量篇幅讨论“非传统安全威胁”,其中专门章节分析中国基建项目如何转化为地缘影响力。 报告举例说,希腊比雷埃夫斯港被中远集团运营后,集装箱吞吐量从全球93位飙升至36位,成为地中海第一大港。 美国海军分析中心研究员感叹:“我们建军事基地,他们建港口——但他们的港口每天都在创造GDP。 ”
美国务院内部流传的谈话要点暴露了更深层的恐惧。 在2023年一场亚太政策会议上,有官员直言:“中国最危险的不是导弹数量,而是它让印尼、沙特这些盟友开始怀疑:为什么美国只能提供武器,而中国能帮我们建高铁? ”这种对比在东南亚尤其明显,雅加达-万隆高铁让印尼进入高铁时代时,美国主导的“印太经济框架”还在争论劳工标准。
政治生态的扭曲加剧了这种敌意。 哈尔·布兰兹的研究发现,美国政府内部五大外交派别——从“全球鹰派”到“经济民族主义派”——在反华议题上诡异形成共识。 2024年大选前,共和党给候选人发放的57页备忘录直接写明:“攻击中国是掩盖抗疫失误的最佳遮羞布”。 民主党也不甘示弱,拜登政府延续了90%的对华关税措施,连奥巴马时期官员都承认:“现在谁对华软弱,谁就等于政治自杀。 ”
美国企业对这种氛围感受最直接。 半导体行业协会的游说记录显示,2023年他们曾劝说商务部“过度管制会让美国企业失去中国市场”,但得到的回复是:“比起短期利润,我们更担心中国获得技术。 ”当英伟达被迫推出中国特供版芯片时,CEO黄仁勋无奈表示:“我们好像在帮竞争对手培养替代供应链。 ”
欧洲盟友的离心倾向更触动美国神经。 德国《青年世界报》总编辑舍尔策尔指出,当法国强调“战略自主”、欧盟推出防务白皮书时,美国发现连传统盟友都在质疑其领导力。 最让华盛顿难堪的是,2024年沙特与中国签订百亿石化合同时,白宫只能通过媒体表达“关切”——十年前这种协议必然由美国公司主导。
澳大利亚学者莫琳·许贝尔点破关键:“美国把‘修昔底德陷阱’变成自我实现的预言。 ”她在研究报告里分析,当中国在非洲投资修建6000公里铁路时,美国看到的不是脱贫成果,而是“中国在争夺势力范围”。 这种思维导致奇怪的双标:美国在海外有800个军事基地是“维护稳定”,中国在吉布提一个后勤保障点就是“军事扩张”。
来源:西安直升机交流中心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