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华经济战?美国财长贝森特为何失态,因美国手中已无牌可打!
如果我们将目光从特朗普时期的关税战、贸易战和科技战移开,审视更广阔的图景时,会发现美国对中国发起的是一场涵盖外交、情报、乃至“不开枪的军事威慑”在内的“综合战”,是比经济战还激烈、就差开枪的战争。其核心目的,是遏制中国的崛起,维护美国的全球霸权。然而,纵观全局,这场由美国主动发起的“战争”,从特朗普2018年其开启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走向失败。
1、帝国黄昏,美国实体经济硬实力已显疲态,中国综合优势难以撼动。实际上美国硬实力是不如中国的。2017年胡鞍钢教授做出这个判定时,那些殖人和公知如丧考妣,对其进行围攻还历历在目,没想到验证了。
美国最大的战略误判,是过分迷信金融和部分科技的霸权,而忽视了实体经济这一国家力量的根基。今天的中国,不仅仅是世界工厂,而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我们的工业总产值不仅远超美国,甚至制造业超过了整个G7集团的总和。在农业上,中国粮食连年丰收,主粮自给自足,筑起了国家安全的压舱石;甚至农业产值超过G7之和。你说中国工农业超过G7,那美国人玩啥?
在贸易量上,中国作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双方供应链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它已是全球经济不可或缺的枢纽。美国战略是是妄图通过关税等手段将中国排除在全球体系之外,无异于试图让全球经济“逆流而行”,其结果只能是自身承受更高的通胀代价和供应链混乱,而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则在重构中变得更加多元和坚韧。
2、美国人依靠的技术枷锁、也就是“卡脖子”清单已近告罄,中国攻关突破势不可挡,双方筹码力量早已易位。
美国曾经自信地认为,凭借其在半导体、高端软件等领域的绝对优势,可以轻易扼住中国高科技发展的咽喉。然而,“卡脖子”行动在带来短暂阵痛的同时,也成为了中国史上最大规模的“科研动员令”,把中国骑墙派击溃了。
半导体设备、处理器、操作系统、数据库、ERP、EDA、功率芯片等美国制裁清单上的每一项,几乎都正在或已经在中国催生出一个强大的替代品。制裁非但没有扼杀中国科技,反而迫使中国建立起一套更加独立、更具韧性的科技与产业体系。如今,美国手中可打的“技术牌”越来越少,其“科技铁幕”已是千疮百孔。
3、外贸体系重构,中国外贸“去美国化”加速,世界市场格局深刻演变。
一个关键的数据足以说明问题,当前美国市场占中国出口的比重已降至10%以下。这一变化是战略性的。它意味着中国经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度大幅降低,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因为当前每年中国外贸新增市场规模就超过半个对美出口,两年就可以抹平美国影响。
与此同时,中国的“朋友圈”正在不断扩大。通过“一带一路”市场,我们与东盟、中东、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生效,更是构建了全球最大的自贸区。中国正在主动并成功地推动全球贸易体系的“多极化”和“去美国中心化”。美国试图将中国孤立起来,最终却发现,被孤立的反而是固守冷战思维的自己,因为中国产业链更大。
4、中国有终极保障。中国军事技术实现大部分超越,美国不敢铤而走险。
经济战和外交的背后,永远是综合国力的较量,而军事实力是确保这一切博弈能和平进行的终极保障。近年来,中国在高超音速武器、反舰弹道导弹、电磁炮、六代机、无人机、驱逐舰、电磁弹射等尖端军事领域已实现对美国的超越了。
美国频繁拉拢盟友在中国周边“耀武扬威”,举行军演,恰恰暴露了其不敢单独与中国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战略心虚。这种“不开枪的军事战”,本质上是一种成本高昂的心理威慑。但当中国的“区域拒止/反介入”能力足够强大时,这种威慑的效力便急剧下降。美国深知,在中国家门口进行军事冒险,将付出其无法承受的代价;所以2016年南海对峙后,美国人再也不敢再来一次。因此,其行动被严格限制在“挑衅”而非“开战”的阈值之下,这充分说明其在军事选项上的无力。
总体上,美国发起的对华经济战,是在错误的时间、针对错误的对象、基于错误的实力评估而发动的一场错误竞争。这场斗争的结局,不由中国单方面决定,而是由历史发展规律、全球经济现实与力量对比的客观变化所注定。一个坚持开放合作、致力于共同发展的中国,其前进的势头是任何单一国家都无法阻挡的。美国人在这次经济战中的失败,将会加速一个多极化世界新秩序的到来。
作者:前HR本人;来源:前HR随笔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