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你个问题,你觉得1000万公里外,往一块才50米的小石头上撞一下,能把它的路挪3公分,这事靠谱吗?
我刚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是愣了一下的。
不是因为中国要撞小行星,这事美国去年就干过,美国NASA在2022年9月用“DART”探测器撞了650万公里外的迪莫佛斯,把它公转时间改了32分钟。
但你仔细看这次中国的设计,目标远1000万公里,撞的东西更小,还要改轨迹3公分,而且是精确预判的3公分。
3公分听起来真不算啥,但在航天里面,这就是生死差别。地球半径6300多公里,在这么长的距离上,哪怕几厘米的误差,拉到地球附近就可能错上成千上万公里。
我翻了一下资料,这次试验,不是随便撞一下,而是有一整套步骤。首先发一个观测器过去,贴近小行星,拍照测形状量质量,接下来再算出最佳撞击角度和速度。接下来再发撞击器,提速到每秒几公里去撞。
以中国现在的探月、探火经验来看,这种深空导航和测控是有基础的。但是要在1000万公里精确碰瓷,这精度得逼到毫米级算法。
更关键的是,这颗小行星并非即刻就要撞向地球。
它与我们相距甚远呢,如今所做的,更多的是对方法进行验证。直白地讲,就是先将武器尝试性地使出来,日后倘若真有危险天体来袭,我们才会有足够的底气去着手应对。
有意思的是,美国那次的撞击,相对来说比较粗略些,主要的目的就在于去验证,是否能够将其推离轨道。而对于撞击之后所产生的碎片,它们将会飘向何处,并未给予详细的说明。
这次很多人心里担心这种情况:要是被撞碎,那些碎片很可能失控接着发起攻击
中国的科研人员其实也考虑过,所以才有人提出用“附着推”的方式比如造个像壁虎爪一样能抓住小行星的卫星,慢慢变轨,不产生大量碎片。
这种方案,听起来比较慢,但是它的控制性却很好,与此同时也能够很轻易地采回一些样本。
说实话这事我越看越觉得现实意义大。
6500万年前恐龙被一颗10公里直径的家伙灭了,撞到现在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砸出180公里直径的坑,释放的能量是广岛原子弹的20到50亿倍,温度下降16℃,七成物种说没就没。
人类到现在才刚刚有点能力去预防。
中国的布局,在几年前便已开启。
行星防御,被确切地写入了航天发展规划之内。其中包含,未来将要把小行星监测网搭建起来,达成轨道数据的共享,把风险目标提前几十年就予以锁定。
试想要是真的探测到一个有潜在可能撞击地球的天体,提前几十年缓缓地将其推离轨道,与等到它临近时才慌乱地实施轰炸相比,那要安全许多许多。
但换个角度想一想,这种能力倘若一旦验证成功,在地缘政治中绝对有着重要的分量。小行星防御乃是全球性的事务,中国具备独立完成的能力,而与谁合作就不仅仅是科学方面的问题了。
届时对于监测数据、轨道预测、应对方案等,究竟谁说了算,谁就拥有话语权。
我还想到一点,前些天观看天文数据时,国际小行星中心登记的近地小行星数量已然突破30000颗啦,每年新被发现的有一千颗之上。
绝大部分对地球并无威胁,不过你着实没法确保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它们的轨道不会改变。一旦有火星、木星的引力来这么一搅和,轨道或许就会渐渐飘移起来。
航天试验不是你发射一次就行,这次撞击成功了不等于以后所有天体都能用同一办法。
形状、转速、组成都不一样,所以这是个长线的工程。这种看似“打一针”的项目背后是持续几十年的体系建设。
对比之下,有些国家,动不动就说要造飞船逃离地球,听着像是科幻,可真到那地步,能活下来的人,其实没多少。
中国的这一套呢,是直接在地球的门口处理风险,说白了就是不给灾难以可乘之机。
有一天那个天体真的在来地球的路上,我们是等别人救,还是自己救?
来源:七月的影子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