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小学三年级时,我便学上了骑自行车。当时个子矮,只能是左脚站在踏子上,右腿从车扛中伸出,半上半下的踩着前行。只要家里车子闲下来,我就推出来骑上几圈。过了年把时间,我把车座凳放到底,站在脚踏子上下骑行,一上一下的骑上个十里八里的也不觉得累。
那时家中有一部永久牌自行车,是全家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到40公里外的县城有事也常骑车往返。参加工作以后,在水利部门经常在外公务,单位给我分配了一部大半新的自行车,十多年间下乡、蹲点、帮扶、办事基本都是骑车。
重新骑上自行车是在二十年前,盐城市区开始堵车了,停车也不方便,办个事没有个把小时搞不定,时不时的还被贴单。尽管在市区解决出行的交通工具有较多的选择,相比之下还是骑自行车方便,就这样在不经意间逐步地骑起自行车来。
2014年底市区有了公共自行车,当时因车身是黄颜色,俗称“小黄车”。我立即办了卡,高兴的使用上了“小黄车”。“小黄车”是缓解市区交通、打通最后一公里,解决拥堵的“毛细血管”,减排控污,环保绿色,是为市民办的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也是件适合市情、最接地气、市民获得感最强的一件实事。
市区“小黄车”整洁实用,随需随取,存取方便。开始我主要是在站点与住地之间的使用,解决最后一段路的问题,感觉到方便、实用。后来在五、六个公交站之间(在二十分钟左右)也开始骑起来,又扩大到市中心,骑行在半小时以上,算下来与开车、公交车的时间相差有限。经过一段时间的骑行,从来也没有因使用“小黄车”而误点误事。
骑行给我意想不到的是还给常犯的膝盖退行性改变造成的疼痛减轻了,腰肌劳损的症状明显好转,腿部力量增强了,身体也感到有精神了。自此,凡有机会和可能我均以“小黄车”作为市区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就是去外地经汽车客运总站或火车站乘车,也是先悠悠地骑上半个多小时,然后再坐长途车,返回后大多是在晚上,再活动下筋骨骑车回家,确实是方便,一点也不感到累。
随着盐城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经济体量增大,市区范围也逐渐大了起来。有了“小黄车”之后,我的骑行范围随之不断扩大,视野也开阔起来。大洋湾风景区、东亭湖公园、大小马沟生态公园、花样年华城市公园、南海未来城、串场河景观带,各干道风光带,四个绕城环道之间,都有我的骑行足迹,大街小巷、新区环道的方位、走向熟知于心,俨然成了市区的“活地图”。徜徉于绿荫便道,穿梭于新街老巷,游览着大市区月新年异的变化,真是有着一种放飞的心情。明丽的阳光晒晒背,新鲜的空气清清肺,适当的运动养养胃,微微的汗珠觉好睡,悠闲自在地骑着“小黄车”,也算是一种平淡而充实、温馨而惬意的晚年生活。
“小黄车”成了我出行的首选,在市区约五百个公共自行车点中,我没有到达过的仅剩30多个,十多年时间累计使用3万多次,排名在市区骑行者的最前列。除去天气原因外,寒暑易节,一直使用着“小黄车”。市公共自行车管理部门多次征求意见,还说我是市区的“骑行达人”,电视台作了专题采访报道,在本地还是有着一定的影响,骑行中常有人指着说看到我在电视上骑“小黄车”的。
骑行中的趣事,就是常常有人向我问路,我都详详细细的指引清楚,或陪上一段,声声的道谢增添我愉悦的心情,也是能发挥一点作用,算是意外的收获吧。对发现使用“小黄车”中的一些不文明行为,我总是积极去引导、劝说,现在欣喜的看到这些现象已大为好转,也可说明盐城市区社会文明程度在不断地提高。
为改善城市基础设施与施工需要,对一些公共自行车站点要进行移位或拆除,有的影响到周围市民的正常使用,我主动向上反映争取早点恢复,也帮助作些解释。同时,建议政府把它作为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议政协作为提案,列入民生实事的“大账”,尽快完善运营机制,优化网络布点,丰富“毛细血管”,最大限度考虑方便市民使用,把这件得民心的实事做好、做到位,坚持做下去,使之成为盐城市一张流动的亮丽名片。
政府主管部门召开公共自行车使用听证会时,多次邀请我作为市民代表参加,我结合自身实际,来积极推进完善运行管理机制。如今当年的“小黄车”已更换为“小绿车”,摆放整齐、排列有序、整洁美观成为城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市区交通的“毛细血管”也变得越来越通畅了,得民心的事情自然得到的是市民们的点赞。近年来,我看到市区串行在各大路口“小绿车”等红灯的越来越多,成为市区一道靓丽的风景,其骑行方式正为人们逐渐所认可。
公共自行车、共享单车曾风行各地,使人们出行的选择多而方便。就是到上海、南京、苏州、厦门等大中城市,以及有的县级城市,只要有可能我总要利用时间,去骑骑当地的公共自行车,穿行在各种色彩的车辆之中,细细游览一下市区风采,那种悠然而清闲是自在其中,自得其乐,有着不骑一下当地的自行车,就如同有未到过这个城市的感觉,骑行也是有着其它任何交通工具所难以取代的作用。
尽管各地对公共自行车管理方式有异,但朝着智能化、便利化、配套化的方向是相同的。解决城市交通的“毛细血管”,为民办实事的初心也是相通的。无论城市社会如何发展,现在骑自行车的好处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近几年来,从市场上自行车年销售四千万辆以上、产值达千亿元的规模,也可以说明骑自行车热在逐渐形成,且热度有增无减。
近几年来,我长住上海,家人知道我有骑自行车健身的习惯,立马买了辆天津产新式通勤自行车,我的活动范围又扩大了。以杨浦五角场地段为中心,每次骑行时间掌握在一个多小时,各个方向的道路轮流骑,逐步熟悉了周边环境。杨浦地段的道路名称多以东北三省江河地名为主,国、政、民字头路分布交叉,高校、商圈、景点位置熟记于心,苏州河、北外滩、吴淞口、复兴岛不时光顾。位于闹市中偏静处的政府路,仅长五百米,有着名不符实的感觉,稍不留意就会错过。还有不到二百米长的盐城路,在大上海也能难得体会下老家的亲近感。
在新的环境中,凭着骑行的坚持,现在变成了轻车熟路。在上海骑行中也时常有人向我问路,尽管苏北口音带来沟通麻烦,我总是不厌其烦的、有时还要借助手势才能弄清方向指明道路。在上海骑车办事也方便快捷,避免了大都市的交通拥堵和停车难。家人经常提醒我要注意安全,遵守交通规则,其实骑行中时常受惊地是快递小哥们反向贸然出现,为赶时间、抢送单,他们骑行速度较快,抢绿灯,串横道线,遇到时我总是尽量避让,毕竟他们是为生计而争分夺秒,而我则是休闲健身。
骑行有益于身体健康、提升生活质量,享受骑行运动带来的快乐与健康,已经成为很多人首选的锻炼方式。九月十七日是世界骑行日。中国自行车协会公开的数据:我国自行车社会保有量超过2亿辆,骑行爱好者超过1800万人,超1亿人次经常性骑行。骑行已从单纯的交通出行方式发展成为更健康、更绿色、更低碳的生活方式。二十多年来,骑行给我带来的好处多多,今后只要身体许可,我这个骑行“达人”还是要继续下去,这也是乐此不疲、乐享其中的。
二O二五年九月 于沪杨浦
(作者:侯瑞岭 盐城市老新闻工作者秘书长;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来稿】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