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词典对“领导”一词的解释是:①率领并引导群众朝一定方向前进;②担任一定职务的人。按照老百姓的通俗语言来说,领导就是干部,就是能够带领团队前行的领头雁,就是关乎和决定整个团队命运的人。领导者作用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干部问题,关于干部的作用和重要性,早在1938年10月,毛主席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就明确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给了干部重要性以精准的定位。那么这个决定的因素体现在哪里呢,体现在干部的执行能力和预见能力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好比一只鸟的两翼,缺一不可。
一个领导干部,不仅要具备独立工作能力,还不能是个政治上的近视眼,必须要有超前意识,有预见能力和战略眼光。对于上级赋予的任务,如果仅能按部就班的去完成,只看当下,不看长远,只为局部,不顾全局,走一步看一步,就像下棋一样,只看到当前一步,看不到后面两步、三步乃至多步,无疑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领导,更不能算是一个好的领导。领导干部犹如是行驶在茫茫大海中一艘巨轮上的舵手,责任重大,不仅要保证巨轮能够沿着正确的航向前行,还要能预见到在前进航向上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风险,否则,将难以顺利地到达目的地。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长远者不足以谋一时,一些干部之所以工作平庸,没有新意,就是缺乏预见能力和长远眼光的结果。要成为一个好的领导者,就要有谋全局谋长远的战略眼光,就要完成由狭隘经验型向科学预见型的一个质的转变。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没有长远意识和全局观念,就必然短视和缺乏预见能力。一个人、一个单位乃至一个政党,均是如此。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这方面的教训是惨痛和深刻的。在左、右倾错误路线统治全党时期,由于党的领导人看不到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及复杂性和艰巨性特点,缺乏政治远见和战略眼光,只知照搬照抄苏联革命的经验,完全不顾中国革命的实际,提出了许多不切实际的口号和作法,导致中国革命不仅走了不少的弯路也付出了极大地代价,尤以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统治时期最甚,以至于使其拉大旗作虎皮脱离实际的作法发展到了顶峰,把我们党好不容易才积攒起来的一点“家底”几乎折腾的丧失殆尽,近乎葬送了中国革命。恩格斯说过:“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好在党内的正义进步力量能够在挫折和教训面前,认识并纠正自己的错误,重回实事求是的路线,才得以有了遵义会议,得以使我们党在遵义会议上找到了自己真正的掌舵人。
遵义会议是我们党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会议,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是中国共产党人经过了十四年的艰辛探索真正自己决定自己命运的开始。遵义会议之后,随着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指挥的被终止,革命的航船从此便穿云破雾重新走上了正确的航向,中国革命的面貌也从此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人也在毛泽东和他的团队正确领导下不断地发展壮大,并取得了一个接一个的伟大胜利,直至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起了一个属于人民的新中国。同样的党,同样的军队,只是由于领导人的不同,就会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足以说明选择一位一心为民有远见卓识和能力的领导者对革命事业的成败是多么的重要。
全民抗战开始之后,毛主席科学地分析了中、日两国的情况,作出了抗日战争必是持久战的预见,这就克服了一些人头脑中存在的速胜论和亡国论思想。但是,在抗战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夜,由于长期的战争环境使党内一些人产生了轻敌麻痹松劲的思想,也对蒋介石在抗战胜利后可能会打内战认识不足,毛主席敏锐地预见到了可能出现的这些问题,为了给全党打预防针,做好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思想准备,党中央决定召开党的“七大”。党的“七大”就是我们党预见到抗战即将胜利,为了统一全党思想,集全党之力一鼓作气夺取抗战最后胜利而召开的一次大会,是一次空前团结,继往开来,为全党鼓劲加油的大会。毛主席在党的七大的结论中讲到:“预见就是预先看到前途趋向。如果没有预见,叫不叫领导?我说不叫领导。没有预见就没有领导,没有领导就没有胜利。因此,可以说没有预见就没有一切”。他强调指出:“如无预见,即无领导,为着领导,必须预见。既要预见前途,也要预见偏向,要去掉盲目性”。这就给每个担负主要责任的领导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在4月21日中央举行的“七大”预备会议上,毛主席作了关于“七大”工作方针的报告,他指出大会的工作方针是:团结一致,争取胜利。为了贯彻大会的精神,毛主席要求各根据地领导人不但要有预见,尤其要把困难想的多一些,把准备工作做在困难之前,否则就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他罗列了七大以后可能出现的十七种困难,例如英美打骂、国内打骂;根据地丢失几大块,损失几万军队;内战全面爆发;跑掉了若干共产党员;党内出现悲观情绪;天灾流行、赤地千里;经济出现困难;国民党对我们搞暗杀;党的领导机关发生意见分歧;我们得不到援助等。指出如果我们不预见到这些困难,就有可能使我们失败。他要求党的高级干部要有应对出现各种非常不利情况下的思想准备,包括许多意想不到的事,只要我们能想到这些,思想上有了一定的准备,且全党能够团结一致,我们就一定会胜利。
毛主席在预见到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后,更使他看到了干部问题的重要性,他认为没有大批党的干部去组织领导人民,是难以应对这个持久的局面的,没有这个持久的局面,就无法应对持久的战争。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胜利,除了党的政治路线正确之外,与毛主席的远见卓识战略思想及使用有政治远见且能力强的干部有极大的关系。毛主席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指出:“必须善于使用干部。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的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他任人唯贤知人善任,准确使用每一个干部,且能根据每一个干部的特长,进行合理的组合搭配,以便能把各自的最大潜力发挥出来,形成强有力的集体领导力,保证党的路线方针能够得以更好地贯彻执行。抗战初期,开赴抗日前线的我八路军总部及三个师领导人的配备,长短互补,相得益彰,可以说是完美无缺,彰显了毛主席用人的高超领导艺术。1938年10月,随着武汉、广州的相继失陷,抗日战争即将进入到战略相持阶段,日军也把敌后战场作为了主要战场,为了能领导敌后军民的抗战,应对即将到来的更为艰巨的敌后游击战,解决缺少干部的问题,党中央便在延安建起了许多学校,如中央党校、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鲁迅艺术学院、军事学院、马列学院、延安大学、 中国女子大学、陕北公学、鲁迅师范学校等二十几所学校,培养造就了大批干部,让投奔延安的青年在此学习后,再分期分批派往各抗日根据地,其次,党中央还要求各根据地要把经过战争锻炼和考验、有组织能力的人提拔为干部,通过这两个渠道,解决了敌后根据地缺少干部的问题,得以使敌后根据地始终有党的坚强领导。
1949年3月13日,毛主席在《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一文中指出:“领导工作不仅要决定方针政策,还要制定正确的工作方法。有了正确的方针政策,如果在工作方法上疏忽了还是要发生问题。”
列宁曾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存有极大地风险隐患,有可能侥幸成功也有可能招致失败。人们常说的走一步看一步,也就是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不可知论的通俗化。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我们近视看不到长远,只能将视觉转化为触觉,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这种行为无疑潜藏着极大的风险。凡是做有风险的事,一定要有预见性,要选择好时机,有相应的应对措施,不能什么河都敢去摸着过,否则,就完全将自己置于了危险的情境之中,一旦发生危险那将悔之晚矣。小河小溪可以摸着过去,但水流湍急的大河一定要小心谨慎,虽然你是摸着河底前行,可以感知河底的情况,能探测到脚下坑的深浅,但你不知道水中的情况,水中可能有暗藏的鳄鱼、水蛇等,还有可能突爆山洪,河水猛涨,所以说,不论什么样的河,不能轻易摸索着过,如若非要过,一定要有预见性,要预见到可能会发生的问题,要把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要有预防风险的准备。当然不是说任何事情都不能去实践了,但一定要有预见性,有应对各种风险的预案。
预见就是通过对事物的本质判断、辩证分析、逻辑推理才得出的结果,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论,不是头脑发热随之的臆想。人类的一切实践都是有目的的行动,一切行为都是理论指导的结果。一个高明有远见和胆识的领导者,他之所以与众不同,就是在大多数人还没有看清楚事情本质的时候,他就已经看到了结果。在中国革命的征程上,如果以遵义会议划界,那会议之前和之后截然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局面。遵义会议之后,毛主席走上了红军的领导岗位,带领着党和红军走出了敌人的包围圈,使中国革命从此走上了新的征程。每遇重大的历史关头,毛主席都能科学准确地预见和判断到事情发展的走向和结果,正因为他有大格局,一切从实际出发,掌握了这种科学的方法论,才使得中国革命不断地从一个胜利走向又一个胜利。
中国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人民遭受三座大山的剥削和压迫,生活中水深火热之中,有着企盼推翻三座大山,得到翻身解放的强烈愿望,只要人民能够被组织起来,坚持长期武装斗争,使革命力量由小到大,由弱变强,最后就能取得胜利。如若看不到这一点,就会因一时的失败而对革命前途悲观失望,丧失信心。毛主席高瞻远瞩,他能在低潮时看到高潮,在不利时看到有利,他在致林彪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信中指出:“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算命先生,未来的发展和变化,只应该也只能说出个大的方向,不应该也不可能机械的规定时日”。他展望中国革命说“它是站在海上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这就克服和打消了林彪及一些对革命前途悲观失望,怀疑“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人的顾虑思想。抗日战争急不得,解放战争拖不得。全民抗战开始后,毛主席经过对敌我双方各方面情况的综合研判和分析,写出了指导抗战的鸿篇巨著《论持久战》,科学预测到抗日战争要经过战略退却、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驱散了笼罩在国人心头的“亡国论”阴霾和“速胜论”的幻想,得出了最后胜利必然是中国的结论。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人民祈盼的和平终于到来,但蒋介石为了继续他的独裁统治,便不顾共产党人的忍让和全国人民的反对,依仗美国的支持,悍然发动了内战。他在对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进行全面进攻遭到失败后,而将进攻的战略改为了对陕北和山东两解放区的重点进攻,且得意忘形地认为只要占领了延安,也就“解决”了共产党的问题。然而,蒋介石的算盘历来都是由毛主席来拨动的。殊不知,这正如毛主席早已预判到了的那样,这是蒋介石的反动统治由发生到灭亡的转折点。我们要用一个延安换取一个新中国。经过了三年的解放战争,人民武装力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蒋介石及国民党不得不去一个小岛上偏安一隅。
一个好的领导者,必须要站得高看得远,不谋私利,不怕困难,有某全局和长远的能力,有了一大批这样的干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一定能够实现。
(作者:邵建忠;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