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论战 | 对历史了解得越具体,就会愈加崇敬毛主席 - 昆仑策
-
中苏论战 | 对历史了解得越具体,就会愈加崇敬毛主席
2025-10-17
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了。
这是令人意想不到的历史转折,“中苏友谊万岁”观点深入人心,如此巨大的转折,着实让很多人转不过弯来。
这事,要从斯大林病逝讲起。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突发脑溢血病逝,没有留下政治遗嘱,导致苏联出现了巨大的权力真空。
为了争夺最高权力,苏联高层出现了激烈的权力斗争。
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生前的亲信之一,属于苏联核心权力圈的少数几个人之一。
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当局按历史惯例,采取“集体领导”方式来稳住政局,保障帝国机器正常运转。
由马林科夫、贝利亚、莫洛托夫、伏罗希洛夫、赫鲁晓夫、布尔加宁、卡冈诺维奇、米高扬等人组成的“中央主席团”,成为苏联临时最高权力机关。
按照权力的惯性,这个苏联临时领导集体,注定不会太长久,打破平衡是迟早的事情。
果不其然。
赫鲁晓夫在布尔加宁和朱可夫的大力支持下,最终如愿以偿地攫取了苏联最高统治权,成为苏联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
中苏关系密切非凡。
斯大林的意外逝世,对毛主席的触动很大,曾多次召开政治局会议商讨此事。
毛主席主动提出接班人问题,主张提前建好“防护林”,防止中国出现类似于苏联的混乱。
后来,中央搞了一线、二线制度。
毛主席把刘、邓、杨等人推到一线,主要负责中央日常管理和执行中央重大决策;他自己主动退居二线,主要负责国家重大战略制定和国防军事工作。
还讨论了未来中苏关系走向问题。
赫鲁晓夫上台之后,刚开始并没有对中国产生恶意,他在斯大林的援华基础上,还加大了对中国的经济和技术援助,向中国释放了某种善意。
不过,这只是烟雾弹,是用来稳住中国。
当赫鲁晓夫在克里姆林宫做大了,扫除了他眼里的政敌,彻底掌控了苏联最高权力之后,开始露出了另一副嘴脸。
他背叛了斯大林。
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会议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召开,赫鲁晓夫在会议结束前夕做了一个改变苏联历史的秘密报告——《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
这货,在秘密报告中全盘否定了斯大林的历史功绩,把钢铁同志说得一无是处,引发了苏联内部动荡和东欧各国骚乱。
赫鲁晓夫这个骚操作,于公于私都是历史败笔。
他遭遇到东欧国家共产党人的集体批评,其中波兰和匈牙利表现得极为剧烈,还引发了“波匈事件”。
波匈事件,也有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影子,但赫鲁晓夫及苏联当局粗暴干涉兄弟国家内政是主要的矛盾。
从苏共的利益来看,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等于变相挖苏共的祖坟。
因为斯大林在苏共内部的影响力,仅次于革命导师列宁,但真实权威却超过了列宁。
从苏联国家利益来看。
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搅乱了苏联人民的思想和价值观,导致苏联意识形态陷入了严重混乱,让美国思想殖民找到入侵的缝隙,为后来苏联的崩塌埋下重雷。
从国际共运利益来看。
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等于变相否定了国际共运的合理性,动摇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
对高涨的国际共运事业产生重大打击,助长了帝国主义的威风,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看社会主义国家的笑话。
从个人政治利益来看。
赫鲁晓夫做秘密报告的动机并不单纯,他想通过削弱斯大林在党内的影响力,来提升他在党内的威望和国内的统治力。
只有全盘否定斯大林,才能凸显他赫鲁晓夫的光芒,从此不用活在斯大林的政治阴影之中。
赫鲁晓夫也知道家丑不可外扬的道理,特意强调这个秘密报告只能在党内传播,不允许对外公开发布。
他低估了美国的情报系统。
他低估了潜伏在莫斯科的以色列特工。
第二天,以色列特工就把秘密报告的全部内容传送到美国中情局,隔日就在美国媒体上公开发布,震惊了全世界。
资本主义国家吃瓜看热闹,社会主义国家集体想不通。
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指责他生前各种错误,同他过去对斯大林马首是瞻形成巨大历史反差。
总让人感觉他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叛徒,是一个阴险狡诈的奸佞,是一个过河拆桥的小人,是一个道德修养存在严重缺陷的政治流氓。
苏共二十大结束的第二天。
毛主席收到了中央代表团发回的电报,电文显示赫鲁晓夫大反斯大林,但不了解秘密报告的具体内容,便保留意见。
中央代表团回国之后,毛主席了解了具体详情,便召开了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讨论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和中共应对之策。
毛主席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辩证分析了斯大林的一生,既指出了斯大林在历史中的严重错误,也肯定了斯大林在历史中的伟大功绩。
着重指出:
“赫鲁晓夫这次揭了盖子,又捅了娄子。他破除了那种认为苏联、苏共和斯大林一切都是正确的迷信,有利于反对教条主义。不要再硬搬苏联的一切了,应该用自己的头脑思索了。应该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探索我们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了。”
为了维护亲密的中苏关系。
毛主席并没有公开对赫鲁晓夫表示出不满,而是保持了极大的克制,建议在报纸上发表一篇文章就行,强调辩证分析斯大林一生。
这篇充满善意的文章,还是引发了赫鲁晓夫的狐疑。
波凶事件爆发后,苏联陷入了政治上的孤立,赫鲁晓夫也搞得很狼狈,疲于应对,差点被人赶下台。
这个时候,毛主席从维护中苏关系和国际共运的大局出发,选择声援苏联。
此举,让赫鲁晓夫感到很满意,觉得中国挺够意思。
1956年~1957年间,中苏关系处于历史最好的时期。
度过危机的赫鲁晓夫,产生一种错误的联想,误以为中国支持苏联,是毛主席屈服于他的权威,中国可以被拿捏掌控。
1958年7月,赫鲁晓夫访华的粗鲁言行,对中国内政的蛮横指责等事情,引发了毛主席的反感。
比如赫鲁晓夫当面提出,要在中国建立共同舰队,搞个雷达站,由苏联提供贷款、提供技术。
这件事,表面看是好事,实际上是一个大坑。
赫鲁晓夫在试探中国对主权的态度,想借机在军事上控制中国。此提议遭到毛主席、周总理、朱老总等人的严辞拒绝。
后来,中国为了摆脱苏联的过度干涉,力争实现独立自主地发展经济,在一些核心问题上,“得罪”了脾气暴躁、说话粗鲁的赫鲁晓夫,导致中国遭受到赫鲁晓夫的恶意报复。
1959年,赫鲁晓夫率领苏联党政代表团访华,受邀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庆典。
毛主席和朱德、周恩来、刘少奇、宋庆龄、董必武等人亲自到首都机场迎接。
这个礼仪规格非常高,中国高层都来到现场,显示了中国对苏联代表团访华的重视,也算是“回馈”前年苏联高规格接待毛主席访苏的礼仪。
来而不往非礼也。
在后来的会谈中,中苏双方就台湾省问题、中印边界冲突等内容,产生了巨大分歧,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争论是客气的说法,其实双方吵了起来。陈毅部长气得血压升高,没有控制住情绪,直接拍桌子骂娘。
赫鲁晓夫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讲话的口气稍微温和了点。
在台湾问题上,赫鲁晓夫更是脑子短路,帮美国总统豪森豪威尔做说客,还要求中国无条件释放五个美国人。
这个五个美国人,有三个是做间谍的侨民,两个是被打下来的空投特务。
为啥赫鲁晓夫要帮美国总统当说客?
事有起因。
在访华之前,赫鲁晓夫去了趟美国出差,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副总统尼克松在戴维营与赫鲁晓夫举行会谈,并给赫鲁晓夫大灌迷魂汤,让他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
夸他三句好,掉了半边脑。
期间,赫鲁晓夫提出要同美国女星玛丽莲·梦露共进午餐,美方满足了他的私人要求。
回国之后,他一直沉浸在美国政要的吹捧之中不能自拔,以为自己的政治影响力超越了列宁和斯大林。
来到中国,赫鲁晓夫认为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中,中国领导人会对他言听计从,至少会像美国总统一样恭维、奉承他。
这一次,他碰壁了。
他的指手画脚,引发中国高层的集体不满,他提出的各种无理要求,都被中国高层当场婉拒。
哪壶不开提哪壶。
当周总理拒绝赫鲁晓夫要求释放美国罪犯的请求之后,他又开始发神经了。
竟然当着毛主席、周总理等人的面,指责中国炮轰金门岛没有提前向苏联通报,让苏联蒙在鼓里,违背了中苏相关条约。
这是在赤裸裸地干涉中国内政呀!
另外,在中印边界冲突上,赫鲁晓夫完全是拉偏架。
他一个劲地给印度洗地,把印度侵犯中国领土的行为说成“误会”,全能不顾中国的感受和利益。
事件的真相,是印度侵占中国领土,态度还极其嚣张,他们先开枪打人,中国逼迫开枪反击自卫。
结果,赫鲁晓夫不问个青红皂白,也不认真听取中方的解释,开口就是各种指责,胳膊往外拐。
这种盛气凌人、兴师问罪的态度,让毛主席、周总理等人感到非常不爽。
当然,毛主席也没有给好脸色他看。
教员就是要让赫鲁晓夫明白,中国不是任意拿捏的匈牙利,中国不是苏联的附属国,中国是独立自主的国家。
中国既不干涉他国内政,他国也甭想干涉中国内政,大家平等交往,和平共处。
此次访华之行,赫鲁晓夫没有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反而碰了一鼻子的灰,带着情绪回到苏联。
1959年12月1日,赫鲁晓夫在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第七次代表大会上讲话中说:
“我们在明智第利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优越性、全力加强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的同时,应当始终如一地、创造性下地运用列宁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说,成为列宁主义的能手,不落后也不抢先,形象地说,就是‘互相对对表’。如果这个或那个国家的领导人开始骄傲自大起来,这就会合乎敌人的利益。”
赫鲁晓夫,这段讲话有两层意思:
一是要求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要同苏联“对对表”,要同苏联保持步调一致,要听他赫鲁晓夫的命令行事。
二是在含沙射影地指责教员,内涵中国没有按照苏联的意志行事,把中国谋求独立自主的行为,歪曲为破坏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
毛主席说赫鲁晓夫是大国沙文主义和修正主义,是非常精准的表述。
面对东欧小国或弱国,赫鲁晓夫就是大国沙文主义的面孔。
在外交关系上,表现出大国民族优越感,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粗暴干涉兄弟国家的内政,不尊重兄弟国家的主权,甚至派兵侵犯兄弟国家。
面对美帝国主义,赫鲁晓夫就换成了修正主义的嘴脸。
在外交关系上,同资本主义国家产生各种共情,大赞资本主义的优越性,表现出了媚态和妥协性。去了趟美国,他裤裆里面的东西就立不起来了。
为了谋求独立自主,毛主席并没有按照赫鲁晓夫的意志行事,让赫鲁晓夫感到恼怒,大国沙文主义遭遇到挫败。
苏联正确的主张,中国依然是公开地坚定支持。
苏联错误的言论,中国就会给予否定,或者公开发表文章批评反驳,维护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立场。
毛主席与赫鲁晓夫的交锋,做到了有理有利有节,遵循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原则,按照辩证法行事。
赫鲁晓夫缺乏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修养,更不懂什么是辩证法,他搞的是实用主义,是唯心主义的逻辑。
1960年4月,《红旗》杂志刊发了纪念列宁诞辰90周年的文章《列宁主义万岁》。
阐述了中共反对现代修正主义的政治立场,点名批判南斯拉夫是“现代修正主义”,并对赫鲁晓夫的某些奇葩观点进行不指名的批驳。
同年6月,赫鲁晓夫在罗马尼亚工人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对中共进行了言辞激烈的攻击。
这货,回到苏联之后还不解气,开始暗中使坏。
7月,苏联政府突然照会中国,单方面决定立即召回在华工作的全部苏联专家,废除两国经济技术合作的各项协议。
赫鲁晓夫突然毁约,撤走在华所有专家和工程师,导致中国多个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建设停顿,给中国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在毛主席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并没有向赫鲁晓夫低头、屈服、妥协。
而是鼓足干劲搞建设,通过发挥自强不息、自力更生的精神,带领中国逐步走出了经济困境,进而摆脱了苏联的技术束缚。
这只是中苏论战的一个阶段,却是最为关键的历史抉择。
毛主席选择坚持真理,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中国开辟了光明、灿烂和和平的大道。
赫鲁晓夫选择了修正主义,坚持大国沙文主义,为苏联的坍塌挖了大坑。
回头看历史。
中国的独立自主来之不易,尤其是为国家谋求独立自主的斗争过程,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深刻理解教员的决策。
那段历史之所以伟大,是因为那段历史太过艰难,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着中国的生死存亡,稍不留意就成为历史遗憾。
毛主席的伟大之处,总是能在历史的关键转折点,做出正确的抉择。
我们看到的是历史结果,对于历史过程、历史阶段和历史细节,我们只能通过史书来了解和还原。
毕竟,所有的史实都是由细节构成的,所有的细节都是由具体的人和事组成的。
当我们,对历史过程了解得越严谨,就会越尊崇毛主席。
当我们,对历史阶段了解得越详细,就会越敬仰毛主席。
当我们,对历史细节了解得越具体,就会越缅怀毛主席。
这样讲,您同意吗?
来源:寒牛出栏微信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