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咱们讲一下杨靖宇将军在组建抗联东北抗日之前的经历,这段经历不太为人熟知,大家了解的多是杨将军抗日的经历,通过他之前的个人经历,我们可以了解这一面照耀中国人民的光辉旗帜,是如何成长为比钢铁还要强硬的共产主义战士!在“杨靖宇”这个名字让日寇闻风丧胆之前,他的名字叫马尚德,是一个河南确山农村的贫苦孩子,这位我们河南的老乡日后成为了整个河南的骄傲。1905年他出生在烽火连天的旧中国,五岁丧父,与母亲和妹妹相依为命,他的母亲叫张君,请大家记住这个伟大女性的名字,马尚德,尚德二字,蕴含着母亲对他的期许:成为一个崇尚道德的人。杨靖宇7岁就读于村里的私塾,13岁他步行百里考入确山高等小学,相当于现在的初中。大家想想看在旧中国的农村里,一个贫苦的农村妇女,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能够供儿子上学读书,这背后的艰难辛酸是可想而知的。少年的杨靖宇非常争气,1923年18岁的他考入开封市的河南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这所学校以纺织相关专业闻名,杨靖宇学的是印染专业,这所学校就是现在的河南工程学院,该校现设有杨靖宇纪念馆,老猫曾给这所学校讲过课。
河南工程学院是一所普通本科学校,民国的河南第一甲种工业学校在当时属于中等职业教育层次,但又是其中层次较高、较为优秀的学校。别说1923年一个贫苦的农村娃能考上这样的学校有多么的不简单和不容易,就是放在1953年,甚至是1993年,这也是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了不起的大事!那个时候杨靖宇想的是刻苦学习,学有所成,能够在城里找一份工作,让母亲和妹妹不再忍饥挨饿!
但当他在校期间,第一次读到《新青年》,第一次接触到共产主义思想,第一次握紧拳头低声念出“共产主义”,一簇火种已落在他早已沸腾的血液里,他的命运至此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不再是只想让自己的家人吃饱饭,而是要让千千万万个穷苦人过上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好日子!1926年21岁的他加入共青团,返乡组织农民协会。确山起义的枪声中,他带头冲进县衙,用沾满泥泞的脚踩碎千年的锁链。1927年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屠刀,他在血泊中宣誓入党。他领导豫南秋收起义,建立了全国最早、河南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只比毛主席领导的湖南农民秋收起义晚一个月,他较早产生了“建立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丰富和验证了毛主席的正确理论。
这个时候他只有22岁,仅仅5年的时间里让他从一个农村的贫苦少年迅速成长为一名成熟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同志们,这充分说明了一个战士,特别是一个共产主义战士,他绝不是一蹴而就,他一定是百炼成钢,坚定的信仰、血与火的淬炼让他迅速成长起来!1929年党中央派他前往东北,让他在冰天雪地中为天下人争一个春天,临行他跪别母亲,母亲含泪塞给他一双布鞋,鞋垫里缝着中原的泥土,至此他再也没有踏入河南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同志们都知道,另一位抗联领导人周保中将军那是云南大理白族人,大理我去过那是什么样的气候?东北那又是啥气候?这二者之间差距能有多大?所以说什么叫对党和人民忠诚,其实很简单就是让去哪就去哪?让干啥就干啥?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一切行动听指挥!
杨靖宇到达东北后开始化名“张贯一”,潜入抚顺煤矿开展工人运动!1932年中共满洲省委将组建反满抗日人民武装力量的重任托付于他,至此他有了个广为人知 响彻大地的新名字-杨靖宇!靖宇意为平定寰宇,不平倭寇,誓不回头!从尚德到靖宇,不到十年,完成了一个共产党人在烈火中的淬炼,至此他比钢铁还要强硬,当他走进长白林的暴风雪时,怀揣的不仅是手枪与地图,还有一颗在民族危亡的熔炉里,被信仰与责任反复锻打、灼烧的赤子之心。童年田埂上立下的“让母亲吃饱”的愿;青年油灯下燃烧的“为天下人寻路”的火;共产党员“甘将热血沃中华”的魂,这就是这位顶天立地的人民英雄出发创建东北抗联的全部行囊。后面的事情同志们就非常熟悉了!
(作者:咕噜猫;来源:禁止右转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