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2月,集中一段时间,毛主席号召党的高层领导同志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在学习苏联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同时,也在找苏联模式存在的问题。苏联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发生一些转向,从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否定斯大林始见端倪,到后来中苏论战,十月革命的策源地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出现了问题。这些问题,后来被毛主席概括为“修正主义”。
后来,毛主席多个场合讲到“资产阶级就在党内,走资派还在走”,并动员全党“防修反修”,并做出苏联“卫星上天,红旗落地”的历史预判。发生在1959年底这场“读书运动”,其动因和过程就值得认真研究。
《毛泽东年谱》第七卷,详细记录了主席读苏联教科书的过程。比如,1959年12月11日,在读到教科书说“工人阶级在尽量扩大工人和农民的新知识分子队伍时,也要努力吸收旧知识分子,包括资产阶级专家在内,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时,毛主席说:这一段讲了培养工农自己的知识分子,吸收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没有讲对知识分子的改造。不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需要改造,就是工农出身的知识分子因为在各方面受到资产阶级影响,也需要进行改造。在整个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改造知识分子的世界观问题,是一个极大的问题。12月12日,读到教科书说“要利用工人对个人物质利益的关心,来刺激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时,毛主席说:把对“个人物质利益的关心”绝对化起来,一定要出毛病。使人们不是首先关心集体事业,而是首先关心个人的收入。12月15日,读到教科书说“彻底采用经济核算,彻底运用按劳分配的经济规律,把劳动者个人的物质利益同社会生产的利益结合起来”时,毛主席说:“彻底”两个字,带来个人主义危险。12月16日,读到教科书说“利用各种形式的工资制,反对平均主义”时,毛主席说:反对平均主义是正确的;反对过头了,会发生个人主义。过分悬殊也是不对的。12月17日,读到教科书说“苏联全盘集体化,在国内消灭了人数最多的剥削阶级即富农阶级。谁战胜谁的问题不仅在城市中而且在农村中也得到了解决,社会主义取得了胜利。在国内,资本主义复辟的最后根源被消灭了”时,毛主席批注:“完全不对。”
毛主席既看到了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所取得的经验,又敏锐的察觉到苏联模式的片面性,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重视和解决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人民内部矛盾。社会主义的建立,不会一劳永逸。富农阶级,也不是资本主义复辟的最后根源。物质决定意识。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没有达到足够的高度,由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包括人的精神世界,就只能与这种生产力水平相适配。只要人心中的私有观念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私有化就必然会发生,即便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这种矛盾也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这种内部矛盾如果处理不好,形成对立,就有产生两级分化的现实可能性,就会产生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在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过程中,毛主席讲过一段话:“我很担心我们的干部子弟,他们没有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可是架子很大,有很大的优越感。要教育他们不要靠父母,不要靠先烈,要完全靠自己。”
毛主席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无论是对干部子弟的教育,还是对知识分子的改造,都是极其重要的事情。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必须融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而不能脱离工农大众。知识分子与劳动人民相结合,让他们价值观接近,感情上亲近,让他们认识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劳动者创造社会财富,知识分子也应当成为劳动者,以“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为原则,和其他劳动者一道创造自己的物质生活条件,防止过分强调个人主义,滑向极端自由主义危险。只有这样,才能在心底与劳动者团结在一处,才能正确的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
更为关键的,在于对干部的世界观的改造。如果说,官僚资本可以没收,民族资产阶级可以赎买,农民和土地可以互助合作化改造,那么一切完成之后呢?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只要私有观念存在,私有化的土壤就存在,干部的特权问题就难以解决。党代表人民管理国家,干部只是代理人身份,如果这个群体私有化观念严重,直接触碰生产资料,把公权变私权,把公产变私产,党就必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代理人就会转化成党内的资产阶级,从而脱离群众,背离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在境外大资产阶级的勾连下,特定时点就会背叛国家和人民。他们认为,只有背叛人民,才有可能逃脱人民的审判。这就是毛主席说的,资产阶级不是卵生,不是胎生,是化生。化生是什么,就是变化而生,由无产阶级的代理人变成资产阶级的代理人,他们的资产是偷来的。苏联帝国是如何倒下的?苏共党的书记亲自宣布,解散了这个红色的党。而宣布解散之前,苏共党内的特权主义已经泛滥,苏共与苏联人民已经离心离德。
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毛主席是在思考,当时的路怎么走;也是在思考,中国五十年之后的路会走向何方。研究这段历史,可以更深刻的理解毛主席思想的深邃。
来源:毛粒子Maons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