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文:世界关注,中美元首通话! - 昆仑策
-
艾文:世界关注,中美元首通话!
2025-09-22
2025年9月19日晚,全球目光聚焦于中美两国领导人的通话,一段历史记忆被重新唤起——80年前,中美作为二战盟友并肩抗击侵略者。中国刚隆重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特意邀请美国飞虎队后人登上天安门观礼,勾起了一段荡气回肠的往事。
然而,2025年的中美关系远非当年的“战友情”,而是贸易摩擦、技术竞争与地缘博弈交织的“硬碰硬”。这次通话被中方称为“务实、积极、建设性”,特朗普则在社交媒体上大赞“非常富有成效”。全球都在猜:这场通话会成为领袖会晤的前奏吗?中美关系会翻开新篇章,还是继续在博弈中拉扯?
历史牌与现实局
这次通话选了个微妙的节点——中国刚举办完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提到二战时中美并肩作战的历史,感谢美国飞虎队的贡献,还顺带“点”了一下某些美国政客试图歪曲历史(比如“台湾地位未定论”)的闹剧。
特朗普则夸中国阅兵“非常精彩”,还放话美中合作能为世界和平“干大事”。这一波历史叙事可不是简单的“忆往昔”,而是双方在为紧张关系“降温”铺路,标志着中美关系从“拳来脚往”到“边打边谈”,如今正迈向“试着相互理解”的新阶段。
但别被这温情脉脉的开场唬住了!现实中的中美关系可是刀光剑影。特朗普第二任期以来,先是掀起“关税战”试图压中国经济,中国则毫不示弱,直接硬刚回去,愣是把局面稳住了。如今,双方从防长到外长再到经贸团队,密集互动不断,摆明了是为稳定关系铺路。
TikTok博弈成为贸易战的“风向标”
通话里最抓眼球的,莫过于TikTok这颗“烫手山芋”。中方态度明确:支持企业按市场规则谈判,达成合法合规的方案,但美国得给中国企业公平环境,别老玩“单边制裁”那一套。特朗普则拍胸脯说,支持双方团队谈妥TikTok问题。
据可靠消息,中美在马德里会谈中已敲定TikTok的框架协议:新成立的美国实体可能由美资控股80%,中企拿20%,算法还留在中国手里。这事儿对中方是筹码(跟稀土一样重磅),对特朗普则是拉拢年轻选民的“政治加分项”。
别小看TikTok这事儿!它不只是个短视频App的命运问题,还牵扯到中国企业在美投资权益、技术封锁的博弈。吴心伯直言,TikTok背后是中美在经贸领域的平等原则之争。特朗普政府已四次推迟TikTok禁令,说明他们急着找个“台阶下”。
不过,网上也有声音提醒:框架协议听起来不错,但美国人会不会在细节上“搞幺蛾子”?
中美进入“战略相持”
这次通话的底气,来自中美实力对比的微妙变化。中国购买力平价(PPP)超美国1.33倍,制造业占全球27.7%,海军规模全球第一,5G、高超音速技术等37个关键领域领先美国。反观美国,国内两党撕裂、经济隐患频发,欧洲、日本盟友也开始“掉链子”。这跟当年苏联解体后美国独霸全球的“单极时刻”相比,简直天差地别。
美国头一回意识到,得用平等原则跟中国打交道,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特朗普的策略也变了味儿。特朗普的MAGA运动主打“去意识形态化”,不像前任政府老拿“价值观对抗”说事儿,特朗普更关心经济利益。这让TikTok这样的具体问题有了谈的空间。
但别忘了,美国刚把32家中国企业塞进“实体清单”,中方立马反制,启动对美芯片措施的调查。这说明啥?中美博弈还在“硬碰硬”,只是从全面对抗转向了“战略相持”。
领袖外交定调未来
这已经是今年中美领导人的第三次通电话,领袖外交的“定海神针”作用显而易见。最近中美高层互动频繁得像“串门”:9月9日防长视频通话,10日外长热线,14-15日经贸团队马德里会谈。美国防长明确说不跟中国搞冲突,特朗普甚至拒绝给某岛4亿军援,就为了换贸易协议。
这些信号都在喊话:特朗普想谈、想合作!但别高兴太早,美国一边伸手谈,一边还在背后“捅刀子”,这“两面派”作风短期内改不了。五、地缘暗流:博弈远未结束通话气氛虽好,但中美博弈的“火药味”没散。美国想重返阿富汗某基地、继续技术封锁,摆明了还在遏制中国。
中方也不含糊,商务部反制调查、外交上寸步不让,展现了捍卫利益的硬气。领袖外交的战略引领能稳住大局,但前提是双方得“相向而行”。全球正从单极自由主义走向多极化,中国作为多极主义领头羊,正与全球南方国家推动“再全球化”。特朗普的“去意识形态化”给了利益妥协的空间,但美国对华遏制的“大趋势”还在,缓和只是“小周期”。
中美关系得在大趋势和小周期间找平衡。中方底气更足、策略更硬,特朗普则在利益驱动下愿意谈。未来几个月是关键节点,中美关系能否“翻盘”?让我们拭目以待!毕竟,历史告诉我们: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两伤!
(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转编自“华语智库”微信公众号,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公众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