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期间,我专程从长沙前往福建泉州惠安,赴一场跨越时空的约定 —— 拜谒爷爷黄埔军校五期同学、革命烈士陈平山,也终于见到了素未谋面却常在 “黄埔五期后代群” 交流的平山爷爷外孙女陈卢瑞珠女士。
沿着蜿蜒山径走向陵园,路旁松树沙沙,仿佛在述说陈平山烈士短暂却炽热的一生。这座藏于闽南丘陵深处的陵园,安眠着一位用生命点燃黎明火种的英雄:1925 年 “五卅” 惨案后,他组织学生运动声援上海工人;同年秋弃笔从戎,1926 年 1 月考入黄埔军校四期步科,投身北伐战争与武昌起义,后返校于黄埔军校五期学习与我爷爷周缉熙成为同学。不久,他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底转为中共党员。“四一二” 反革命政变中,他被国民党右派拘禁,却在 1927 年 12 月11 日广州起义时,与狱友破狱而出、投身战斗。1928 年 2 月,他受命回闽,在漳州、厦门发动农民运动,6 月因叛徒出卖被捕,面对酷刑坚贞不屈,后经党组织接应越狱,转赴晋江、南安、惠安领导革命斗争。1929 年 12 月,他任中共惠安县委书记;1930 年 7 月,任中共泉州特委军委书记、工农红军福建独立一师一团团长兼政委,参与组织领导惠安暴动。9 月 19 日,暴动遭敌军重兵镇压,他率部激战至寡不敌众,转而开辟惠安、仙游、晋江交界的三坪游击区。1931 年 1 月 7日,执行任务途中突遭伏击壮烈牺牲,年仅 27 岁。
步入陵园,高大庄严的纪念碑直耸云霄,“陈平山烈士永垂不朽” 九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我满怀敬意三鞠躬,绕碑一周深切缅怀。随后前往烈士故居。走过当地村民为纪念烈士命名曲折漫长的“平山路”到达陈平山故居。故居由就地取材石头建成,墙面与主体结构均保存完好,门前右侧“陈平山红色教育基地 主题党日活动基地” 的字样清晰醒目。参观完故居陈列,当我想把感想和充满敬意的诗句写在留言簿上时,却遍寻无果 —— 陵园与故居因无专人值守,留言簿也不知去向。
山风再起,却裹着一丝怅然。耳畔浮现瑞珠女士的话:“外公的故事不该只藏在档案里,要让年轻人看得见、摸得着。” 我忽然联想到,陈平山爷爷还有更多散落在全国各地的红色印记,若少了守护与传播,终将淹没在时光褶皱里。我们建了许多红色教育基地,它们不应该只是冰冷的建筑和遗迹,而应该是精神的灯塔,需要有人守着那盏灯 —— 或整理史料,或讲述往事,或引导来者,更需要让灯光漫出来,照进后来者心里。铭记,需要仪式;传承,需要行动。让无数颗心与历史共振,应是对烈士最好的告慰:您用生命铺就的路,我们正带着敬意与热忱,坚定地走下去;您用热血点燃的火种,我们稳稳接住并传承;您期盼的黎明,我们正替您好好守护。
归程车上,望着窗外渐远的山影,我的心在强烈呼吁和期盼:愿更多烈士陵园有温暖的守护者,愿更多革命故事有鲜活的讲述人。就像瑞珠女士那样,把她爷爷“神枪手” 的传奇讲成孩子能懂的童话,把烈士祈盼的黎明,变成当下奋斗的注脚。
2025年10月18日
作者:周小华;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