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巨星的陨落与历史的回响
2025年10月18日,北京。一颗璀璨的科学巨星,在照耀了世界一个多世纪后,缓缓阖上了深邃的眼眸。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中国科学院的卓越院士、清华大学的骄傲——杨振宁先生,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103岁。
消息传出,举国同悲,世界同悼。人们追忆他“宇称不守恒”理论的惊世骇俗,感念他晚年归国对中国基础科学的巨大贡献,也热议他与翁帆女士那段跨越年龄的爱情传奇。然而,在杨振宁先生波澜壮阔的一生中,有一段深藏于心、并反复提及的交往,如同一枚深刻的烙印,塑造了他对祖国的认知,也定义了他对一位历史伟人的评价。这段交往的另一位主角,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
当我们将目光从2025年的悼念中拉回,穿过半个多世纪的风云变幻,去探寻那两位“巨人”的唯一一次会面,以及由此产生的深远影响时,我们或许能更深刻地理解,杨振宁先生为何会对毛主席怀有如此崇高的敬意,并用最凝练、最真诚的语言,为他写下“人类历史上的一位巨人”这一不朽的注脚。这不仅是一位科学家对一位政治家的评价,更是一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对那个翻天覆地、重塑了中国灵魂与命运的伟大时代的深情回望。
(一)漫漫归国路:从隔海相望到精神震撼
要理解杨振宁与毛主席的故事,必须先理解那个大时代下的“离别”与“归来”。
1945年,23岁的杨振宁,风华正茂,才华横溢。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公费留美资格,踏上了赴美求学之路。彼时的中国,仍在抗日战争的余烬和内战的阴云中挣扎,满目疮痍,前途未卜。对于杨振宁这一代知识精英而言,远赴重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是“科学救国”的梦想,也是在乱世中寻求个人发展的必然选择。
谁曾想,这一别,竟是26载。
1949年,天安门城楼上那一声“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庄严宣告,杨振宁远在美国,只能从报纸和广播中,遥遥感知着故国的巨变。新中国的成立,让无数海外游子心潮澎湃,但随之而来的朝鲜战争与冷战铁幕,却又在家与国之间,划下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杨振宁在美国物理学界声名鹊起,1957年与李政道一同摘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桂冠,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他站在了世界科学的巅峰,但内心的乡愁,却随着荣誉的累积而愈发浓厚。
他的父母亲人、昔日同窗好友,都在那片他日夜思念的土地上。他在给父亲杨武之的信中,不止一次地流露出回国探亲的渴望。但当时的政治气候,让这趟看似简单的归家之旅,变得遥不可及。
转机出现在七十年代初。毛主席以其非凡的战略眼光,洞察到世界格局的变化。1970年,他通过美国记者斯诺,向华盛顿传递了“欢迎尼克松总统来访”的信号。随后,小小的乒乓球推动了地球的转动,“乒乓外交”打破了中美之间长达二十余年的坚冰。周恩来总理亲自指示,要为杨振宁这样的海外知名学者回国,铺平道路。
1971年夏天,49岁的杨振宁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班。当飞机飞入云南上空,广播里传来“我们已经进入中国领空”时,杨振宁在自传中写道:“我的心情是无法描述的。”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是游子归家的喜悦,是对未知新中国的忐忑,更是对这片阔别26年的土地,既熟悉又陌生的复杂情感。
这次为期一个多月的访问,对杨振宁而言,是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他所看到的中国,已然不是1945年他离开时那个贫穷、落后、一盘散沙的旧中国。他看到了一个组织严密、纪律严明、人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的国家。在上海,他探望了病中的父亲;在合肥,他回到了故乡;在北京,他见到了许多故友,其中就包括他一生挚友、“两弹元勋”邓稼先。
通过与这些老朋友的彻夜长谈,杨振宁真切地感受到,一种全新的精神力量,正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涌动。人们或许物质上不富裕,但眼神里充满了希望、自信和一种朴素的集体主义自豪感。他在后来的演讲中反复强调这一点:“今天的中国……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变化,也是最值得所有中国人骄傲的一点,那就是精神上的变化。”
这种“精神上的变化”从何而来?杨振宁心中清楚,这源于中国共产党,源于那位正领导着这个国家进行一场史无前例社会实验的伟大领袖——毛泽东。虽然此次未能谋面,但毛主席的名字、思想和无处不在的影响力,已经给杨振宁带来了巨大的思想冲击。他看到的每一张笑脸,感受到的每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都让他对这位新中国的缔造者,产生了强烈的好奇与敬意。
(二)中南海一席谈:哲学、宇宙与“万寿无疆”
带着对新中国的全新认识和对毛主席的无限景仰,杨振宁回到美国后,成为了新中国最热忱的“宣传员”。他冒着政治风险,在美国多所大学和社团发表演讲,图文并茂地介绍他所看到的真实中国,有力地反击了西方世界的偏见与抹黑,也激励了无数海外华人学者回国效力。
从1971年起,杨振宁几乎每年都会回到中国。1973年7月,当他第四次访华时,一个深埋心底的愿望再也抑制不住了。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当接待人员照例询问他想见谁时,杨振宁鼓起勇气,提出了一个让在场所有人都有些惊讶的请求:“我想见毛主席!”
话一出口,他便有些忐忑。毛主席是何等人物,日理万机,岂是自己想见就能见的?接待人员没有当场答复,只说会向上级汇报。杨振宁本已不抱希望,孰料几天后,一个让他欣喜若狂的消息传来:毛主席同意接见他!
1973年7月17日下午,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陪同下,杨振宁走进了中南海那间著名的、被书海环绕的毛主席书房。当他走进门时,那位在照片和新闻中看过无数次的伟人,正从书堆中抬起头,缓缓站起身来。杨振宁快步上前,激动地握住了毛主席那双宽厚而有力的手。
这次会谈,持续了一个半小时,氛围轻松而又深刻。毛主席虽不懂高深的现代物理,但他广博的知识、深邃的哲学思想和独特的领袖魅力,让这次对话充满了智慧的火花。
会谈伊始,毛主席亲切地询问了杨振宁的岳父、原国民党高级将领杜聿明的情况,展现了他作为政治家团结一切可团结力量的宽阔胸襟。随后,他饶有兴致地问杨振宁:“你最近在研究什么?”杨振宁回答说,在研究基本粒子和质子结构。
接下来,毛主席提出了一个让这位顶级物理学家都感到“棘手”的问题:“质子是可以分割的吗?”
这个问题在当时,物理学界尚无定论。杨振宁一时不知该如何从纯科学的角度作答。看到他的为难,毛主席没有追问科学细节,而是微笑着引用了《庄子》里的一句话:“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一句话,豁然开朗!毛主席巧妙地将一个前沿的物理学问题,拉入了他最为擅长的哲学思辨领域。他接着阐述道,从前认为原子不可分,后来分开了;又认为原子核不可分,结果也分开了。物质是无限可分的,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如果说质子、电子这些基本粒子就不可再分了,那哲学上就说不通了,科学家也就没工作可做了。
这番话,给杨振宁带来了巨大的思想震撼。他从未想过,可以从中国古典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思考这样一个尖端的物理问题。这不仅展现了毛主席惊人的智慧与学识,更体现了他对世界本源规律的深刻洞察。在这一刻,一位是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物理学家,一位是洞察宏观历史规律的哲学政治家,两人的思想在“无限可分”这个共同点上,产生了激烈的碰撞与共鸣。这让杨振宁深刻地认识到,毛主席的伟大,绝不仅仅在于他是一位军事家和政治家,更在于他是一位思想深邃、直达事物本质的伟大哲学家。
谈话中,还有一个有趣的插曲,更让杨振宁感受到了毛主席的坦诚与科学精神。在探讨宇宙的“守恒与不守恒”时,毛主席突然话锋一转,幽默地问杨振宁:“他们(指人民群众)都喊我‘万寿无疆’,杨先生,你认为这科学不科学?”
这个问题可谓石破天惊。面对领袖的自我调侃,杨振宁略作思索,真诚地回答道,这表达了人民群众希望主席身体健康的美好愿望。毛主席却摆摆手,笑着说:“我是搞政治的,不懂科学。但说到守恒不守恒,这个‘万寿无疆’就是不守恒的,不符合能量守恒定律,是不科学的嘛!”
这番坦荡而风趣的话语,彻底打破了杨振宁心中对领袖的刻板印象。他看到的,不是一个被神化的偶像,而是一个坚持唯物主义、尊重科学规律、有着独立思考和人格魅力的真实的人。
一个半小时的会谈很快就结束了。当时毛主席已是80高龄,腿脚不便。他看着身旁的杨振宁,自然地说:“杨博士,你拉我一把。”杨振宁连忙上前,小心翼翼地将他搀扶起来。毛主席坚持亲自将杨振宁送到书房门口,在最后的握手道别时,他动情地说:“我年轻的时候,也想在科学方面做点贡献,但是没做到。现在我很高兴,看到你们在科学上作出了许多重大贡献。”
这句质朴而真诚的临别赠言,深深地触动了杨振宁。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崇敬,脱口而出:“主席,我要祝福您万寿无疆!”毛主席听罢,再次哈哈大笑,指着他说:“刚说过的哦,你这句话不对,不科学!”
多年以后,每当杨振宁回忆起这个场景,依然感动不已。毛主席的智慧、坦诚、谦逊和对科学的尊重,以及那份伟人对后辈的殷切期望,成为了影响他一生的宝贵精神财富。
(三)历史的坐标:一个时代的最高评价
与毛主席的会面,彻底坚定了杨振宁为国效力的决心。他当即向周总理提出,希望立刻回国工作。周总理从更长远的战略角度考虑,认为他在核物理起步最困难时期已过的中国,留在美国能发挥更大的“统战”作用。杨振宁听从了建议,但他此后的言行,无不体现出毛主席和新中国带给他的深刻影响。
他更加不知疲倦地向世界介绍新中国,他的演讲充满了激情与自豪。在谈及毛主席时,他总是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
“毛主席所给我的印象是,他是一个雄才大略的人,而且他对中国的传统的文化,有非常深的认识……这个人是一个天才,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在被问及毛主席的历史定位时,他更是给出了一个极高的评价:
“20世纪把整个人类的面貌改变的人,我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毛泽东……你说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这种重要的人很多,不过,我想影响之大、影响之深,没有人能跟毛泽东相比!”
这是一个诺贝尔奖得主,一个习惯于用最严谨、最客观的科学思维来评判事物的顶级大脑,经过深思熟虑后得出的结论。这绝非溢美之词,而是基于他对中国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新中国翻天覆地变化的亲眼所见。
1976年9月9日,巨星陨落,山河同悲。毛主席逝世的消息传到美国,杨振宁泪流不止。不久后,美国华人华侨在纽约举行了盛大的追悼会,杨振宁被推举为致悼词的代表。
在那庄严肃穆的会场上,杨振宁发表了题为《人类历史上的一位巨人》的演讲。他用沉痛而饱含真情的语调,回顾了20世纪初那个“吃人的社会”,回顾了中国人民在毛主席领导下,从屈辱走向独立、从黑暗走向光明的艰难历程。他说道:
“在这条艰难的道路上,毛主席始终是引路人,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他是中国的明灯,是中国的舵手。”
悼词的最后,他用一句鏗鏘有力、响彻全场的话,为毛主席伟大的一生,做出了最精炼、也是最崇高的概括:
“他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位巨人!”
这句话,情真意切,力重千钧。它不仅是杨振宁个人的心声,也代表了那个时代,无数感受到新中国脉搏、见证了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海外赤子的共同心声。
尾声:跨越时空的凝望
从1973年中南海书房里那场智慧的对话,到1976年纽约追悼会上那句深情的断言,再到晚年毅然放弃美国国籍、回归清华园,将毕生所学回馈祖国,杨振宁先生的人生轨迹,与他对毛主席、对新中国的认知和情感,始终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2025年的今天,杨振宁先生也已成为历史。两位巨人都已远去,但他们之间那段跨越了政治与科学、连接着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的交往,依然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杨振宁先生以他的科学巨擘之眼,看到了毛主席作为历史巨人的真正价值。他看到的,不仅是枪杆子里出的政权,更是笔杆子里出的思想;不仅是改朝换代的英雄,更是重塑民族精神的导师。他所敬佩的,是毛主席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盖世奇功,更是他赋予这个民族的自信、自尊和自强不息的灵魂。
今天,我们纪念杨振宁先生,不仅是纪念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更是纪念那一代知识分子浓厚的家国情怀。而重温他与毛主席的故事,更能让我们深刻地理解,我们今日中国的繁荣与强大,其根基,正是由毛主席那一代伟人,用无与伦比的智慧、勇气和担当,所奠定的。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两位巨人的跨时空凝望,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为了世界人民的伟大解放,不懈奋斗。
作者:子珩墨;来源:子墨听风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