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五一:“清真”一词,能否回归道教? - 昆仑策
-
习五一:“清真”一词,能否回归道教?
2025-10-19
汉语词汇的流变史,本就是一部文化交流史。“清真”一词的双重身份,非但不是矛盾,反而成为中华文明包容力的见证。在全球化时代,我们既需要尊重现有文化现实,也应当有勇气追溯本真,让古老的语言重新绽放多元的光芒。唯有如此,文明才能在回溯与创新之间,找到那份动态的、充满生机的平衡。
近日,关于“清真”一词能否“回归”道教的讨论,在学术与文化界悄然兴起。这一议题触及语言流变、宗教适应性与文化记忆的多重维度。然而,所谓“回归”,并非意在挑起语义争夺或身份对立,而是呼唤一场对汉语词汇本真性的深度追溯,一次文明对话基础上的文化共生实践。
“清真”在中国文化土壤中,本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魏晋时人以“清真”赞士人之清心寡欲,李白以“垂衣贵清真”喻政治清明,宋元道观亦以“清真”为名。此间的“清”与“真”,凝聚道家对自然本真、心境澄明的追求,是一种哲学境界与生命态度的昭示。这段被尘封的历史,不仅是道教的遗产,更是中华文明内在精神的体现。
然而历史的转折出现在明清。伊斯兰学者借用“清真”一词,以“清”指真主超然无染,“真”表独一与真实,使其成功融入中国语境,逐渐成为伊斯兰教的专有符号。这一文化适应现象,既反映伊斯兰教本土化的智慧,也展现中华文化对外来文明的包容。从此,“清真”与伊斯兰教的关联日益固化,而其道家渊源则渐趋隐没。
清真一词能否“回归道教”?真正的出路在于“共生”而非“替代”,是“对话”而非“对抗”。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有权利也有责任重彰“清真”的古典意涵。
可行的路径在于学术重构与符号创新。道教界可系统整理经典中“清真”的哲学内涵,通过学术著作、文化讲座与艺术展陈,向公众普及其本真意义;同时,在道观命名、修行术语中使用“清真”,唤醒其作为精神境界的古老记忆。而在此过程中,与伊斯兰教群体开展对话,共同探讨这一词汇的双重遗产,将有助于消解误解,形成文化互鉴。
归根结底,汉语词汇的流变史,本就是一部文化交流史。“清真”一词的双重身份,非但不是矛盾,反而成为中华文明包容力的见证。在全球化时代,我们既需要尊重现有文化现实,也应当有勇气追溯本真,让古老的语言重新绽放多元的光芒。唯有如此,文明才能在回溯与创新之间,找到那份动态的、充满生机的平衡。(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公众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