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席卷之下,网络游戏已成为当代青少年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图景。《蛋仔派对》的喧闹、《原神》的广袤、《王者荣耀》的竞技,共同构筑了Z世代(即一整套只有他们这个年龄段的人才能瞬间心领神会的“内部梗”和文化密码)的集体记忆。然而,这片虚拟乐园既是创造力的试验场,也潜藏着强大的西方思想殖民与资本逻辑的暗流。我们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两点论”的辩证思维,洞察风险,发掘潜能,在这场关乎未来意识形态的阵地战中抢占先机。
一、风险透视:游戏机制中的西方价值逻辑与思想殖民隐忧
若仅将游戏视为娱乐工具,便掩盖了其作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潜在功能。在资本逻辑的驱动下,除了玩家在“娱乐”的同时,不知不觉地为资本平台的增值的无偿贡献宝贵的行为数据和内容数据,成为“数字劳工”,还要接受游戏机制与叙事悄然地、巧妙地输送西方个人主义、商品拜物教、消费主义价值观。
其一,服从资本中心的“抽卡”经济与消费主义对人的异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深刻揭示了资本通过创造“虚假需求”以实现暴利的逻辑。以《原神》《绝区零》为代表的“抽卡”机制(利用赌博心理的暴利游戏。大量玩家投入的“小钱”的累积,远超直接销售的利润),设计初衷就是最大化的利润率和用户粘性,而非提供健康的娱乐体验。它使玩家(尤其是判断力尚不成熟的青少年)的劳动(或他们父母的劳动)所换来的货币,在非等价、非理性的状态下转移给资本方。虚拟的武器、工具、皮肤、角色,是资本铸造的“欲望的锚点”,精准地钩住了青少年对力量、美感、归属感、认同感和成就感的渴望,以完成从现实财富向虚拟世界价值的惊人转移。
据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游戏工委数据,2023年移动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高达2268.6亿元,其中角色抽取类游戏贡献了巨大比例。据国内多家媒体(如《大河报》、央视网等)报道,近年来多地发生未成年人盗刷家长账户充值游戏(如《王者荣耀》)案例,其中不乏涉及治疗费用、家庭积蓄等重大经济损失。
更重要的是,它潜移默化地告诉青少年:你的价值不在于你为社会、国家创造了什么,而在于你消费了什么、占有了什么稀缺资源。解构集体认同,构建以消费能力为基准的个体身份认同,为资本的再生产培养合格的“消费者”。这种机制诱导青少年信奉“金钱万能”,堕入商品拜物教,与中华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格格不入,本质上是一种“消费即存在”的西方市场原教旨主义价值观的植入。
其二,个人英雄史观对集体主义精神的消解。许多游戏的世界观设定隐含了西方个人英雄主义的叙事模板。无论是单枪匹马拯救世界的冒险者,还是凭借一己之力扭转战局的竞技高手,其叙事内核都在强调孤立的个体力量,贬低集体协作的社会性基础。例如,部分动作RPG游戏过度渲染“天选之子”的个人传奇,而将团队与组织背景化为辅助性工具。这种叙事长期浸润,会潜移默化地削弱青少年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的认同。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而这类游戏传递的却是“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这与我们倡导的“团结就是力量”、“平凡铸就伟大”的集体主义精神背道而驰。
其三,文化符号的“西化”包装与审美殖民。在游戏这一全球化的文化产品中,文化话语权的争夺尤为激烈。尽管《原神》中的“璃月”地区成功输出了中华文化元素,但更普遍的现象是,游戏角色的审美、世界观架构、价值取向均带有浓厚的“西化”色彩。例如,许多游戏的人物造型刻意迎合西方对东方人的“刻板想象”,或在其奇幻背景中不加批判地嵌入西方中世纪的社会结构与价值理念。这种“去历史化”、“去语境化”的文化混合,可能导致青少年形成一种“泛西方化”的扭曲审美和历史观,丧失基于本土文化的自信与认同。
其四,沉迷机制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直接摧残。资本为追求用户在线时长,设计的无尽任务与赛季制度,将娱乐异化为强制性的数字劳役。这是网游最明显最直接的痼疾。2022年,湖南长沙一名22岁男青年因连续数十小时鏖战网游,导致下肢静脉血栓脱落,引发“急性肺栓塞”生命垂危(据《潇湘晨报》、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报道)。这一极端案例昭示,游戏沉迷不仅关乎精神意志,更直接异化了人的身体,有些青少年懒于运动,排斥社交,牺牲了作为生命基础的正常生理和心理活动,成为被资本逻辑奴役的数字囚徒。
二、辩证汲取:发掘游戏媒介中可被社会主义文化兼容的积极基因
批判的目的在于扬弃与超越。我们决不能因噎废食,而应精准识别并激活游戏形式本身所蕴含的、可与社会主义文化同频共振的积极因素,在约束畸形资本逐利,健康娱乐的同时,寓教于乐,发挥正面作用。
其一,可以把虚拟协作变成培育集体主义精神的“新场域”。借鉴《王者荣耀》中的团队竞技、《我的世界》的服务器共建,在高度的分工与协作中,经过合理组织,可以培育青少年的团队意识、纪律性和奉献精神。
其二,开放创造是淬炼实践创新能力的“练兵场”。《我的世界》的沙盒模式与《蛋仔派对》的UGC(用户生成内容)工坊,可以引导到消费者转变为主动的创造者,由被网游奴役变为模拟“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劳动”。《我的世界:教育版》已被众多学校引入课堂,通过合作“复原圆明园”、“搭建水利工程”等项目(据《中国教育报》及微软教育白皮书),在实践中深入理解系统工程与历史文化。
其三,规则明确的竞争是滋养公平拼搏精神的“磨刀石”。健康的竞技游戏强调在统一规则下,凭借个人努力与团队配合争取胜利。可以引导到社会主义鼓励的“比、学、赶、帮、超”。
以上积极因素的发挥,关键在于剥离其资本附加的过度消费主义,强调公平竞赛、尊重对手、超越自我,可以激发青少年上进心和拼搏意志。
三、为我所用:构建“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的综合性防范体系
面对正反案例所揭示的尖锐矛盾,我们必须果断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首先,强化内容监管,实施“文化安全准入”制度。多年来,相关管理部门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在这个基础上,建议由网信、出版、文化部门联合成立数字内容审查委员会,从防范西方思想殖民的高度,建立一套超越简单“暴力分级”的意识形态与文化价值评估体系。对游戏中蕴含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进行专项审查,对刻意贬低集体、宣扬极端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內容进行限制或修改,从源头筑牢“防火墙”。
其次,支持正向供给,实施“中国故事寓教于乐”工程。国家应设立专项资金,鼓励和扶持开发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品游戏。借鉴成功做法,开发再现可歌可泣红色历史、模拟“大国重器”研发创新等网游。网游经营企业牢记社会责任,自我约束资本机制,积极主动面对社会。通过共同努力,让主旋律、正能量作品在市场中发挥主要力量,为青少年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
最后,推动素养教育,构建“家校社企”协同防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2024年发布的研究数据显示,近八成未成年人使用成人账号绕过防沉迷系统,正如“盗刷医疗款”案例所暴露的,家庭监管的缺失是最后一公里的漏洞。在供给端,有些游戏回避管理,把警示页面后移到支付前,玩家时间消耗和游戏消费已经形成,对这类资本机制本能必须给予清晰的训诫。教育部门应将“数字媒介素养”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教会青少年批判性地解读游戏中的文化符号与价值观念。同时,启动“家长数字素养提升计划”,通过社区与学校联动,让成年人首先具备辨识和引导的能力,履行好“第一任导师”的职责,共同为青少年营造一个清朗且富有建设性的数字成长空间。
结论:
网络游戏这片数字疆域,我们不去占领,资本与西方价值观就会去占领。从盗刷救命钱的悲剧,到身披国旗的电竞冠军;从诱发肺栓塞的沉迷温床,到激发创造力的教育工具——正反案例警示我们,游戏的二元属性无比鲜明。唯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两点论”的智慧进行透彻分析,既坚决防范思想殖民的风险,又大胆吸收一切积极的娱乐形式,我们才能将游戏从潜在的“思想风险点”转化为培育新时代栋梁之材的“精神赋能场”,真正赢得未来。
(作者系昆仑策特约评论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