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破大防,万万没想到,中国反击招式皆为美国所授!
2025年10月,中国商务部与海关总署联合发布稀土出口管制公告,明确对钬、铒等多种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新规自2025年11月8日起正式生效。这一举措引发美国强烈反应,特朗普公开怒喷称其"大规模覆盖非中国制造产品",指责此举"闻所未闻";“这影响到所有国家,无一例外,显然是他们多年前就制定好的计划”云云。
但细究中国的管控措施便会发现,每一招都能追溯到美国此前的政策实践,所谓的"反击",实则是对美国贸易管制逻辑的镜像回应。
第一、含量门槛管控,这是复刻美国技术溯源逻辑
中国此次稀土管制中,对含中国稀土成分超过0.1%的产品实施审批管理,这一思路直接源自美国的技术溯源规则。2020年,美国针对华为出台严苛管制措施,明确任何包含美国技术的产品,无论最终生产地在哪,向华为销售前都必须获得美国审批。这种以超过0%就要批的"成分占比"为核心的溯源管控,打破了传统贸易中以"最终制造地"为标准的惯例,包括美国人以前10%以下不管的惯例。
如今中国对稀土相关产品的管控,正是采用了同样的逻辑。将稀土这一关键战略资源作为管控锚点,通过成分溯源实现精准监管。正如美国当年以技术为纽带捆绑全球供应链,中国如今以稀土为纽带规范出口秩序,本质上是对美国贸易管制范式的直接借鉴。
第二、商务部出口管制稀土的全链条管控,照搬美国半导体管制框架。
此次管制不仅覆盖稀土本身,更延伸至用中国稀土、技术及设备生产的下游产品,要求此类产品出口同样需经审批。这一全链条管控模式,与美国打压华为的半导体管制框架如出一辙。
美国为遏制华为发展,不仅限制本国半导体设备出口,更构建了"设备-生产-代工"的全链条管制体系。任何使用美国半导体设备生产的芯片,若要供应给华为等被制裁企业,必须获得美国许可。这种将上游资源与下游产品强绑定的管控策略,如今被中国应用于稀土领域。从稀土原矿到加工品,再到终端应用产品的全流程审批,完美复刻了美国的供应链封锁逻辑。理论上台积电生产美国芯片必须中国审批才行。
第三、船舶股东按穿透式监管,也是参照美国实体清单扩容规则。
交通部针对美国持股超过25%的航运公司收取特别港务费的措施,其法律逻辑源于美国的出口管制穿透性规则。2025年9月29日,美国商务部发布临时最终规则,将"实体清单"的管制效力扩及清单内实体持股50%及以上的子公司,通过穿透股权关系实现管制范围扩容。
中国对美资航运公司的针对性措施,同样采用了"穿透股权看实质"的监管思路。通过设定25%的持股门槛,精准锁定受美国资本影响较深的市场主体,这与美国通过股权比例界定管制对象的做法一脉相承。美国用"穿透性规则"扩大制裁范围,中国则用类似逻辑实施差异化监管,本质是对同一监管工具的反向运用。
第四、反垄断执法,回应美国选择性处罚模式,我们更加合理。
对高通未申报收购行为开展反垄断调查,看似独立的执法行动,实则是对美国选择性处罚模式的直接回应。此前美国曾以华为收购破产且没有人要的三叶公司未符合相关规定为由实施处罚,这种将商业并购政治化、选择性适用法律的做法,早已突破正常执法范畴。
中国对高通的反垄断调查,严格依据反垄断法律法规开展,却与美国的执法逻辑形成微妙呼应。既然美国人将法律工具异化为打压对手的手段时,中国同样可以运用合规执法维护市场秩序。这种"以规范对滥用"的应对方式,恰恰暴露了美国贸易管制的双重标准。当自己的企业面临同样的合规审查时,曾经的"执法正当性"说辞便不攻自破。
这次稀土出口管制、航运公司25%的股权穿透等,中国的每一步应对都能找到美国政策的影子。特朗普的"愤怒"本质上是对自身逻辑反噬的错愕和为所欲为被打脸的懵逼。美国亲手打造的贸易管制工具箱,如今成了中国维护自身利益的合法武器。美国人已经对全世界做了舆论科普,那么当霸权工具变成回旋镖,美国终于尝到了自己种下的苦果;有趣的是,当特朗普指责中国时候,下面都是在喷美国人自作孽不可活。
作者:前HR本人;来源:前HR随笔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