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庆军:于改革阵痛中叩问理想归途 —— 评罗范懿《我的改革我的家》 - 昆仑策
-
吴庆军:于改革阵痛中叩问理想归途 —— 评罗范懿《我的改革我的家》
2025-09-23
当代中国著名作家罗范懿的长篇小说《我的改革我的家》,以中南地区文明县城关镇两相邻村庄的命运沉浮为切口,用充满张力的叙事,谱写了一曲裹挟着阵痛与希望的改革壮歌。作品跳出了单一的改革叙事框架,将个人命运、家庭变迁与时代浪潮紧密交织,在城乡差异、体制碰撞的矛盾中,追问着改革的终极意义与人类理想的归途,既有对现实的深刻洞察,也不乏对理想的热忱坚守。
一、城墙内外:改革镜像下的两种生存样本
小说的核心意象 “城墙”,如同一条泾渭分明的界线,将城关镇的两个相邻村庄切割成截然不同的世界,成为改革后中国乡村两种发展路径的生动隐喻。城墙之外的 “精英村”(西街),奉行分田到户、自由放任的发展模式,陈耀祖从孤儿起步,靠着 “走银子水”(回收金银废料冶炼)发家,最终打造出 “耀祖国际” 上市公司,成为 “全市首富”。这里的村民追逐私人财富,关注股市与富豪榜,却也陷入物欲膨胀的困境 —— 有人一夜暴富,有人一夜败家,道德滑坡、家庭破碎的戏码不断上演。
城墙之内的 “傻瓜村”(东街),则坚守集体所有制,村民自愿将分出去的田土收回集体,过着 “没有私人财产,只有集体‘共产主义生活’” 的日子。他们每天按时上班,关注的是“每月当劳模戴红花”,街道整洁有序,治安稳定和谐,虽物质条件不如西街富足,却有着文明温馨的集体氛围。作者通过细腻的场景描写,如西街摊贩争抢摊位、夜半私语隔墙可闻,东街统一规划别墅区与 “东方红文化广场”,形成鲜明对比,直观呈现了两种体制下的生存状态:一种是充满活力却伴随混乱的 “自由”,一种是略显刻板却饱含温情的 “集体”。
这种对比是对改革初期乡村发展多元性的真实呈现。西街的 “富” 与 “乱”,折射出市场经济大潮中人性的贪婪与迷失;东街的 “贫” 与 “和”,则彰显了集体主义对秩序与温情的守护。而城墙这一物理阻隔,更暗喻着改革进程中城乡之间、不同发展理念之间的隔阂与冲突,为后续人物命运的交织埋下伏笔。
二、人物群像:在欲望与理想中挣扎的灵魂
小说塑造了一批鲜活立体的人物,他们既是改革时代的亲历者,也是不同价值观念的承载者,其命运的起伏构成了小说最动人的叙事脉络。
陈耀祖是作品中最具复杂性的核心人物。他的人生轨迹本身就是一部微缩的改革史:从被解放军救下的孤儿,到改革开放后敢闯敢拼的 “金银老板”,再到腰缠万贯却身心俱疲的 “首富”,最终选择 “净身出户,将全部资产捐献集体”,回归共产主义理想。作者没有将他塑造成完美的道德楷模,而是真实展现了他的挣扎与蜕变 —— 他既有商人的精明与野心,也有着对过往苦难的铭记和对理想的隐秘向往。当他目睹西街的物欲横流,亲历家庭的分崩离析(发妻大妹离世、儿子解放与自己隔阂),尤其是在重走长征路的儿子解放带来的 “红色灵丹” 感召下,他逐渐意识到 “钱多没用”,真正的价值不在于私人财富的积累,而在于为集体、为他人创造福祉。他最终的 “捐献”,不是突兀的道德拔高,而是历经阵痛后的 “大彻大悟”,是一个在改革浪潮中迷失的灵魂对理想归途的艰难找寻。
陈解放与钟红红这对年轻情侣,代表着改革新一代对理想的坚守与传承。陈解放放弃父亲企业的优渥生活,选择重走长征路,在雪山之巅感悟红军精神,写下《人的价值学》,以 “三和原理”(和分概念、和差运算、和谐转化)剖析人性与社会,试图为改革中的价值迷失寻找解药;钟红红身为 “傻瓜村” 人,始终坚信集体主义的力量,面对西街的诱惑不为所动,甚至劝说陈解放落户 “傻瓜村”。他们的爱情不仅是个人情感的联结,更象征着两种体制下理想的融合 —— 陈解放带来的长征精神与 “价值学” 思考,为 “傻瓜村” 的集体主义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而钟红红坚守的集体温情,也让陈解放找到了理想的落地之处。
此外,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也各有深意。“中国好人” 小何从最初的投机者转变为为保护陈解放而牺牲的英雄,诠释了人性向善的可能;在逃罪犯盼万财、陈耀祖后妻灵玲,则代表了改革中被物欲吞噬的堕落者,他们的结局成为对贪婪人性的警示。这些人物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改革时代的 “众生相”,让小说的叙事充满张力,也让对人性的探讨更加深刻。
三、价值叩问:改革的终极意义与理想归途
《我的改革我的家》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没有停留在对改革表层现象的描摹,而是深入到对改革终极意义的思考。小说通过 “精英村” 与 “傻瓜村” 的命运对比,以及陈耀祖等人的人生选择,抛出了一个核心问题: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是单纯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还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公平正义?
在小说中,“精英村” 的富裕并未带来真正的幸福,反而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 道德沦丧、家庭破碎、贫富分化,这正是对 “一切向钱看” 的发展模式的反思。而 “傻瓜村” 的集体主义虽被外界嘲笑为 “傻瓜”,却实现了 “幼有所育、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的和谐状态,证明了 “共同富裕” 并非空想。作者通过这样的对比,传递出鲜明的价值立场:改革不能以牺牲公平与道德为代价,物质财富的积累必须与精神文明的建设同步,否则就会陷入 “富而不贵” 的困境。
小说结尾,陈耀祖将全部资产捐献给 “傻瓜村”,“世界党徽岭” 开园,来自世界各地的政党代表齐聚一堂,暗示着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想象 —— 以共产主义理想为核心,融合多元文明,实现 “世界共和”。这种想象或许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但并非脱离现实的空想。它源于对改革阵痛的深刻反思,也源于对人类共同追求公平、正义、和谐的信念。正如小说中陈解放在《人的价值学》中提出的 “和谐转化” 原理,改革的终极目标,应当是实现 “物生价值”(个人私欲的满足)向 “人生价值”(对社会的奉献)的转化,让财富真正服务于人的幸福与社会的进步。
四、叙事特色:史诗气质与现实关怀的融合
从叙事风格来看,《我的改革我的家》兼具史诗气质与现实关怀。作者以 “改革” 这一宏大时代命题为背景,时间跨度从改革开放初期延伸至新时代,空间上涵盖城乡、国内外,人物涉及各个阶层,构建了一幅广阔的改革时代画卷,具有史诗般的厚重感。同时,小说又充满了细腻的现实描写,无论是西街摊贩的争吵、豆腐坊的艰辛,还是 “傻瓜村” 村民的日常劳作、集体会议,都充满了生活气息,让宏大的时代叙事落地到具体的人物与场景中,引发读者的共鸣。
此外,小说还融入了浓厚的红色文化元素。陈解放重走长征路、“红色灵丹” 的象征意义、“世界党徽岭” 的建设等情节,不仅丰富了小说的文化内涵,也让对理想的探讨有了坚实的历史依托。作者知名作家罗范懿作为 “文化长征发起人”,两次重走长征路的经历,让他对长征精神的描写尤为真切动人,这种个人体验与文学创作的结合,更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五、结语
《我的改革我的家》是一部扎根时代、叩问理想的作品。它以 “城墙内外” 的命运沉浮为镜,映照出改革时代的阵痛与希望;以鲜活的人物群像为笔,书写了人性在欲望与理想中的挣扎;以深刻的价值思考为魂,探寻着改革的终极意义与人类理想的归途。在当下社会仍面临 “物质丰富与精神空虚”“效率与公平” 等矛盾的背景下,这部小说的思考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 它提醒我们,无论改革如何推进,都不能忘记 “以人为本” 的初心,不能迷失对公平、正义、和谐等理想的追求。正如小说中 “傻瓜村” 的标语所言:“不求个人有,但求大家富”,这或许正是改革最应抵达的 “归途”。
当陈耀祖把全部资产捐给“傻瓜村”,他完成的不只是个人救赎,更是为改革按下“刷新键”——让改革永远保留自我修正、自我超越的端口。
于是,小说把“改革”从一段已完成的史诗,还原成一场未完成的黎明:理想,永远在下一道晨曦里,等待我们重新认领、重新命名、重新上路。
(作者系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教授、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所所长;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发布)
【昆仑策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公众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