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联合国相关部门一个报告预测,中国制造业2030可能要占全球份额45%,中国工业已成全球产业链“绝对核心”。在全球经济中,中国工业正以无可比拟的姿态崛起,已然成为全球产业链的主体;其规模和深度前所未有,重新定义了全球产业链的格局。
第一,工业基础之基,中国制造已经是全球工业品的“压舱石”。
任何现代工业文明都构建在基础材料之上。而中国当前正是全球基础工业品最庞大的供应者。中国生产了全球约一半的钢铁、铝、镁、钛和水泥。 这意味着,无论基建的骨架、汽车,还是现代电子产品的外壳,全球近一半的“硬实力”材料源自中国。这种压倒性的产能规模,使其成为了全球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压舱石”,任何国家的工业项目都难以完全脱离这个庞大而高效的供应体系。
而作为炼铝等副产品的镓和锗等,是当前中国工业一个杀手锏。其他国家要搞出这么多镓和锗,那么就要有铝,又铝产能就要有电,这些都是他们不可能任务。
第二、电气化时候动力之源,无可比拟的电力优势。
进入电气化和AI时代,电力不再是辅助,而是核心的生产力。在这一点上,中国展现出了令其他大国难以企及的战略优势。中国不仅生产了全球三分之一的电力,更关键的是,其庞大的发电量中主要用于工业领域,工业电已经占全世界一半了。 这意味着中国拥有稳定、充足且专为工业服务的能源网络。当印度等要准备接盘中国制造业的其他国家可能在为居民用电或能源转型的阵痛而困扰时,中国早就已经能够为高端制造业和耗电量巨大的AI计算中心提供“不设上限”的电力保障。这是驱动未来工业革命的绝对基础优势。
第三、中国效率无敌,开启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的浪潮。
成本与效率是工业永恒的追求。中国早已不是单纯依靠人力成本优势的“世界工厂”,而是成为冲向了以机器人和人工智能驱动的“智造”高地。中国使用了全球一半的工业机器人, 自动化程度已经在全球领先;中国人均工业机器人是美国的两倍了。这带来了无与伦比的规模效应和效率提升。上半年孟加拉和印尼一些纺织厂抱怨他们工资低也干不过中国企业。
工业机器人的使用,使得中国工业在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生产的精准度上都有了质的飞跃,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工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竞争力,推动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若非非市场因素的干扰,在纯粹的市场经济和国际贸易规则下,中国凭借高度自动化的生产所带来的极致成本效益,其竞争力几乎是无法撼动的。机器人不仅能持续24小时在流水线上工作,更在不断夯实中国的制造业成本护城河,真正做到中国劳动者收入提升但是产品成本不提升有竞争力的效果。
第四、未来已来,中国引领AI与工业的深度融合,这点是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
当前的竞争已迈向第四次工业革命,其核心是人工智能与实体工业的深度融合。美国有AI技术,但是制造业空心化;东南亚等有制造业,但是AI差得远。AI和制造业结合是最关键的,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探索和应用已处于全球领先梯队。
目前的智能物流仓库、AI质检、数字孪生工厂、预测性维护,AI技术正在中国广阔的工业场景中迅速落地、迭代和优化。正是基于以上坚实的基础、充沛的能源和先进的智能化水平,联合国才做出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占据全球45%的工业产值。 这是一个基于当前趋势的、极有可能实现的未来图景。
也就是说,中国工业的领先并非单一维度的突破,而是一个由 “基础材料产能(硬件)+ 无限能源供应(动力)+ 智能自动化(效率)+ AI融合创新(未来)” 构成的、难以复制的综合生态系统。它已深度嵌入并主导着全球产业链的运转,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体”。面向未来,中国不仅是全球产品的制造者,更将成为塑造下一代工业形态和全球经济格局的核心力量。一些西方媒体说中国已经焊死发展中国家制造业上车的车门,还真不到好反驳。但是中国不是买了他们很多矿产和农产品么,大家都好。
来源:前HR随笔 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