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的资产流失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2025年9月,国资委明确表态将严查过去三十年国企改制中的巨额资产流失,这一举措标志着国有资产监管进入深水区。回溯历史,我国国企改制始于上世纪90年代,在“抓大放小”战略下,全国数十万家国有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兼并重组、破产清算等方式完成转型。这一过程中,确实存在部分企业借改制之机侵吞国有资产的现象。据公开资料显示,仅2004年国家审计署抽查的754户央企中,就发现资产流失问题金额高达数百亿元。
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形式包括:改制评估环节故意低估资产价值,如某地方钢铁企业在改制时土地评估价仅为市场价的10%;管理层收购(MBO)过程中的利益输送,典型案例是某知名家电企业高管以远低于净资产的价格取得控股权;关联交易暗箱操作,部分企业通过设立“影子公司”转移核心资产。这些行为不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更严重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环境。值得关注的是,资产流失往往与腐败问题交织。中央纪委通报显示,在近年查处的国企腐败案件中,近六成涉及改制过程中的权力寻租。
此次国资委重拳出击,其政策背景值得深入解读。从宏观层面看,这是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战略部署的具体行动。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关键期,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其资产安全直接关系国家经济安全。从监管技术看,随着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成熟,追溯历史交易、发现异常线索的能力显著提升。例如,某省利用智能审计系统对二十年来的改制档案进行筛查,三个月内就发现可疑交易线索127条。
严查行动将聚焦三大重点领域:一是1998-2005年间的中小国企“改制潮”,当时因监管制度不完善成为流失重灾区;二是2010年前后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个别案例存在民营资本与国企高管合谋掏空资产;三是2015年以来的“僵尸企业”处置,部分优质资产被恶意低价处置。调查方法将采取“双线并进”:一方面组织专业团队对重大改制项目进行回头看审计,另一方面建立举报奖励机制,鼓励内部知情人提供线索。
这项工作的难点不容忽视。时间跨度长达三十年,许多企业经过多次重组,原始财务资料残缺不全;部分改制操作在当时政策环境下具有合法性,需要谨慎区分改革探索与违法违纪的界限;涉及人员众多,包括现任领导干部、退休人员乃至已故企业家亲属。对此,国资委拟采取“三个区分”原则:把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出现的失误与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与明令禁止后的有规不依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与为谋取私利的故意行为区分开来。
从国际比较视角看,转型经济体普遍面临类似挑战。俄罗斯“休克疗法”期间国有资产流失比例高达40%,波兰设立专门委员会追查改制腐败耗时十余年。我国采取渐进式改革路径,总体控制住了资产流失风险。数据显示,2003-2023年间国有净资产年均增长12.7%,但局部领域的"跑冒滴漏"仍需重视。此次清查可借鉴德国托管局经验,建立跨部门的资产追溯专家委员会,引入国际权威评估机构参与历史交易复核。
企业界对此次行动反应不一。某央企负责人表示:“正本清源有利于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我们已启动自查。”但也有民营企业家担忧"翻旧账"影响市场预期。法律界人士建议完善制度衔接,最高法正在研究制定关于历史遗留经济案件处理的司法解释,重点明确追诉时效、证据认定等关键问题。
从长远看,这次清查将产生多重积极效应。在制度建设方面,将推动《企业国有资产法》修订,建立改制交易终身追责制度;在市场秩序方面,有助于纠正“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某省已对查实存在资产流失的企业启动股权回购程序;在社会效益方面,通过挽回损失充实社保基金,某市最近将追回的3亿元国有资产划转至养老金账户。
值得思考的是,如何在强化监管的同时保护企业家精神?改革本身就是闯关过坎的过程,不能因噎废食。建议建立“容错清单”机制,对符合当时政策导向的改革尝试予以包容,重点打击恶意侵吞行为。北京大学某研究团队提出“三维评估法”,从历史背景、主观动机、实际后果三个维度进行综合判断。
此次国有资产清查风暴,本质上是对“改革初心”的回归。正如某位参与过上世纪90年代改制的老干部所言:“当年我们顶着'国有资产流失'的骂声推进改革,是为了搞活企业。现在查流失,同样是为了国有资本更好发展。”在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这场跨越三十年的历史对账,将为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筑牢制度根基。最终目标不是简单追责,而是构建起“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让国有资产真正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