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人民论坛网称“科研绝不能陷入顶刊崇拜”的评论,陈先义《也谈“顶刊崇拜”的问题和恶果》中谈及“过度推崇国际顶刊,实质上是将学术标准双手恭送他人,严重削弱了本国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的能力”,算是说到了点子上。稍显遗憾的是,该文没有就此陈述中国“核心期刊”如何尽快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成为世界顶刊的路径。
陈先义历数“顶刊崇拜”恶果及问题之一是,“它会导致科研人员置国家需要、科研发展于不顾,被迫迎合期刊的偏好,追逐热点、包装形式,甚至滋生数据造假等乱象。”
“你可以暂时欺骗所有的人,你甚至可以永远欺骗一部分人,但你不能永远欺骗所有的人。”国际顶刊或许也会发表“置国家需要、科研发展于不顾”“追逐热点、包装形式,数据造假”的论文,但这样的现象应该不会太普遍,否则也经不起历史和科学的检验,成不了“顶刊”。国内许多顶牛科技成果最先也是发表在英国《自然》、美国《科学》等国际顶刊上,再“出口转内销”为国内所知,乃是不争的事实。
陈先义历数“顶刊崇拜”恶果及问题之二是,“会使基础研究、冷门学科和需长期探索的项目被边缘化,从此无人问津”。这也未必是事实。国际顶刊之所以成为顶刊,正是因为发表了大量关于基础研究、冷门学科和需长期探索的项目领域的“科学”成果,而非“技术”层面的发明发现。
“重大疫情爆发,一些科研人员首先想到的不是挽救百姓生命,而是怎么有利于他弄数据炮制论文,去拿什么大奖”,这样的现象确实存在。然而这看似道德层面的问题,其实也关乎科技。这里最重要的是,看其论文是真正科学严谨的研制还是炮制,那“大奖”是真正有含金量的大奖还是欺世盗名的噱头赝品。真正有分量的大奖,一定有社会责任担当,重研制而不是炮制。再名利熏心急功近利的医学科研人员,大疫当前也只有先挽救生命,积累丰富临床经验和大量实证数据,才能最终沉淀出高质量的论文。也就是说,挽救生命与高尚的医学研究完全可以、也必须是高度和谐统一,医者仁心,大医必然是“把论文写在病人病床上的”。
有人说,“当学问越做越虚的时候离亡国就不远了”。这不是危言耸听。俗话说,“你说我是错的,那你最好证明你是对的。”“顶刊崇拜”固然有其弊端,但正如不能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一样,不能因此就将“顶刊”一棍子打死。至少眼下,我们的当务之急还不是反对“顶刊崇拜”,而是打造出真正的中国式国际顶刊来替代这种崇拜。就如我们可以不稀罕诺贝尔文学奖、和平奖甚至诺贝尔的所有奖,但前提至少是,我们必须尽快打造出可以替代诺贝尔奖、为世界公认的“中国奖”,否则便难免有“酸葡萄”之讥。
解决“动辄把年度发表多少论文当作衡量国家科研成果甚至国家科研水平的标准”,“急功近利地只求发表论文”“发表论文成了科研人员的第一和唯一追求”等功利浮躁心态,最根本的办法不是抑制大家发表论文的冲动。一方面,名利之心人皆有之,很难根除,二来,仰望星空也是人类权利。就事论事,只能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摁下葫芦浮起瓢的治标不治本。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只有根本上杜绝大量“精致而平庸的论文”的生存和出笼土壤,打造一流“核心期刊”,尽快创立我们的“国际顶刊”,提高构建我国自主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能力,才是唯一根本解决之道。也唯有如此,才能根本解决我国的许多顶牛科研成果必须先发在“国际顶刊”才能被世界认可的现实尴尬,解决“论文作为硬性要求,桎梏和影响了科研事业发展和进步”的悖论性问题,让严谨科学的论文真正成为科研事业发展和进步的强大倍增器助推器。
(作者:陶余来;来源:昆仑策网【原创】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