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困局警示:5%握90%财富的世界里,阶层流动为何失灵?共同富裕破除阶层固化和社会流动的必由之路。
国庆假期,对国家的发展还是非常满足的,到处都是汽车,人满为患,得表扬一下我们的普遍生活水平,这点比美国好太多。
近日黄奇帆在一个论坛发言曾明确指出:“没有共同富裕,社会就会出现两极分化、阶层固化”。这一论断很好点破了财富分配与社会活力的深层关联。当美国5%的人掌握90%的财富,绝大多数人被医疗账单、房地产税与教育贷款压得喘不过气时,即便人均收入位居世界前列,其社会依然深陷治安混乱与阶层固化的泥潭。这恰恰印证了:共同富裕绝非道德愿景,而是维系社会流动性的核心支柱。
首先必须搞好公有教育,这是筑牢阶层流动的基石,也是最关键一环。
教育是打破出身桎梏的关键通道,而公有教育的主导地位则是机会公平的根本保障。美国的教训尤为深刻,其公立学校质量与社区经济水平深度绑定,穷人聚居区的学校资源匮乏、评分低下,富家子弟却能通过私立教育与人脉资源抢占名校名额,形成“起跑即分层”的固化格局。即便少数寒门学子艰难突围,也要付出情感割裂与身份认同的沉重代价。
中国的优势正在于以公有教育为主导的资源配置体系。从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到高校专项计划的精准实施,政策设计始终致力于让才华而非家境成为升学的核心标准。这种制度安排打破了“教育资源世袭”的怪圈,让每个孩子都能凭借努力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为社会注入持续的活力。
实际上,被公知吐槽厉害的中国教育,现在被西方社会羡慕得不得了,因为中国实现了对普通人的孩子进行精英教育。
其次是住房保障,一定要守住民生底线的防线,不要流浪汉到处是。
房地产持有环节的税收政策,直接关系到底层群体的生存根基与阶层稳定性。在美国,高额房地产税成为压垮低收入群体的重负,部分穷人因无力缴税而失去住所、流落街头,彻底丧失阶层跃升的可能。这种“以税驱贫”的现象,本质上是财富分配失衡在住房领域的极端表现。
黄奇帆曾提及,中国的房地产税设计需注重基数起点的合理性。住房制度的核心应是保障民生而非加剧分化。避免因税收政策导致的居住权丧失,才能让底层群体保留基本生活尊严与发展底气,为社会稳定筑牢底线。
再次,充分就业非常重要,这是夯实共同富裕的底座。
就业是民生之本,更是阶层流动的物质基础。当底层百姓无法获得稳定收入,连衣食无忧都成为奢望时,向上流动便无从谈起。美国底层群体面临的不仅是低薪困境,更有就业机会的结构性缺失,导致贫困在代际间传递,形成“穷人恒穷”的固化循环。
共同富裕的实现,离不开“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的协同推进。充分就业既是做大蛋糕的重要途径,也是分好蛋糕的具体体现。通过产业升级创造更多高质量岗位,借助政策扶持拓宽低收入群体就业渠道,才能让劳动者凭借劳动获得体面收入,为阶层流动提供坚实的物质支撑。这点,实际上我们做得比美国好很多;美国人更多是发粮食劵等办法解决温饱,但是对就业扶贫没有动作。
最后,创新发展是激活代际更替的核心动能。
创新是打破阶层固化的“破壁器”,唯有持续的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才能为新一代人创造全新的发展机遇。在数智技术快速迭代的今天,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质生产力要素正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打破传统生产要素对阶层的束缚。这种创新驱动的发展范式,让每个时代都能涌现白手起家的奋斗者,避免阶层结构的僵化。
美国硅谷的发展历程曾印证创新对阶层流动的推动作用,但当财富过度集中阻碍创新资源共享时,其活力也随之衰减。中国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的战略,既通过数字技术弥合城乡发展差距,又以新兴产业创造大量新岗位,让年轻人无需依附既得利益群体就能实现价值突破,为阶层流动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大家开玩笑说让老登企业边缘化,就是这类意思。
阶层固化的本质是机会分配的失衡,而共同富裕的核心正是重构公平的发展生态。唯有坚守共同富裕的方向,才能让社会始终保持“代有新人出”的活力,实现真正的长治久安。
作者:前HR本人;来源:前HR随笔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