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五一|清真食品定性之争:学术求真与治理现实的平衡之道 - 昆仑策
-
习五一|清真食品定性之争:学术求真与治理现实的平衡之道
2025-10-20
我认为:清真食品定性问题折射出我国宗教事务管理的复杂性。在学术求真与治理现实之间寻求平衡,需要智慧与耐心。未来的政策调整应当既尊重学术真理,又考虑现实可行性,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前提下,逐步优化治理体系,推动形成更加健康、和谐的政教关系。这既是对治理能力的考验,也是对政治智慧的挑战。
在我国多民族共生的社会环境中,清真食品的定性问题始终是一个兼具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的重要议题。从学术角度审视,清真食品本质上与伊斯兰教教规密切相关,是其信仰体系在饮食领域的体现;而在实际治理中,我国将其定性为“民俗食品”,这一选择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现实考量。
学术研究的使命在于追求真理。从宗教学角度分析,清真食品确实源于伊斯兰教的饮食规范,是宗教信仰在日常生活层面的具体实践。将清真食品严格定义为“宗教食品”,在学理上具有充分依据。这种定性意味着,按照政教分离原则,公共机构不应设立清真食堂,政府也不应对特定宗教饮食规范提供政策支持。
然而,历史发展往往比理论推演更为复杂。我国将清真食品定性为“民俗食品”,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与当时的统战工作需要、对伊斯兰教认识水平以及民族政策导向密切相关。这种定性在特定阶段促进民族团结,但也带来族教捆绑、宗教扩张空间等衍生问题。
当前,治理伊斯兰教“三化”现象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缺乏成文政策和具体法律法规支撑,导致治理依据不足;另一方面,某些宗教人士公开反对族教分离等行为,在现有政策框架下难以有效规制。这种局面使得宗教事务管理陷入两难:严格依法治理可能引发新的矛盾,而放任自流又可能导致问题积累。
面对这一困境,纯粹依靠行政手段显得力不从心。一些民间力量自发形成的应对路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治理空白,但其合法性与有效性仍有待检验。这些民间路径虽然不违反现行政策,但存在一定风险,需要谨慎评估和引导。
在当前情况下,彻底改变清真食品的定性可能引发不必要的政策震荡,现实可行性较低。更可行的思路是在承认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渐进方式优化治理策略。
首先,应当在学术层面继续深化对清真食品本质的探讨,为长期政策调整提供理论支撑。学术研究可以客观分析不同定性方式的利弊,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
其次,在治理层面,需要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进程,明确政策边界和惩罚措施,使治理工作有法可依。同时,应当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协同治理机制,既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又有效防范极端化倾向。
最后,对于民间自发形成的治理路径,应当客观评估其效果和风险,在坚持法治原则的前提下,有条件地吸收其合理成分,形成官方与民间的治理合力。
我认为:清真食品定性问题折射出我国宗教事务管理的复杂性。在学术求真与治理现实之间寻求平衡,需要智慧与耐心。未来的政策调整应当既尊重学术真理,又考虑现实可行性,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前提下,逐步优化治理体系,推动形成更加健康、和谐的政教关系。这既是对治理能力的考验,也是对政治智慧的挑战。
【相关阅读】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公众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