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宇|为往圣继绝学——以人民为中心创建与创立新时代中华诗教 - 昆仑策
-
李靖宇|为往圣继绝学——以人民为中心创建与创立新时代中华诗教
2025-10-07
孔子在搜集整理历史文献编辑《诗经》时说过这样一句话:“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在这时所说的“思无邪”,便是它的纯粹,反映的是广大民众真实的生产生活,他们一唱三叹的反复之深情,返璞归真的天真之浑朴,开启了高古时代的中华诗教。
从《诗经》还可以看出,其中没有流丽的平仄句律,没有华美的词汇藻饰,没有精严的对仗骈偶,更没有难以索解的晦涩典故。孔子编辑的《诗经》中,保留了周代诗歌原始、古朴的成分,那些条条框框都是后世才有的。因此,以广大民众为主体、由孔子继承推动的中华诗教,逐渐地变成了为统治阶级服务、由少数人吟唱和享用的一种矫揉造作文章。
今天看来,中华诗教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后来由于逐渐地脱离人民立场而几乎近于绝学,应当以人民为中心创建与创立,推行、推广新时代的中华诗教继往开来。
由于中华诗教在历史上已经展现出化俗育人功能,所以毛主席早就予以高度关注并且以身示范,我们应当遵循他老人家的心愿和指引的正确方向做出努力,使之能够如愿以偿。着眼于这一战略目标,我们必须秉持敬畏之心鉴赏中华诗教的丰富资源,有必要采取横向穿透力与纵向整合力相适应的有效方式,把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华诗教展现在新时代舞台。
一、中华诗教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后来由于脱离人民立场而几乎近于绝学,应当以人民为中心创立与创新新时代中华诗教继往开来。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面临着内忧外患的诸多压力。为了排解内忧外患的诸多压力,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更要提振精气神砥砺前行,所以要以人民为中心创立与创新新时代中华诗教。
那么,何谓“创建与创立”,二者之间有什么语境区别?需要做出明确解释。所谓“创建”的语境,侧重强调从无到有的开创性行为,通常用于建立新的文化标识、组织体系、理论框架等等,具有始发性和独特性的进取方向;而所谓“创立”的语境,则是强调对已有文化标识、组织体系、理论框架等等的改进和突破,进而创造新的理念、方法、技术有所作为,通常用于描述在已有基础上的变革,注重实际应用效果,进而达到弃旧图新的理想境界。
而中华诗教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由于后来逐渐脱离人民立场似乎接近一种“绝学”境地,所以既需要应时创立,更需要因势创新,这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庄严使命。
中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理学家张载,曾经把具有正能量的士大夫阶层的立身之本和行为准则,精炼地概括为四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后来被称为“横渠四句”,其内在逻辑结构严谨,情感倾向明确,既表达了张载个人的人生抱负和人格境界,更是体现了历代知识分子的入仕守望和终极关怀,具有厚重的历史价值和深厚的现实意义。
应当指出,张载在这里所表彰的“往圣”,主要是指周文王、姜太公、周公旦、老子和孔子。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已经得到历史证明:周文王当年吸取商纣王实行暴政而导致诸侯离心离德、民怨沸腾的教训,亲自在封地带头唱诗、兴文和制礼,特别是在礼贤姜太公以后,二人相互信任,密切配合,共同演绎了“太公八十见文王,开创周代八百载”的美丽传说。
因此,在中国民间,每到春节供奉之际,各家各户都要在显眼的地方贴出“太公在此,诸神退位”的条幅。特别是在东北农村,由于大多数都是闯关东先人的后代,所以这种做法一直流传至今。由此可见,姜太公的威望之高,在当年无人能够与之比肩。也正因为这样,周文王夫妇便要求他们的儿子拜姜太公为“仲父”,并且委托姜太公把他们带在身边作研究生。
其中,最为优秀的有两个人:一个是次子周武王,他在后来成为其父的接班人,率军打败了商纣王而一统天下;另一个四子周公旦,他把其父和其师创立的礼制天下理论付诸于实践,辅佐周成王开创了一代盛世。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就是姜太公和周公旦的封地后来都在山东省域,师生合作又促成和兴起了齐鲁文化,呈现出了“郁郁乎文哉”的繁盛场景。
正因为如此,周代的文化深刻地影响了老子和孔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曾任周王朝守藏室史官之职,有机会博览群书研究天下大势,并且在此基础上厚积薄发,著作《道德经》名满天下;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曾任鲁国大夫,深得周公旦真传。
有记载说,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虔诚地表示:“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决心“述而不作”、“克己复礼”。于是,孔子用心搜集整理周代的各类典籍,特别是下功夫分为风雅颂三篇编辑推出了《诗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诗经》的作者并非一人,而是众多,上至以周文王为代表的王公贵族,下至广大民众,他们主要是在田间劳作时哼唱出来的,其主要特点是四言成诗,短小精悍;合辙押韵,朗朗上口;易传易颂,规范教化。
可以说,《诗经》对于“开创周代八百载”起到了重要的创始作用,延至秦汉、魏晋时代又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和传承,其主要代表人物是“三曹”即曹操和他的两个儿子曹丕与曹植。例如,曹操在其代表作《龟虽寿》中唱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首诗,与“太公八十见文王,开创周代八百载”的美丽传说相互呼应,至今还在激励着中华民族的有志之士,使得他们在退休后仍然是“壮心不已,壮怀激烈,壮行为民”,吟唱着“头上尽教添白发,胸中仍怀壮士心”,还要再创一番事业,这对于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加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力挺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创建世界新格局,都非常重要。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自从隋唐以来,中华诗教逐渐地脱离了人民立场,不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创作,而创作的主体也不再是人民大众,而是由御用文人为王公贵族服务,所以逐步被宫廷化、形式化、庸俗化了。主要表现是,不管是诗还是词,过分讲究行文的平仄关系,有时甚至达到了形式背离内容的程度。即使是注重以形式服从内容,那也不易操作,完全脱离了广大民众的现实需要。
对此,毛主席多次提出严肃批评。回忆起来,毛主席关于旧体诗词的评论很多。而择其要者有三:
一是在1950年致蒋竹如的信中写道:“律诗是一种少数人吟赏的艺术,难于普及,不宜提倡,惟用民间言语七字成句有韵而非韵的诗,即兄所指民间歌谣体制,尚是很有用的”;
二是在1957年致臧克家的信中阐明:关于旧体诗词“这些东西,我历来不愿意正式发表,因为是旧体,怕谬种流传,贻误青年”;
三是在1965年致陈毅的信中指出:“要作今诗,则用形象思维方法,反映阶级斗争与生产斗争,古典决不能用。但用白话写诗,几十年来,迄无成功。民歌中倒是有一些好的。将来趋势,很可能从民歌中吸取养料和形式,发展成为吸引广大读者的新体诗歌”。
从以上评论来看,毛主席是不赞成旧体诗词的写作形式的。因此,我们应当跟从毛主席预测到的“将来趋势”,体会毛主席关于“新体诗歌”的心愿表达,遵循他老人家指引的基本方向,努力做到古为今用,弃旧图新,坚持人民立场,旨在为人民服务,形式服从内容,以人民为中心创立与创新中华诗教,进而实现“为往圣继绝学”新时代的文化宗旨。
二、由于中华诗教在历史上已经展现出化俗育人功能,所以毛主席早就予以高度关注并且以身示范,我们必须遵循他老人家指引的正确方向如愿以偿。
不难发现,中华诗教在历史的进程中走过了曲折的发展道路,但是它的化俗育人功能一直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同程度的文化作用,所以能够流传下来。
中华诗教肇始于周代,由于那时是以人民为中心,所以对于“开创周代八百载”起到了重要作用。到了春秋之际,孔子下功夫搜集和编成《诗经》,表明这部著作是出于多人之手。在作者队伍中,不仅有王公贵族,还有劳动群众,是他们在田间地头劳作过程中哼唱出来的,表明中华诗教在初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
而到了公元前475年为节点,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和争霸之战的持续,周王朝的中央集权开始衰微,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而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所取代。到了秦朝,虽然又实行了中央集权,但是由于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剥削关系已经确立,所以中华诗教也随着发生质变,由以人民为中心变成为统治阶级服务。后来到了汉魏时期虽然又有所发展,但是中华诗教也不再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一直保持着这一文化流脉的性质而到清末民初,开始重新朝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大方向转进。
这是以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标志的,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随后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使得中华诗教面貌焕然一新。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有必要分阶段来加以推展。
第一阶段:从1919-1949这30年,为革命战争时期。
在这一历史阶段,毛主席对传统的中华诗教进行了革命性改造和创新性发展。由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推动中国共产党登上了历史舞台。在土地革命战争向着抗日战争的转折时期,发生了中外历史上罕见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毛主席以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叙事对象,在胜利会师后即挥笔写就了以歌颂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一往无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壮丽史诗《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诗,能够充分体现出中华诗教的化俗育人功能,对于中国人民随后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均具有激励作用和引领作用。而到了解放战争后期,当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振奋人心消息传来之时,毛主席也和全国人民一样心情十分激动,随即写出了《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地覆天翻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诗,仍然如上,具有中华诗教的化俗育人功能,是以人民为中心而写作的,歌颂的是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伟大壮举。从上述两首诗中可以看出,它们并不是严格意义是古典七律诗,而倒是像毛主席后来所说的那样,是用“民间言语七字成句有韵而非韵的诗”。由此可见,毛主席在这里是努力做到形式服从内容,他不愧为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文坛大师,已经为我们今天做出了先行榜样。
第二阶段:从1949-1979这30年,为建设发展时期。
在这一历史阶段上,由于在城市对工商业成功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在农村帮助农民走上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道路,使得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人民群众成为国家和社会主人,工农联盟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可靠基础,到处都是欣欣向荣的欢乐场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地取得辉煌成就。特别是荡涤了旧社会留下来的一切污泥浊水,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水平得到了空前提高,遂使得新中国开国领袖毛主席兴奋不已。
1958年7月1日,适逢中国共产党诞生37周年纪念之日,毛主席在人民日报上读到江西省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病害的消息,令他“浮想联翩,夜不能寐”。直到“微风拂煦,旭日临窗”,还在“遥望南天”,仍然激动不已,便“欣然命笔”,写下了《七律二首·送瘟神》。
其一: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霹雳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其二: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这两首诗具有代表性,充分地体现了毛主席真诚的人民情怀,令人感动。只有人民领袖,才能写出以人民为中心的诗章。毛主席不会局限于形式,来束缚他难以抑制的兴奋心情。当然,毛主席不拘一格地写诗,并不妨碍他用典。例如,毛主席在1961年写给周世钊、李达、乐天宇同志的诗《七律·答友人》,便是这样: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由此可见,毛主席是一位内心世界非常丰富的伟大诗人,引用古典故事着意,希望家乡美好用情,真是令人感动,催人奋进。
因此,我非常喜欢毛主席诗词,从小学到中学这一时段都很注意搜集,一旦在报刊上发现就手抄下来,很快就能加以背诵。与此同时,我也相仿《诗经》的笔法开始写诗。不管是在前往学校的道路上,还是在中学的运动会上,一旦心有所感就随手写出来,有时还被抄在小黑板上抬着绕场一周,对于运动员进行激励和鼓动。
只可惜,这些幼稚的诗作后来都遗失了,而留在记忆中的只有一首《题庭中杨》:
苍翠劲杨,叶茂根长。
人与时济,后必成梁!
第三阶段:从1979-2009这30年,为改革开放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展现出加速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值得一提的是1976年9月9日,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和举世无双的伟大诗人毛主席与世长辞。全国各族人民都沉浸的悼念之中,决心化悲痛为力量,继承毛主席遗志,把毛主席领导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往开来,把毛主席领导开创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也就是党的自我革命)艰巨事业推向前进。因此,在1976年9月至1979年国庆节,全国人民仍然处在这种社会氛围之中。而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内局势和舆论倾向逐渐有变。
于是,从80年代中期开始,先后出现了三轮较大的腐败浪潮:第一轮是双轨制“官倒”,即某些人要“先富起来”周旋官方机构弄权,以“康华”为代表采取批条子的形式,来套购主要是东北大型国企的生产和生活用品,再转手把这些一类物资倒卖到南方去获得高额回报,用这种“双轨制”搞乱了全国市场;
第二轮是国企私有化,有的推出“靓女先嫁论”,通过做假账来制造依据,再把企业所有权转让给少数管理干部,其结果是“毁了庙而肥了和尚”,并且出现了大量的下岗职工和长期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第三轮是启动股票市场,各省市区纷纷行动起来,通过驻京办事处来请客送礼,行贿拉拢以求获得本地企业上市资质,然后再操弄“原始股”送给周边人员获取高利。
通过这三轮腐败浪潮,随之而来的是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严重混乱,在美西方和平演变的操控下,开始上演一幕接着一幕的历史虚无主义把戏。首先是把矛头对准了新中国的开国领袖毛主席,就像在苏联全盘否定斯大林进而抹黑列宁一样,搬弄历史是非,编造政治谎言,诋毁思想体系,出现了一股从理论到文化、从政治到生活丑化毛主席领袖形象的浊浪逆流,把善良的人们搞得蒙圈了,一时间似乎不知所措。
在这种情势下,人们自然会回想起毛泽东时代,特别是在1990-1991年举国纪念毛主席诞辰和毛主席逝世之际,人们更加令人缅怀他老人家的革命胆识和丰功伟绩,我遂吟咏五首七言诗来加以表达。
(一)统帅勋业
人民军队建奇功,仰仗统帅毛泽东。
井冈挥师反围剿,六盘吟唱旌旗红。
八年抗日持久战,三载解放奠大同。
横扫千军如卷席,开天辟地大英雄!
(二)舵手引航
中国新生若大船,劈波斩浪荡簸颠。
大海航行靠舵手,目标锁定勇向前。
国民经济成体系,反腐防变探根源。
挥笔划定三世界,推展开放大棋盘!
(三)导师警示
借史鉴今悬明镜,由盛及衰王朝崩。
献帝坐寓授孟德,阿斗高枕赖孔明。
养犊担忧官二代,宠雏难抵天九重。
言炳丹青身示范,号召后代炼基层!
(四)领袖定论
美军寻衅肇事端,扰我海域渎主权。
外交低调求和气,将军卑躬示懦颜。
领袖定论纸老虎,人民斗志势排山。
中华崛起正强盛,难揣何故畏霸权!
(五)诗人情怀
服务人民伟力源,风流万载耐探看。
武略妙算制强虏,文韬神机抒诗篇。
沁园春里忆往事,浪淘沙下数流年。
润公何来大智慧?经典研读不释卷!
从这五首七言诗诗中可以看出,完全是采取毛主席关于“惟用民间言语七字成句有韵而非韵的民间歌谣体制”而写就,从此便正式开始以人民为中心创立与推广中华诗教历程。
第四阶段,从2009-2039这30年,为正本清源时期。
何谓“正本清源”,《汉书·刑法志》云:“岂宜惟思所以清源正本之论,删定法令”。《晋书·武帝纪》进一步说明:“思域天下式明王度,正本清源”。也就是说,要把颠倒了的理论是非重新颠倒过来,首先必须正本清源。即从根本上整顿,从源头上清理,采取有力措施解决问题。为此,首先必须对毛主席做出正确评价。
王震将军说:毛主席具有远见卓识,总是能够比我们早看50年。
黄克诚大将认定:如果有人硬要说比毛主席更高明、功劳更大,那就只能是对历史开玩笑。
关于这一点,后来的领导人大概都能够有所感悟。面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和严重错误,胡锦涛总书记履新后不久便明确指出:“要牢固树立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一真知灼见的提出和落实,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当然,对于当时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是短期内就能够改正的,所以必须正本清源,逐步地加以解决。
在2012年党的十八大上,习近平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随即又被选为国家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强力启动了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这是对毛主席开创的伟大事业继往开来,这是顺应民心的新时代壮举。
每到有关的节假期间,甚至是在平常的日子里,广大人民群众都会自觉地出来隆重悼念毛主席的丰功伟绩。从天安门广场到湖南韶山,人民群众已经把毛主席作为新中国的国父来加以祭奠,所以必须顺应民心才能够江山永固。
应当指出,出于应对内忧外患的巨大压力,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做到“两个维护”,即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并且还要做到“四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才能够扎实推进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
有鉴于此,我在学习党的十八大文件基础上,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做出16首七言诗《树立当代现实主义的“中国信仰”》,以求发挥出中华诗教的化俗育人功能:
1、改革篇
改革行程步中流,扬帆远航靠舵手。
小康社会全家福,顶层设计辑智谋。
高屋建瓴揽全局,全面推进善统筹。
夙夜在公担重任,众望所归新领袖!
2、发展篇
执政秉持硬道理,经济繁荣壮根基。
结构调整把节点,速度换挡握定力。
应时引领新常态,因势贯彻大逻辑。
战略擘画主动仗,运作下好先手棋!
3、治党篇
中国特色康庄道,社会主义帜先导。
躬行践履公仆范,以上率下树坐标。
管党治党固本色,为民利民兑号召。
壮士断腕除蛀虫,制度铁笼正打牢!
4、理政篇
华夏复兴中国梦,改革深化铸引擎。
经济发展可持续,法治社会亦启程。
以文化人凝正气,以理服众澄世风。
兴利除弊新气象,文明古国更文明!
5、强军篇
人民军队党指挥,领袖高踞统帅位。
本执末从瞄打赢,纲举目张大势遂。
信仰内化开胸襟,火炬高擎慰先辈。
枕戈待旦时间表,能力建设拷全军!
6、外交篇
谋势天下置棋盘,落子有声皆震撼。
出访行程文开路,轰动效应属讲演。
大国关系崇新型,睦邻友好尚周边。
全球踏遍情未了,折冲樽俎谈笑间!
7、丝路篇
上善若水利万物,下接地气拓丝路。
一枝独秀报春晖,百花齐放团锦簇。
共建共享蓄态势,互联互通绘蓝图。
陆海统筹神来笔,亚欧洲际筑坦途!
8、价值篇
社会主义民为本,核心价值文涵根。
富民举措定盘星,强国取向指南针。
交流交汇促交融,自觉自立挺自信。
普世模式逞霸道,黄钟大吕播福音!
9、法制篇
行稳致远谋大势,镌刻信仰凝共识。
道德高标化民风,纪律准则护党旗。
社会祥和系法制,国家繁盛奠基石。
闻鸡起舞誓壮行,舟行江心忆祖逖!
10、舆论篇
事关治国与安邦,党报党刊须姓党。
时刻警惕乱方寸,引正社会大方向。
领衔唱响主旋律,带头传播正能量。
化人神州千年计,联通世界万里长!
11、创新篇
世界潮流拥创新,国家全局智灵魂。
主轴发力导旋转,迁移几度谁中心?
领袖推展第一次,神州辉煌数三春。
崛起优势强基点,中华英才共奋进!
12、协调篇
小康社会全面观,中等陷阱谨防范。
统筹兼顾开良方,综合平衡补短板。
五位一体总布局,四个全面携登攀。
木桶效应常警示,防漏俾臻抓关键!
13、绿色篇
猫论趋利走极端,腐败污染两难返。
联体政治与经济,转型呵护生存权。
绿色象征生命力,底蕴皈依大自然。
美丽中国终可期,焕然绿水与青山!
14、开放篇
开放求证新理念,市场开发拓空间。
沿海外向大手笔,内陆跟进富路宽。
深化改革试验场,依法治国动力源。
循序共赢践宗旨,渐进扩大朋友圈!
15、共享篇
时代潮流呈浩荡,中国特色炳共享。
社会主义本质论,宗旨规制共产党。
公平正义无盲区,脱贫致富奔康庄。
全民参与皆乐业,执政合法任丈量!
16、风范篇
文化品味润厚重,马列经典学贯通。
中外名著遍浏览,言语亲切接民众。
理政酷似周恩来,治国借鉴毛泽东。
人类命运共同体,锁定目标五洲彤!
综上所述可见,从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标志开始,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随后领导的人民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程中,使得中华诗教的面貌焕然一新。为了说明这一问题,分为四个阶段来加以论证和推展,有着充分的历史依据和现实需要。
因此,有必要重温一下毛主席在1949年9月30日为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所作出的题词:“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其中明确的“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这一提法,就是以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为起点的,表明毛主席的题词是以历史事实为依据的。以此为参照系,我们在这里从1919年到现在,分为四个时期即革命战争时期、建设发展时期、改革开放时期、正本清源时期,来阐释新时代中华诗教的发展历程,也是完全正确的。
可以推定,从1919年至1949年,再从1949年至1979年,这两个30年为毛泽东时代。而在经历改革开放时期、正本清源时期之后,还会经历继往开来时期。我们相信到那时,一定会促进以人民为中心创新与创立、推行与推广新时代中华诗教的文化事业走向辉煌。从此开始,中华诗教就会完全脱离濒临“绝学”的危机和危险,毛主席所愿望的“新体诗歌”肯定能够成为中国人民的精神力量和前进动力。
为此,我们就要从现在做起,秉持敬畏之心鉴赏中华诗教的丰富资源,采取横向穿透力与纵向整合力相适应的有效方式,把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华诗教展现在新时代中国和世界的舞台之上。在这方面,我本人已经做出了积极尝试,历经50多年时间的写作和积累,完成了集中华诗教理论与中华诗教成果为一体的48万字著作,书名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以人民为中心创建与推广新时代中华诗教》,希望能够获得立项资助和出版发行机会,能够在中国建设书香社会、提高世界话语权的进程中发挥出应有作用。
【作者简介】
李靖宇,原名李景禹,业内尊称“禹公”,共和国同龄人,中共老党员,博士生导师。现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东北方向“一带一路”开发研究院院长。长期致力于中华诗教传承创新与区域发展研究,深耕学术、践行使命,以“为往圣继绝学”的担当,推动新时代中华诗教落地生根。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