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堆里找思路,电话那头要初稿”,这样的场景在基层并不鲜见。少数组工干部将本该亲力亲为的调研撰稿工作转嫁基层,看似省了功夫,实则丢了根本。组织工作的生命力在于精准,而精准的密码从来不在办公室的文稿里,而在田间地头的足迹中。唯有摒弃“初稿依赖症”,践行一线工作法,才能让组工工作真正接上地气、触碰民心。
破“纸上谈兵”之弊,于一线察实情。“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组织工作关乎干部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夯实,容不得半点虚浮。然而“动辄要初稿”的做法,本质上是官僚主义的变种,是作风漂浮的表现。有的干部制定干部考核方案时,不深入乡镇村组了解实际,反而让基层文书“先拿框架”;有的推进党建创新项目,不到支部调研症结,却催着社区“先写思路”。这样的“初稿”,看似内容详实,实则脱离实际,难免出现“政策空转”“措施虚设”的问题。反观那些经得起检验的组织工作成果,无一不是源自一线调研。凭祥市上石镇创新“望闻问切”党建工作法,正是干部沉到网格“望”实情、走进农户“闻”诉求、坐到院坝“问”良策、针对问题“切”要害的结果。干部唯有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到田间地头听民声,到工厂车间看实效,到支部阵地察症结,才能掌握最鲜活的情况,让政策措施更合民心、更具实效。
去“层层转嫁”之累,以躬身聚民心。“基层减负”喊了多年,但“要初稿”之类的隐性负担仍未根除。对基层而言,应对上级多部门的“初稿要求”,往往需要抽调骨干加班加点,不仅挤占了服务群众的时间,更挫伤了干事积极性。有村干部坦言:“一个月要写十几个‘初稿’,哪还有精力帮村民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机关甩锅、基层受累”的现象,消解了群众对党组织的信任,也损害了组工干部的形象。组织部门作为管党治党的重要职能部门,更应带头破除形式主义。要树立“减负就是提能”的理念,把基层干部从“文稿包袱”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多时间抓落实、办实事。要主动践行“一线工作法”,撰写干部考察材料就直接与服务对象访谈,制定党建计划就实地走访支部党员,调研人才需求就深入企业车间。这种“自己动手、深入调研”的作风,既能精准掌握情况,更能赢得基层信任,凝聚起干事创业的合力。
树“实干实绩”之风,用实绩验成效。“要初稿”的背后,是“材料政绩观”在作祟。少数干部把“材料漂亮”等同于“工作扎实”,把“初稿丰富”看作“成效显著”,忽视了工作的本质是“做人的工作”,最终导致“虚功虚做”。这种导向下,基层难免形成“重文稿轻实效”的倾向,不利于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整治这种现象,关键要树立“实干实绩”的鲜明导向,把“打分器”交给群众,用实际成效检验工作。纠治偏差需要制度发力。要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将“一线调研深度”“群众满意度”等实绩指标纳入组工干部考核,让“沉下去”的干部受认可,“甩包袱”的干部受警醒。同时要健全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干部大胆深入一线探索,允许在调研中出现失误,为“敢闯敢干”撑腰打气。正如浙江杭州萧山区临浦镇那样,变“考台账”为“考口碑”,让干部把精力从“写材料”转向“办实事”,真正让组织工作的成效体现在群众的笑容里、发展的实绩中。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组织工作的精准度,源于调研的深度;干部队伍的战斗力,来自作风的硬度。干部当以“弃初稿、赴一线”的自觉,走出办公室、走进主战场,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破解难题,让每一项政策都精准对接需求,每一项工作都经得起检验,以扎实作风书写新时代组织工作的优异答卷。
作者:王小瑜,吴桥县安陵镇人民政府;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来稿】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