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贫困县的扶贫档案里,记录着某部门半年内12次进村调研的详细日志。但当暗访组随机走访时,村民却困惑地表示:"没见过这么多穿制服的人来家里问问题。"这种档案里的"热火朝天"与现实中的"无人知晓"形成的荒诞对比,暴露出基层调研中存在的"打卡式"顽疾。当调研异化为照相机里的影像、签到表上的姓名、汇报稿中的数据,这种形式主义的调研不仅耗费行政资源,更损害了党群关系的根基。
形式主义调研的病灶剖析:
一是某些基层单位将调研异化为政治任务。制定严格的"打卡"指标:每月必须完成若干次入户走访,每个季度要形成指定数量的调研报告。这种量化考核催生出"上午到村口拍照、中午回单位写稿、下午交表报账"的荒诞流程。某街道办为应付检查,竟要求社区工作者提前编排"调研路线",在预设点位安排群众"配合演出",将真实民情遮蔽在精心设计的"盆景"之后。
二是调研工具的数字化演进本应提升效率,却成为形式主义的新载体。某些地方要求调研人员必须使用指定APP定位打卡,上传带时间水印的现场照片。这种技术管控反而催生了"拍照即调研"的怪象:有人蹲在田埂上摆拍后立刻驱车返回,有人在困难群众家中刷脸签到却对具体困难一无所知。技术本应是破解形式主义的利器,却异化为制造新形式主义的推手。
三是更深层的危害在于,这种"仪式化"调研正在解构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某地环保部门为完成中央环保督察整改任务,半年内对某污染企业"调研"23次,每次都是"听取汇报-现场拍照-表态发言"三步曲,最终问题依旧,直到媒体曝光才真正整改。这种"打卡式"调研不仅浪费行政资源,更让群众对政府公信力产生质疑。
调研本质的异化与回归:
一是真正的调研应是"解剖麻雀"的深度探索。1961年陈云同志在青浦小蒸公社调研时,连续15天走村串户,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甚至亲自下田插秧体验劳作强度。这种沉浸式调研让他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为制定正确的农村政策提供了坚实依据。反观当下某些"调研",车队浩浩荡荡开进村口,干部蜻蜓点水式走访,这种"隔着玻璃看,坐着车子转"的调研,如何能触摸到真实民情?
二是破解形式主义需要建立"结果导向"的评价体系。浙江某地推行的"调研积分制"值得借鉴:不设次数指标,但要求每个调研课题必须形成可操作的解决方案,并纳入年度考核。这种变革倒逼调研者真正沉下去,某部门为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连续三个月驻村调研,最终促成电商直播基地落地,真正实现了调研成果转化。
三是技术手段的运用应当服务于调研本质。四川某县开发的"民情地图"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定位民生痛点,调研人员根据系统提示直奔问题现场。这种"靶向调研"既避免了盲目走访,又确保了调研深度。当技术真正成为穿透形式主义迷雾的探照灯,调研才能回归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本质。
(作者:李文幸,单位:肃宁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来稿】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