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化放管服改革的背景下,部分基层单位却将情绪劳动异化为表演性服务,他们以微笑服务为伪装,看似“温水润物”,实则通过程序性拖延、选择性回复等方式消解政策效能,消耗行政资源,对百姓的诉求无实质性帮助,成为基层治理的隐形梗阻。根治“温水衙门”需系统施策,要打好加强理论武装、锤炼过硬本领、强化机制保障的“组合拳”,提升广大基层干部责任担当,让“温水衙门”重新“沸腾”。
加强理论武装,在笃信好学中培植进取精神。“遵道而行,但到半途须努力;会心不远,要登绝顶莫辞劳”。进取心是基层干部破解治理难题、服务群众的核心驱动力。然而现实工作中却广泛存在着“踢皮球”、“打太极”、“笑面虎”的“表演型”干部。化解如此困境则需广大基层干部不断强化理论学习研究。通过系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掌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筑牢思想根基;开展常态化党史教育活动,引导干部深刻理解"为谁执政、为谁服务"的根本问题;重点研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理论著作,围绕“怎么看、怎么干”从中汲取治理智慧,涵养实干担当,让广大基层干部在思想的打磨中培植进取精神。
锤炼过硬本领,在基层实践中锻造实干真功。古人云:“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基层实践是锤炼过硬本领的熔炉,更是破解“温水衙门”的关键。当前,部分干部满足于表面功夫,囿困于惯性思维,缺乏实践淬炼,出现政策执行走样、群众诉求无法解决等一系列问题。打破这一僵局需广大基层干部敢于在基层实践中锤炼打磨,练就过硬本领。要深入基层,通过蹲点调研、入户走访等方式,不断积累基层治理的经验;针对干部知识盲区开展“现场演练”、“实操培训”,有效提升数字化治理、智能化服务等领域的业务能力;通过上挂下派、双向交流挂职等方式,鼓励干部投身到乡村振兴、信访维稳等“吃苦费劲”的岗位中历练,着力打造拥有实干真功的新时代基层干部。
强化机制保障,在改革创新中打破行政惰性。“为官避事平生耻”。勤政不仅是传统美德,更是现代化治理的核心要义。然而在基层工作中“温水衙门”不在少数,这些单位普遍存在着面对政策落实“口号震天响”、针对群众诉求“热情不办事”的怪象。这种行政惰性如同慢性毒药,既会扼杀改革良机,更会腐蚀政府公信力。破除行政惰性需要治理机制的改革创新。如依托智能政务平台,利用区块链技术做到审批流程全程留痕,让政务服务暴露于“阳光”之下;健全干部考核制度,坚持实效原则,精简指标的同时将行政效能纳入考核必要范畴,实行考核绩效一体化管理;建立容错清单,明确免责情形,让务实勤政的干部群体消除“怕担责”的心理,激活行政能动性,真正引导广大基层干部破除行政惰性。
(作者:王昭宇,河北肃宁县委组织部;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来稿】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