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似乎已经成了一些机关的常态。人们不禁要问:“忙”是不是都有必要?在工作中,我们常目睹这样的场景:一些工作表面上热闹非凡,文件纷飞,会议连连,忙得不亦乐乎。然而,深入探究后不难发现,其中形式主义之风盛行,工作成果乏善可陈。这种“虚假繁荣”不仅极大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给基层单位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工作氛围催生了一种扭曲的观念,即“工作数量即代表成绩”,导致大量工作沦为自娱自乐的游戏,背离了服务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的初衷。
一、现象剖析:工作中的“三大误区”
(一)工作职责的无度扩张。在某些机关部门,存在一种倾向,即将工作职责无限制地扩大,似乎任何事务都可以纳入其管理范畴。这种“大包大揽”的做法,表面上似乎体现了积极主动的态度,但实际上却是对职责边界的模糊处理,导致资源分散、效率低下。工作范围的过度延伸削弱了核心职能的履行能力,还可能因专业能力不足而降低工作质量,最终影响了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
(二)工作设想的空中楼阁。另一种常见的误区是将工作过于理想化,缺乏深入细致的实地调研。部分决策者在制定政策或规划项目时,往往基于主观臆断而非客观数据,导致方案不切实际,难以落地执行。这种“闭门造车”的工作方式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行政资源,还可能因方案不切实际而引发基层的抵触情绪,进而损害领导机关的形象。
(三)工作流程的繁复冗余。在某些情况下,原本简单明了的工作流程被人为地复杂化,增加了不必要的环节和审批程序。这种做法看似严谨,实则降低了工作效率,增加了行政成本,同时也给服务对象带来了额外的负担。复杂化的背后往往隐藏着规避责任、追求形式主义的动机,这与高效便民的服务宗旨背道而驰。
二、成因探析:思想误区与行为偏差
(一)思想认识上的迷思。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是导致上述问题的根源之一。长期以来,“工作越多越好”的观念在一些人的脑海中根深蒂固,认为只有不断增加工作量才能体现个人价值和本部门贡献。这种错误的认识忽视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将数量等同于成就,偏离了公共服务的本质——解决问题、满足需求。
(二)自我中心的导向。以自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有的领导机关在规划工作时,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展示自我、彰显成绩,而非基层的实际需求和群众的切身利益。这种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容易导致决策失误和资源错配,影响公共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面子工程的驱动。将工作视为“面子工程”的心理也是重要诱因。在一些情况下,为了追求表面的光鲜亮丽,不惜投入大量资源打造形象项目,而忽视了项目的实用性和可持续性。这种短视行为不仅浪费了公共资源,还助长了形式主义的歪风邪气。
三、改进策略:坚守务实,提升效能
(一)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念。要破解上述问题,首要任务是树立科学的政绩观。政绩不应仅仅体现在工作数量的堆砌上,更应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服务质量、增进民生福祉上。应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二)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必须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这意味着在工作中要深入基层、贴近群众,通过实地调研、数据分析等方式,准确把握问题的本质和需求,避免主观臆断和纸上谈兵。同时,要敢于直面问题,勇于担当责任,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以实际行动回应群众的关切和期待。
(三)提升能力素质,优化工作流程。提升能力素质和优化工作流程也是关键所在。忙乱都是能力素质不到位的结果。一方面,应加强业务培训和实践锻炼,提升公职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确保每一项工作都能精准高效地完成。另一方面,要简化办事程序,优化工作流程,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审批,提高行政效率,让群众办事更加便捷高效。
“少找点事干,多解真问题”不仅是对领导机关工作态度和方法的一种倡导,更是对公共服务本质和价值的深刻反思。在新时代背景下,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应坚守初心使命,以更加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努力构建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作者:韩颖龙;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来稿】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