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坤: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故事,它的名字叫“长征” - 昆仑策
-
张志坤: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故事,它的名字叫“长征”
2025-10-18
中国人从来都具有浓厚的历史沧桑感,这是突出的民族性格。在这种性情之下,几百年的光阴也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不过是白发渔樵江渚之上目睹几度夕阳红而已。从这个视角出发,未来的中国人在讲述今天的时候,当代中国能有多少事情可以列入他们记忆与传说的范围呢?
可以肯定地说,一个历史时期以来中国所发生的故事,能在几百年后中国人中记忆中留存闪现的实在不多,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一定还是脍炙人口的精彩故事。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军事壮举。自从有文字记载以来,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的军事长征不绝如缕,譬如汉代李广利对大宛的远征,唐末农民起义军南征广州的行动,洪秀全起义队伍的北上,以及朱元璋的北伐等,但没有任何一次远征能像工农红军长征那样艰苦卓绝,也没能像长征那样深刻地改变中国,无论在军事规模、艰险难度和影响指数等各方面,上述行动都一概无法同红军长征相比拟。红军长征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历史运动,这个故事在历史上空前,未来也将绝后,可以预计,在现代技术与生活条件下,人类社会再也难以演绎出这样壮烈的历史故事了。
这是最优秀武装力量所演绎的动人传说。在几千年丰富多彩的中国历史上,总要不断涌现具有超强战斗力的武装,譬如乞活军、北府兵,以及后来的岳家军、戚家军等, 这些军队都富有牺牲精神,也具有坚强的信念。但是,红军是比他们更加更加优秀因而也更加具有超强战斗力的队伍。这支队伍不是一般的武装,而是被崇高信仰信念武装了起来,具有铁一般的意志和勇气。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类社会群体历来都分类分型,有的是血缘团体,依靠裙带和人情关系抱团,有的是利益团体,彼此依赖现实利益关系来勾连,有的是规则类型,以具有强制意义的规则为纽带而结成,而有的则是信仰团体,在共同的理想信仰下达成共同的努力。显然,这其中境界崇高无比的无疑就是信仰团体,而红军就是这样一支队伍,这是它有别于古往今来一切军队的本质特征。正因为这样,所以红军才能在万里征途上斩关夺隘、所向披靡,才能经历九死一生而实现涅槃重生。不管任何时候也不管什么政治倾向,考察解析红军长征都不能仅仅基于军事逻辑,因仅仅从军事规律出发难以解开个中之谜,而只有从精神和信仰的角度来解读才说得通、说得对。长征的红军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武装,是一曲精神理想所演绎的凯歌,也构成空前绝后的历史样板。
长征铸就了感天动地的牺牲精神。漫漫长征路,烈士无穷数。历史上每一次远征都要留下许多壮士遗骨,但要说“万里长征人未还”,最痛最烈的还是红军的长征。为了理想和信仰,他们中大部分人要么沉尸江河之中,要么埋骨于雪山草地,要么填埋沟壑山谷…实际上多数都没有留下姓甚名谁,也没有谁记得他们的名讳,更遑论什么坟茔墓碑…他们的灵魂飘荡在凄凉他乡,飘荡在杳无人烟的荒野,没有人为他们烧纸祭奠。每年清明节、传统春节到来的时候,大街小巷堆满用来祭奠的黄纸,这是人们准备送个阴间亲人的冥币。这就意味着,假如真有阴间存在的话,那些牺牲的红军战士在阴间也照样还是没有鲜花、没有钱财,照样在过着十分可怜的日子。他们真的是生亦苦、死亦苦,始终被泡在了苦海之中。这样做究竟值得不值得、划算不划算,他们已无从回答,都一概留给了后人,让后人品味评判。但毫无疑问的是,无尽的鲜血和生命铸就了长征精神。这是感天动地的伟大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和最高境界,足以赢得任何人的赞许和敬仰,包括对手和敌人。
长征的故事因为长征精神而受到永恒的敬仰膜拜,这就是这个故事得以永传的秘诀。从这个意义上说,长征精神不泯不灭,不管什么人愿意不愿意,未来的历史必定是这样的演绎。
但现实的挑战和问题在于,这样的精神似乎越来越只是停留在历史层面,现实中却日益难觅踪影,令人不免油然生出沉重的沧桑之感,深感世事无常。更重要的是,人们都知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道理。据说,红军长征的领路人毛泽东主席在晚就时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也许,老人家的心在那个时候就已经走进历史的深处,已经洞穿了遥远的未来。
今年是工农红军长征胜利90周年,百岁之期、恍惚之间,但今天我们仍有责任与义务来纪念长征,纪念中国亘古未有的这幅凄美壮烈的历史画卷。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公众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