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懋仁:为什么我们的抗战电影只有台儿庄,而没有平型关 - 昆仑策
-
胡懋仁:为什么我们的抗战电影只有台儿庄,而没有平型关
2025-10-06

虽然说,九三大阅兵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但是关于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话题似乎仍然意犹未尽。
关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半个月前,偶然看到央视七频道(国防军事频道)播放一部电视片,讲述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共同参与和合作的范例。其中有这样一段:
在二战中,中国国民政府派遣一些海军军官到英国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有实习的环节。于是这几十位中国海军军官就分别被分配到英国皇家海军的舰艇上实习。他们中有一位所在的舰艇参加了诺曼底登陆。为此,法国后来还专门为这位中国军官颁发了勋章。当时电视片的解说词说,诺曼底登陆是当时反法西斯欧洲战场决定胜负的战斗。
听到这样的解说词,我感觉很不适当。
当时,在反法西斯战争的欧洲战场上,苏联红军已经打出国门,在反击纳粹军队的过程中,已经攻入德国境内。在这种形势下,已经充分证明德国即将面临全面战败。或者也可以说,法西斯德国的战败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而我们这部电视片解说词却说什么诺曼底登陆如何是关键性的战役,甚至是具有决定胜负的意义。这不仅仅是夸大其词,而且这还是在重复西方国家对二战的误导解释。西方强调诺曼底登陆的所谓重要性,不过就是为了要抹煞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最为重大的贡献。而我们的电视编导似乎对此很麻木,宁愿重复英美等国的错误说词,成为西方国家错误的应声虫。还有一点,这条解说词还证明电视片的编导,还有解说词的撰稿人,完全不了解那段历史。
当然,中国军官参加诺曼底登陆,确实表明了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与其他国家并肩战斗的经历。这一点没有人会抹杀。但是,在历史的大背景中,讲述中国与其他国家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并肩战斗,没有必要一定要夸大所谓诺曼底登陆的意义。历史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就应该如实反映历史的真实形象。我们可以讲述并肩战斗的光荣历史,但没有必要追随西方的腔调夸大他们的功绩。
当年,苏联在战争处于最艰难的时刻,就要求英美等国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但是由于英美等出于自身的私利,还由于他们还想让德国与苏联在战争中彼此更多地消耗,于是迟迟不肯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直到苏联的反攻进入德国境内,英美发现,再不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整个战争的胜利果实就会全部落入苏联之手。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才搞了这个诺曼底登陆。说好听点是,算是正式参与了反法西斯战争,说不好听的,就是来摘胜利果实。
当然,诺曼底登陆后的欧洲战局,给苏联减少了不少的压力。所以不能完全否认英美这段时间在战争中的作用。但是决定性的战绩还是要归功于苏联。这是不可否认的。现在西方已经完全无视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只说美国拯救了整个欧洲。这样的混淆是听,我们本来应该看得清清楚楚。然而我们的某些电视编导却在这里添乱,混淆我们中国观众的是听。这实在是一个不小的错误。
关于抗日战争,我们的电影拍了一个《血战台儿庄》,却没有一个电影人拍摄《平型关大捷》。这是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毕竟,平型关战役才是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取得的第一个较大的胜利战役。台儿庄战役规模的确要更大一些,我们也不会否认这一场战役。但是,如果我们只拍台儿庄,而不拍平型关,这至少是一个重大的缺陷吧?
前些年,国内还拍了一部电影《八佰》,也是在描写国民党的抗战历史。然而,要知道,平型关大捷,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打的第一个抗日战争中的大胜仗。而我们自己却没有人来拍摄这个题材的电影,也没有人拍摄这个题材的电视剧。而在我们的电视屏幕上,什么长沙会战,衡阳会战全是这种东西。在历史上的这一系列国民党组织的所谓战役,基本都是败仗。战争中的士兵有的确实很英勇,但是那些高层的指挥者,错误百出,白白牺牲了许多中国士兵的生命。特别是长沙大火,已经是国民党对老百姓犯下的罪行了。
在新中国的前十七年,我们还有《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队》等以共产党八路军所领导的坚持敌后抗战的影片。而像大规模的《百团大战》,只有八一厂在2015年拍过一部电影。而这部电影在院线上排没排上过,电视台上播没播过,很多观众都不知道。而所谓长沙会战,似乎在电视台已经放过很多次了。这种戏,我一般不看。如果这样的电视剧真的按照历史事实来演,只能让观众心里憋屈。如果要从所谓正面角度来展示,那肯定就有很大一部分内容脱离历史真实,而胡编乱造。长沙会战,能不写长沙大火吗? 而由国民党军队纵火点燃的长沙大火,烧死了多少中国老百姓,对于日本军队却毫发无损。这样的真实能不让中国观众看了之后不感到憋屈吗?
据说,那个四行仓库,每天游人不少。我不否认,在淞沪抗战中,国民党军队也有不少基层官兵英勇抗战,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然而,其中有很多牺牲都是由于国民党高层的愚蠢决策所造成的。要知道,在淞沪抗战中,有几十个师被填进去了。国民党高层根本不拿国民党军队中的基层官兵当作人,他们觉得,一个师打光了,再填一个师进去,这些官兵都成了日本大炮轰击下的炮灰。明眼人已经看到,这样的战术根本就不对头,但是国民党高层没有人想办法改变战术。当时,日本军队的火力强过中国军队。在这种情况下,硬碰硬的战法肯定不行。但是国民党高层似乎没有这样的意识,似乎中国军队人数众多,就能靠人数顶住日本的炮火。不知道在国民党那里,这算什么逻辑。在这种情况下,歌颂所谓谢晋元的精神固然展示出中国军人的血性的一面,但是与此同时,如果不是国民党高层的愚蠢,只靠歌颂这样的血性能战胜日本侵略者吗?
现在有一种说法,说淞沪抗战抵抗了较长的一段时间,阻止了日本叫嚣要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意图。客观上是有这样的作用,但是拖延了时间与战略上的胜利完全不是一回事。拿失败当战果来炫耀,这是不是很傻又很蠢?
在这个所谓的娱乐圈里,有的人实在太热衷于表现所谓国军抗日的作品了。这类作品美化的成分太多。在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先后发起三次反共高潮,屠杀共产党人。特别是皖南事变,数千名新四军战士没有牺牲在与日本侵略者战斗的战场上,反而死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屠刀之下。哪些泯灭人性的国民党反动派、顽固派,怎么可能一心一意地要打日本侵略者?
在国民党阵营,确实也有一些爱国将领,甚至为国壮烈牺牲。张自忠、戴安澜、赵登禹、佟麟阁是他们中的代表。但是国民党阵营更有大批将领率众投敌,当了伪军。没有这些伪军,中国的抗战何至于打了十四年? 这种伪军多于侵略军的现象,只在中国存在。今天还有日本人在嘲讽当年中国的这一现象。
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不是所谓娱乐圈),还是要大力宣扬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的伟大贡献。少写那些为国民党反动派描眉画眼的假历史作品了。那样的作品,既有过于夸张,脱离历史实际的一面,又有为了吹捧国民党,连脸都不要了的另一面。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公众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