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戏码来了。美国前白宫顾问克拉韦尔·卡罗内早放狠话:“对与中国合作建港的国家征收60%关税。”这话听起来像是经济政策,其实更像恐吓宣言。如今博鲁阿尔特下台,恰好验证了这场威胁背后的政治动机。
美国一贯喜欢打着“民主”的旗号干涉别国。秘鲁人对此并不陌生。1968年,贝拉斯科军政府收回被美企非法占有的油田,美国立刻制裁、封锁、威胁出兵。半个世纪过去,手法没变,只是工具更精细,不再是坦克,而是国会投票;不再是军舰入侵,而是舆论操控。
这次弹劾的背后,同样能看到老面孔。主导罢免的“人民力量党”,正是当年扳倒卡斯蒂略的主力。它的领袖藤森庆子,出身美国教育体系,与美资企业关系密切。再加上同样亲美的“人民复兴党”,这场罢免更像是一场“剧本再演”。只是演员换了,导演没变。
而美国的“双标”操作,又一次刷新底线。前国务卿布林肯称弹劾是“秘鲁民主的胜利”,可他没提到国会拒绝总统辩护、压缩审议程序的事实。曾几何时,美国大骂卡斯蒂略“违宪解散国会”,如今国会绕宪法罢免总统,却成了“民主制度的成功”。佛罗里达大学教授加马拉讽刺地说得好:“当总统解散国会是政变,当国会罢免总统是民主,这就是美国的定义方式。”
更可笑的是,美国这一招早已失灵。博鲁阿尔特倒下了,但中国早就在拉美扎根。巴西、智利、阿根廷、厄瓜多尔、秘鲁,中国已经成为12个拉美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中拉贸易额在2023年突破4800亿美元,是2000年的28倍。秘鲁不过是棋盘上的一颗棋子,而棋盘早就不在美国手里。
博鲁阿尔特或许被逼退场,但中国留下的,不只是港口、矿山和贸易额,还有一种选择:不再做美国的附庸。对于拉美国家来说,真正的独立从来不是国旗飘扬,而是能对谁合作、谁投资、谁建港,有自主权。
更深的讽刺在于,美国越是想封锁中国的合作网络,就越加速了世界对它的不信任。连盟友都看明白了,所谓“民主输出”其实是利益控制,所谓“自由市场”其实是护盘政策。华盛顿想用弹劾震慑北京,结果只是让拉美更多国家看清:被美国“保护”的代价,就是永远不自由。
秘鲁这场“闪电弹劾”,看似是国内政治风暴,实际上是拉美新冷战的前奏。美国的“后院”正在起火,而这把火,烧的正是它自己几十年来搭建的霸权旧屋。
时代变了。过去美国一个电话就能决定谁上台、谁下台,如今一个港口、一条航线、一份协议,就能让拉美重新选择方向。博鲁阿尔特或许被弹劾了,但她留下的“中国印记”不会消失。港口仍在建,贸易仍在走,合作仍在继续。
这场政治剧的结尾,其实早已写好。美国可以罢免一个亲华总统,却挡不住一个时代的转向。谁在害怕中国?不是秘鲁,不是拉美,而是那个口口声声“维护自由世界”的老大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