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的中国人在小学都学过《南辕北辙》的故事,这个故事源自《战国策》,说的是一个人想去南方的楚国,但是他却驾车往北走。
好心人提醒他,说他方向搞反了,然而他根本听不进去,还辩解说没关系,自己的马好车好路费多,车夫车技也熟练。最终他坚持己见,继续往北走。
我们学课文时,都觉得这故事荒谬,这个世界上怎么可能有这么蠢的人。然而到了不惑之年,我们发现这个世界上南辕北辙的人不但有,而且很多,比如特朗普。
特朗普很清醒美国的问题所在,比如债台高筑,经济脱实向虚,科技面临挑战。他的目标也很清晰,也就是麻嘎(MAGA),问题是他的方向搞反了,妥妥滴南辕北辙。
正常一点的操作,债台高筑,那必然应该勒紧裤腰带开源节流。经济脱实向虚,科技面临挑战,那就更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拥抱第四次科技革命,进而提高美国核心竞争力。
然而他的做法却令人瞠目结舌。他推出的大漂亮法案不但没有开源节流,反而要大规模给资本家减税,大规模提升军费开支;不但没有拥抱第四次科技革命,反而去发展传统能源了。
马克思要是知道了,都得气活过来。两百年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么简单的道理,他们竟然还没搞懂。
美国为什么会这样?道理很简单,美国的政策,已经被既得利益集团绑架了。共和党的背后,是石油利益集团,是军火利益集团,特朗普作为他们的代言人,当然要照顾他们的利益。
这一点有点像一百年前的英国,一百多年前第二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然而当美国和德国拼命搞燃油车和电力机车的时候,英国抱着蒸汽机车不肯松手。
1936年,人家德国、美国都开始用柴油和电力机车甚至磁悬浮了,英国人还在刷蒸汽机车的速度,竟然刷出了惊人的202.6公里的时速。
历史正在惊人地重现。中国人正在拼命搞新能源汽车的时候,大漂亮仍然抱着自己的燃油车不肯撒手,像极了当年抱着蒸汽机不肯丢的英国。
科技革命也是革命,科技革命革的是旧产业、旧生产力、旧生产关系的命。道理很简单,蒸汽火车出现了,马车运输就被淘汰了;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出现了,蒸汽机车就被淘汰了。
燃油汽车虽然不会被完全淘汰,但大部分市场份额会被新能源汽车所占领。这是大势所趋,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虽然这个过程很无情,很多传统车企面临生死挑战。
中国也有大量的传统车企,中国也有大量的传统燃油车就业人员,也有大量燃油车配套产业,但中国还是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主动拥抱新质生产力。
为什么我们选择这样做?第一,这是中国近代以来惨痛经历换来的经验教训所要求的;第二,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要求的;第三,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要求的。
近代史上最惨痛的教训就是——落后就要挨打。所以我们痴迷于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改革一切落后于时代的生产关系,这本身就是一种自我革命。
第二,厚重的中国历史,是我们思想和智慧的源泉。我们常说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那是因为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像太阳一样璀璨。我们的错题本和好题本足够厚,以至于遇到什么难题都能找到原型。
秦国正是因为积极拥抱改革,大力发展生产,大力调整生产关系,才实现了富国强兵,为嬴政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汉武帝的开疆扩土也是一样。
中国自古以来对既得利益集团都比较警惕。中国历史上,商人阶层从未主导政治进程,近当代史上也没有资本垄断国家政治的情况,这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着鲜明的不同。
第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已经深入人心了,尤其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会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既然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我们当然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当然要改革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既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们当然要不断发展壮大社会主义事业的经济基础。
由此可见,中国近代以来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国厚重的历史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三者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中国的革命、建设与发展。
光有传统文化和近代的惨痛教训是不行的,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太平天国,亦或是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还是新文化运动,都无法解决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光有马克思主义也不行,王明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教条,给中国革命带来了重大挫折。而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
说一千道一万卡尔马克思提供的是基本原理,而不是僵死的教条,我们需要活学活用。如果马克思主义最初来到中国时是一棵种子,还需要文化的土壤以及实践的精心培育,才能生根发芽,才能发展壮大,最终长成硕果累累的参天大树。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爱学习、爱总结、爱创新的政党,有着高度的文化自觉。当认识到需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时候,便诞生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指导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中创造性地提出了,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命题,这就是“第二个结合”。
7月1日,我们迎来了第104个建党节。这一天,国家民委的潘岳部长,为国家民委系统党员干部讲党课。
这堂党课非常深刻,大家可以去关注一下。而在建党节当天上这堂党课,其良苦用心和深刻意义大家可以使劲儿揣摩。
潘岳部长在党课上指出,要用好“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这一法宝,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他在党课上指出,“五个共同”(共同开拓疆域、共同缔造国家、共同书写历史、共同创造文化、共同培育精神)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逻辑。
坚持这一史观,就是要让大家明白: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起写的”,文化是“一起创的”,未来也必将“一起闯”。这种史观引领,为铸牢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
潘岳还指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治理经验,可为全球多民族国家提供中国智慧。例如,“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为处理文明差异提供了方案;“天下大同”的价值追求,为应对全球分裂提供了思路。
潘岳强调:当我们在铸牢实践中讲好“两个共同体”故事,既能让世界看到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智慧,也能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力量。
这种“内外联动”的视野,让铸牢工作超越了国内范畴,具有了更宏大的世界意义。
受此启发,我自己也作了一些思考。当前,我们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什么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认为就是世界格局从“西风压倒东风”,到“东风压倒西风”的过渡阶段。
以前,我们在摸着石头过河,包括摸着毛熊过河,也包括摸着鹰酱过河。但是现在,我们逐渐冲到了世界前列,无人可摸了。我们以后的每一步,都要靠自己摸索。
华为也曾经面临类似的困扰,落后时一门心思往前冲就行了,但冲到第一之后,真正的危机才刚刚到来,这时更容易迷失方向。正如同任正非所说:要做到世界第一,理论上要有所突破。
科技领域如此,政治领域也是如此。当我们无美帝可摸的时候,我们也需要理论引领。在这种大背景下,“第二个结合”横空出世,为我们的实践提供导航。
“第二个结合”,有助于我们理解“大一统”国家制度。中华文明上五千年和下五千年连绵不绝,充满了生命力,根子就在于大一统。
一部中国史就是中华民族不断追求大一统、巩固大一统、发展大一统的历史。哪个帝王要是不追求大一统,会被定在历史耻辱柱上的。
南宋直至灭亡,法定首都一直都是汴京,临安的法定地位只是行在(皇帝巡行的临时住所)。临安也有临时安置的意思,说明南宋在政治姿态上还是要克复中原。
也正因为偏安一隅,南宋的诸位皇帝被骂了千余年。南宋诗人林升诗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可以说是妇孺皆知、千古流传。
千百年来,大一统作为“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划下了分裂不可为、统一不可违的政治底线。大一统,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根基。
谁要是敢分裂中国,谁就是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叛徒,谁就是中华民族全民族的敌人。中国共产党,也把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当作自己三大历史任务之一,并写入了党章。
“第二个结合”,也将引领我们去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引领了人类数千年,只是在近代由于闭关锁国而落伍了。现在我们又重回巅峰,继续引领世界,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
“第二个结合”,还为解决民族问题拓展了正确道路。中华文明上五千年和下五千年连绵不绝,充满了生命力,在于其强大的包容性和整合力。
当今世界各国面临很多内部问题,美国的种族对立,印度的种姓制度、民族矛盾和教派冲突;欧洲白人和外来移民的矛盾日益尖锐;民族和教派林立的中东更是一锅粥。
“第二个结合”启发我们,可以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去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我们发现古人有很多好的思想,好的办法供我们借鉴。
比如孔子的“修德来远”、孟子的“用夏变夷”奠定其教化融合的基调。孔子还首倡了“有教无类”理念,通过“以文化人”也就是教育,来消解族群隔阂,实现“天下归心”。
诸葛丞相南征时跟佤族祖先达成了誓约,自此佤族人民镇守祖国南大门两千年。唐太宗对归降的十万突厥人采取“赦其死亡,授之生业,教之礼仪”的策略,使他们全部融入华夏。
总之,一部中华史,就是中华民族不断追求大一统、巩固大一统、发展大一统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
而“两个结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不断蒸蒸日上的思想动力源。中华民族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去创造新时代的辉煌。
作者:学爸蛋总;来源:超级学爸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