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国明:这下真的要搞成两头堵了?老美的心态变化不能忽视 - 昆仑策
-
尹国明:这下真的要搞成两头堵了?老美的心态变化不能忽视
2025-10-17
今天看到一个有意思的帖子,内容是这样的:
这虽然不会对中美经济战的大局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但确实有点影响美国人的心态。美国人的心态变化就是我们今天要分析的重点。
中美博弈进行到现在,不仅是实力,而且双方的心态也发生着变化,一个越来越主动、从容和自信,另一个则正好相反。虽然还未到真正的摊牌时刻,但已经开始考验美国人的心理,而不只是考验美国人的智慧了。
经济战是中美博弈的主战场,在美国发动的立体战中发挥着战略决战的作用,中美之间的博弈结果,主要就取决于三大经济战的最终结果。美国也深知这个道理,既然三大经济战都是美国发起的,显然,美国人对赢得经济战的信心从一开始是很强的,他们不会在自认为不擅长或者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去发动一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经济战。
我们中国人说经济战的时候,和美国人心里的经济战,是不太一样的,我们很多人还是习惯于用和平的思维去观察经济战,把“经济战”的说法当成一个比喻类的修辞,而不是真的当成了战争,美国人则不一样,他们是真的是用战争的思维看待经济战,所以,一开始,当我们很多人还在以中美巨大的贸易量当成中美关系的压舱石时,美国人就已经进行了战争动员。我们也不太能够理解,为什么美国的企业在整体上会那么配合美国政府的对华制裁,这些制裁手段的落地,意味着他们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会成为经济战的代价,会影响到他们的经营成果和财务数据,也会对企业的股价造成影响,影响到股东的利益和管理层的kpi考核。虽然也有一些企业对政府的做法不太赞同,但主要是这些企业对经济战的具体打法和策略有不同看法,比如比尔.盖茨,就认为,“美国断供芯片,只会逼中国加速自研,最后不仅失去中国市场,连国内的高薪岗位都保不住。”微软在限制中国系统软件的发展方面,另有一套策略,他们对民间使用的盗版软件都采取了较为放任的态度。但在美国,盖茨这样的清醒者毕竟太少,更多的美国企业还是配合了美国政府经济战。
美国的共和、民主两党作为美国的主要政治力量,尽管他现在的关系已经看上去势同水火,民主党在台上要用法律手段让特朗普去体验铁窗生活,特朗普上台之后现在也在用手中的权力清算政治对手。民主党和共和党进入白宫之后,还互相推翻了不少对方的政策,搞出了来回“翻烧饼”的政治奇观,但在遏制中国的问题上,两党之间却保持了极强的连续性,每一任都在前任的基础上层层加码。拜登当年面对要搞出天际的cpi,尽管国内当时有很多呼声,都没有取消特朗普增加的对华关税。即便短期的通胀压力那么大,美国政府也在咬牙坚持,维持对华的关税,并且把经济战一直打到任期结束,中间还进行了升级。
为了实现遏制中国发展的目标,把中国限制在中低端产业链,美国的政治和经济精英形成为一个高度统一的整体,不在乎眼前付出一定的代价,哪怕在经济上暂时是双输,也在所不惜,这显然已经超出了市场经济的范畴,通常情况下,只有战争才具有这样的特征。
从贸易战开始,到现在已经进行了七年时间,从科技战算起,也过去了六年时光。仅从时间上看,应该就已超出了美国人最初的设计和预想。他们不但一开始对打赢经济战抱有胜利的信心,而且是持有很浓厚的乐观情绪,否则,美国人不会在贸易战和科技战上采用“添油”战术。制裁目标的范围从一开始针对华为这样的头部企业,然后扩展到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制裁力度上,也是在前面的目标没有实现之后再进行升级。在这方面,对华为的制裁就特别有代表性,一开始是禁止美国企业向华为供应先进芯片,看到华为自己设计的芯片跻身世界领先水平之后,又出台政策限制使用美国的技术、软件的半导体制造企业为华为代工芯片。对美国之外的代工企业的限制标准,也从使用美国技术的占比超过25%,收缩为使用美国技术的比例超过10%,后来看着还是不能让华为休克,又把标准升级为1%美国技术的含量,就必须配合美国。
美国制裁华为逐步升级的过程,基本上就是对中国科技战的缩影。美国这种策略和打法,不是因为美国人美人善,而是美国低估了中国人的能力和意志,同时也高估了自己。美国人的记忆,影响着美国的决策。以前遏制的目标,只要美国一出手,对手基本就会服软。
美国一开始虽然遏制中国的意志已经足够坚定,但对中国人面对封锁的抗压能力和不屈意志显然是估计不足的。
这就给了中国加大创新力度,加快实现国产替代的时间。即便是到今年的10月8日之前,美国人对中国的意志、能力仍然缺乏足够清醒的认知,对中美实力在经济战过程中的变化,他们也有比较严重的迟钝,依然觉得主动权牢牢握在自己手里,对自己虚空造牌逼迫中国做更多的让步继续持有高预期。美国人在与中国谈判的同时,搞了那么多动作,尤其是九月底对中国企业的制裁实行了50%股权的穿透原则,并针对中国的航运业和造船业征收特别船舶港口费,美国人还认为自己有继续虚空造牌获取更大利益的能力。
今年“十一”假期结束之后,中国的一系列反击行动,才让美国人的认知和心理出现了质变。
一个稀土全产业链的反制措施,就让美国失去了主动和自信,也就有了特朗普千字长文中表现出的情绪失控,虽然要对中国再次增加100%关税以及禁止中国使用美国的软件作为要挟和恐吓的主要手段,但那种出乎意料,失去掌控力的心态,还是跃然于字里行间。
特朗普威胁用增加100%的关税作为主要手段,逼中国在稀土政策上让步,似乎忘记了,已经在四月份的关税战中有过交手。有人或许会奇怪,在今年的四月份,都没有从中国人这里拿到想要的结果,怎么过了几个月,他们又要故伎重演呢?这里面除了特朗普的个人喜欢用直觉进行决策的特点,也有一个美国决策层的心理变化因素。有一个段子,对此描绘得栩栩如生:
但是特朗普以及他的团队在不到10小时的时间里,就开始缓和气氛。想必那个时候,经过特朗普团队的研究和评估,既知道了中国的稀土政策对美国造成的威慑有多大,也再次确信中国不会因为美国再次拿出关税武器就那么容易做出让步。
特朗普团队从总统、副总统、财政部长到贸易代表的集体表演就开始了。虽然还是会夹杂一些威胁,但更多的还是软化自己的立场,整体的表态整体也是越来越软。
明眼人自认就能看明白,美国人没有过去的底气了,他们说的越多,就越暴露出他们的心理也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
这一次从特朗普开始,美国政客特别注重塑造自己受害者人设的同时,还特别喜欢重复把中国针对美国的经济战反击,说成是“中国与世界的对抗”。这里面的潜台词自然是美国现在已经没有信心能够凭借自己的实力,让中国取消对美国的稀土新政策。美国人通过这件事已经比较清醒地了解到中美实力的变化。即便有继续想装鸵鸟的,这下也装不下去了。
美国以前已经习惯了对中国发动进攻,而不用太花时间考虑如何防守,因为中国的反击力度控制得整体上比较克制,即使是四月份的关税大战,让美国人感觉踢到了铁板,他们也没有从双方实力对比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角度去进行总结反思,但这一次,当中国把稀土牌升级之后,他们才真正感觉到中美博弈之间攻防态势的变化。
稀土这张牌也不是现在才抓在中国手里的,但现在被正式用来作为反击的手段,自然是因为双方的实力基础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知道这张牌会给美国造成的压力,也做好了应对美国反扑的准备。
如果中国真的把稀土牌发挥到美国对我们半导体芯片进行限制的程度,美国会是翻白眼的那一个,因为美国从民用到军用,有太多的行业和重要环节,都离不开稀土元素了。把美国的“一滴血”原则运用在稀土政策上,用来反制美国对中国的“一滴血”芯片供应链限制,谁会不堪承受其重?美国应该越研究心里越会忐忑,否则,美国的政客不会现在话那么密。
这些年,我们在美国发动的经济战,特别是科技战过程中,争分夺秒地攻克技术难关,现在,中国的芯片成熟制程,已经基本上可以做到国产自主,我们只要保证成熟制程不被严重干扰,大部分产业就会不受影响。全面突破先进制程产业链的时间表虽然还不能确定,但肯定会比美西方建立一套能够自用自足的稀土供应链要快得多。
而且,稀土还只是我们手里其中的一张牌而已。但美国呢,牌还多否?看看这几天,特朗普团队除了用他们自己也知道不太好用的关税牌之外,还有什么?连遣返留学生这样的手段都用来给我们施压了。你想想美国的工具箱里还能有多少储备?
现在双方的经济战,还整体处在相持阶段。虽然我们手中的牌比对方多,但我们并不着急现在就跟美国摊牌,我们的措施升级的重点,还是想让美国知道,对方要跟我们彻底摊牌的代价会有多大。我们的硬实力已经不弱于对方,但我们在软实力方面的劣势还是客观存在,我们大量的外汇储备还在对手的金融系统里,我们还有大量的其他资产在他们的经济体系中,对手的话语权优势还是很显著,他们颠倒黑白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还会迷惑到不少人。
换位思考一下,处在美国决策者的角度,他们现在的心理与发动经济战之处会发生多么巨大的变化。
美国人本来在智慧的博弈层面就不占优势,现在又要失去心理的优越感,那美国人的信心会变成易碎的玻璃。
美国人企图继续在实力不够的情况下,用心理战术,从我们这里拿到本不该属于他们的利益,基本就是空想了。
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我们是需要一个磨刀石的。美国到现在为止,应该说很好地完成了这个角色。美国不但帮我们戒掉了“造不如买”,以市场换技术等不切实际的幻想,让自主创新的精神重回思想高地,也在经济战的过程中在不断历练和砥砺我们不怕困难,不畏挑战,不惧威胁的民族精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