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忠:当“小人物”的狂欢异化为“饭圈”的暴力 - 昆仑策
-
周忠:当“小人物”的狂欢异化为“饭圈”的暴力
2025-04-26
曾几何时,市井巷陌中“小人物”的互相吹捧不过是茶余饭后的谈资,如同街头巷尾的俚语段子,虽显粗鄙却无伤大雅。但在互联网技术的催化下,这种小范围的非理性追捧逐渐异化为具有组织性、攻击性的“饭圈文化”。从选秀节目中粉丝为偶像“倒奶打投”的荒诞,到体育赛事中“饭圈化”应援引发的公共秩序混乱,从网络平台上的控评刷榜到现实中的围堵机场,这种以“圈层”为名的集体癫狂,正在解构社会评价体系的根基,将公共空间异化为充满戾气的角斗场。
一、解构“饭圈”的权力密码
1. 算法茧房与群体极化的共谋。互联网平台通过精准的算法推送,将具有相似审美偏好或价值取向的个体包裹在信息“回音壁”中。这种技术赋权看似满足了小众群体的表达需求,实则通过数据筛选构建了封闭的认知系统。当“圈层”成员长期沉浸在同质化信息中,其认知边界不断收窄,最终形成“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排他性思维。正如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所言:“技术正在创造一个超真实的拟像世界,人们沉溺其中却误以为触摸到了真实。”
2. 资本操控下的情绪经济。“饭圈”经济的本质是资本对情感的货币化收割。经纪公司与平台通过制造“人设”、操控舆论,将粉丝的情感投入转化为可量化的流量数据。从“集资打投”到“CP营销”,从“代拍产业链”到“黑红营销”,每个环节都暗藏着精密的商业算计。这种将情感价值异化为资本增殖工具的逻辑,使得“饭圈”成员在无意识中沦为商业机器的“数字劳工”。
3. 去中心化时代的权力幻觉。在传统社会结构中,“小人物”因缺乏话语权而处于边缘地位。但互联网提供的虚拟舞台,让个体通过极端化表达获得存在感。当“喷子”通过互相吹捧、辱骂获得流量奖励,当“水军”通过控评收割经济利益,这种扭曲的“权力幻觉”催生了畸形的身份认同。正如社会学家戈夫曼的“拟剧理论”所揭示:人们通过表演建构自我形象,而“饭圈”文化正是一场集体参与的荒诞戏剧。
二、公共性消解的三重危机
1. 价值共识的崩塌。当“颜值即正义”“圈子文明”“黑红也是红”等扭曲价值观甚嚣尘上,社会赖以运转的道德共识面临瓦解。某流量明星被曝偷税漏税后,其粉丝竟以“缴税是公民义务”为由要求法律豁免,这种价值混乱折射出“饭圈”文化对法治精神的消解。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没有成就的中老年、部分青少年将“饭圈”逻辑带入现实,出现““为圈子人抬轿子”为偶像打架斗殴”“因观点分歧校园霸凌”等极端案例。
2. 公共理性的萎缩。健康的社会需要多元声音的理性对话,但“饭圈”文化将公共讨论异化为站队厮杀。在影视作品评论区,任何批评性观点都可能招致粉丝的集体谩骂;在学术争鸣中,不同见解常被贴上“不爱国”“没文化”的标签。这种“二极管思维”不仅扼杀思想创新,更使公共领域沦为情绪宣泄的垃圾场。
3. 社会信任的瓦解。当“控评”“洗白”“黑公关”成为行业潜规则,公众对媒体、企业和政府的信任持续流失。某品牌因选用争议艺人代言导致股价暴跌,反映出资本与粉丝共谋制造的“信任泡沫”正在破灭。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这种信任危机正在向代际传递——年轻一代对权威的天然质疑,很大程度上源于“饭圈”文化对主流价值的解构。
三、重建公共性的治理路径
1. 技术治理。平台算法不应成为“信息封建主义”的推手。需建立算法伦理审查机制,强制公开推荐逻辑,设置“反沉迷提醒”和“价值观过滤”系统。如欧盟《数字服务法案》要求平台披露算法运作原理,我国亦可探索“算法透明度认证”制度,将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纳入统一监管框架。
2. 经济重构。针对“饭圈”经济的寄生性特征,需建立“文化企业社会责任评级”制度,对纵容粉丝互撕、数据造假的平台实施“一票否决”。同时推行“艺德保险”机制,将明星违法行为与经纪公司经济利益挂钩,倒逼行业自律。对于“代拍”“黄牛”等灰色产业链,应联合公安部门开展常态化打击。
3. 教育革新。在互联网上对朋友圈进行审核,通过删除、屏蔽、提醒等方式维护正确,在学校教育中增设“媒介素养”课程,通过案例教学培养青少年的批判性思维。北京某中学开展的“网络言行模拟法庭”实践表明,当学生理解“键盘暴力”的法律后果后,网络骂战参与率下降63%。更重要的是重建家庭教育的价值引导,避免家长将“饭圈”行为美化为“为爱发电”。
4. 法治护航。现行《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规定》需进一步细化,明确“恶意吹捧”“恶意营销”“数据造假”的认定标准。可借鉴日本《轻犯罪法》对网络骚扰的严惩条款,对组织化、规模化的“饭圈”攻击行为追究刑事责任。同时建立“黑名单共享机制”,实现全网联合惩戒。
在祛魅中重建文明共识。治理“饭圈”乱象绝非简单的“堵”与“疏”,而是关乎文明形态的深层变革。当我们在短视频平台目睹少年为偶像绝食时,在微博热搜看到“祖安文化”肆虐时,更需清醒认识到:这场看似娱乐化的狂欢,实则是技术异化、资本僭越与价值迷失的合谋。重建公共性,需要技术向善的自觉、资本守正的底线、教育铸魂的耐心,更需要每个个体对“理性对话”的价值重估。唯有如此,方能让互联网回归“让生活更美好”的初心,让每个普通人都能在数字时代保有尊严与温度。
(作者系自由撰稿人、爱国者;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发布,作者授权首发)
【昆仑策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公众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