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不久前,一个美好的夏日之夜,一群花果山上下来的年轻人,观看并讨论新中国人民电影时代的经典名片《我们村里的年轻人》(1959),我虽然早就不是年轻人了,但也受邀参加并做了一个发言,下面的文字根据发言提纲整理。
关于这部电影,我看的比较早了,现在凭着记忆,谈这样几点:
1、信仰的力量。
这部电影,我将其命名为“社会主义青春期的青年电影”。
什么意思呢?
因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正好是社会主义青春期。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中国宣布进入社会主义,但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的?未来将取得什么样的成就?会遇到什么样的挫折和困难?人们并不清楚。
对许多人来说,社会主义是发光发亮的地平线,是美好未来,人们对社会主义前景充满向往,只有在这样时代与心理背景下,我们才能够理解这部电影中所洋溢的激情,也才能够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优秀的青年,愿意回到生活条件相对艰苦的农村。
2、人民公社的作用。
今天,人民公社已经被污名化了,似乎一提到公社,就是大锅饭,割尾巴等等,这是不对的。
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尽管村子里的青年热情很高,但他们一开始设想的引水渠,规模很小,但公社成立之后,局面立刻就不一样了,整个水利工程的规模大大提升了,受益的农田面积也大大增加,出现了热火朝天的“大会战”场面,这是因为公社可以调动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到水利建设中来。
在工业还不能反哺农业的时候,公社这种组织形式,通过充分调动人力资源,弥补了资本和机械的不足,使中国的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设施,都出现了飞跃,为此后农业的继续进步,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公社也为把农民纳入国家体制,预留了空间。
这是因为,公社的蓝图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逐步提高所有制水平,“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只是一个妥协的结果,最终还是要使公社由集体所有制经济变为全民所有制经济,让农民也可以像城市工人那样享受国家保障。
当年有一首歌,“社会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金桥”,畅想的就是这种前景。
当然,我们知道后来的历史没有按照当初设想的那样发展,不过这已经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3、知识分子在农村。
说是知识分子,其实不过是中学生,当年在农村也就算知识分子了。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中,有两个小知识分子,一个孔淑贞(金迪 饰),另一个是李克明(刘增庆 饰),他们身上既有坚定性,也有狂热性和投机性。
坚定性主要体现在孔淑贞身上。她毕业后决定回乡参加农业建设,主动报名加入青年突击队,参与找水源,修水渠,从未动摇过。
但是,她身上也有狂热性。比如她急于修成水渠,要趁着月光,在没有充分安全保障的情况下,在悬崖峭壁上搞夜间施工,这就是狂热性的表现。
克明身上体现的,则更多是投机性。他不仅对夜间施工并不感兴趣,对整个青年突击队的行动也都不感兴趣。他嫌农村生活艰苦,想到城里找工作,但他被孔淑贞迷住了,为了找机会接近孔淑贞,他才报名参加了青年突击队。孔淑贞要夜间施工,他明知违反规定,又觉得这是个讨孔淑贞欢心的机会,就“很积极”地同意了。
这件事激怒了队长高占武(李亚林 饰),老社长对青年们的行动本来就不太同意,如果再发生重大伤亡事故,会导致整个行动的失败,所以他爆了粗口。
小资产阶级的弱点,导致了整部电影中最激烈的一次冲突。
顺便说一句,女性一旦确立了信仰,往往比男性更坚贞,这也许和她们倾注了情感有关。八十年代以后,中国社会剧烈转型,出现了不少“马列主义老太太”,如丁玲等,却甚少“马列主义老头子”,老头们似乎都乐滋滋地咸于维新了,原因概源于此。
4、复转军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骨干作用。
“我们村里年轻人”的骨干与核心是高占武,他参加过志愿军,当过排长,在青年中有威信,有办法,觉悟高,组织能力强,没有他,这场兴修水利的行动就搞不起来。
影片中有一个细节非常有意思。
虽然高占武内心喜欢孔淑贞,却一直刻意与孔淑贞保持距离,但敏感的克明早已将他视为情敌。在青年突击队举行的龙王庙联欢晚会上,他看到孔淑贞坐在高占武背后,手似乎是无意识地搭在高占武肩上,很亲密的样子,醋意大发,立刻起哄让高占武表演节目,一方面让他和孔淑贞分开,另一方面想让高占武出丑。
没想到,高占武跳起了朝鲜舞,更没有想到,孔淑贞也会跳,她下场为高占武伴舞,显得优美而默契。
朝鲜舞,具有异域风情,意味着见多识广,在五十年代的社会氛围中,还是一种非常受青年喜欢的时尚。
克明认为自己与高占武竞争,最大优势就是文化,没有想到却在文化上被高占武碾压。面对翩翩起舞的高占武和孔淑贞,他显得尴尬、局促,根本插不进去。
这里谈谈毛主席的建军方略。
从井冈山开始,毛主席就非常重视人民军队的文化建设。他说,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
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那种落后、困难的局面下,如何引领中国进步?
毛主席的思路是,把人民军队建成中国最进步的组织,然后向全社会辐射,引领全社会的进步。
毛主席的这个思路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在八十年代之前的整个历史时期,解放军都是中国的文化高地,诗歌、小说、报告文学、话剧、歌剧、歌曲、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电影等,辐射整个社会,对树立解放军等形象,赢得全国人民的爱戴,产生了巨大作用。
经过解放军这所“大学校”熏陶的复转军人,更成为地方机关、厂矿、学校、农村的骨干,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发挥了无法替代的作用。
所以,高占武这个形象,是有真实依据的。
5、简单谈一点资产阶级法权问题。
社会主义的理想的目标是人人平等,但这一点,受制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无法在分配制度上充分体现出来。
从横向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城乡、工农、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三大差别;从纵向的角度来看,实际上存在按等级分配的情况。
纵向和横向的因素结合在一起,农村在分配中,就处于最不利的地位。
社会主义制度,在经过了最初的浪漫后,呈现了一个明显悖论:分配制度与价值观的矛盾。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农村的生活水平短时间内无法赶上城市生活水平的情况下,回到农村的青年,还能不能保持原来的热情?克明那样一心想回城的人,会不会越来越多?这些都会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
简言之,能不能解决资产阶级法权问题,能不能用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抑制、约束资产阶级法权,决定了社会主义革命能不能最终成功。
这个矛盾,在影片中还是潜在的,事实上被回避了,而在六七十年代的影片,如《年轻的一代》《春苗》《决裂》中,则被尖锐地呈现出来,并给出了解决的思路。
最后,回答两个问题。
问:孔淑贞报名参加青年突击队,为什么要剪辫子?这让人看了不舒服。
答:剪辫子是一个象征性的动作,在影片中,起到了这样几个作用:一是,表达了孔淑贞参加劳动的决心,是对质疑她的落后农民的一个回应;二是,表明一种身份的转变,从女学生变成了劳动者;三是,剪辫子是一种美的转换,从一种文弱、秀气的美,变成一种干练、洒脱的美。
孔淑贞剪掉辫子,并把辫子抛给质疑她的孔阴阳(马骉 饰)的动作惊艳全场,极为潇洒并富有魅力,瞬间就征服了李克明,他决定暂时不回城,而是加入报名加入青年突击队,也同时征服了高占武和曹茂林(梁音 饰)。
孔淑贞剪辫子,意味着在当年的社会氛围中,一种英姿飒爽的无产阶级的美,取代矫揉造作的小资产阶级的美,正在成为主流的审美标准。
问:曹茂林难道配不上孔淑贞吗?为什么要让他在孔淑贞面前手足无措。
曹茂林具有能干(外号“七十三行”,比“七十二行”还要多一行)、质朴等优点,但他在文化上与孔淑贞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爱慕,但又深知自己配不上,这成了他在孔淑贞面前感到紧张的深层次原因。
高占武也爱上了孔淑贞,但当曹茂林向占武哥倾诉衷肠,并请他帮忙后,高占武就把自己对孔淑贞的感情埋在心底,反而“利用职权”,创造曹茂林和孔淑贞单独接触的机会。
这里,我们看到了一种利他主义的爱情观,这和西方为了争夺情人而决斗的爱情观根本不同,这种爱情观,是中国的、革命的、社会主义,总的来说,爱情关系比同志关系、战友关系等要低一个位阶。
不过,利他主义的爱情观,似乎更接近爱情的本原——让所爱的人得到自己所爱的人,而不仅仅是我要得到自己所爱的人。
高尚也是一种美。这种利他主义的爱情观,反而使高占武在孔淑贞的心目中更具魅力。
影片到了最后,高占武与孔淑贞,曹茂林与小翠(杨洸 饰),都得到了自己的爱情,只有“吃着碗里又看着锅里”的李克明,既失去了小翠,也没有得到淑贞,,落得一个鸡飞蛋打的结局。
这是影片对小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一个善意的讽刺。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