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忠:构建“民呼我为”的治理新格局,重塑为人民服务实践体系 - 昆仑策
-
周忠:构建“民呼我为”的治理新格局,重塑为人民服务实践体系
2025-04-22
在全面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部分公务机关暴露出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已成为阻碍党群关系和健康发展的“绊脚石”。从三河事件中暴露的环保数据造假,到扶贫工作中出现的“蜻蜓点水”式帮扶;从城市道路反复开挖造成的资源浪费,到调研中“隔着车窗看民生”的虚假作风,这些现象折射出少数干部与群众渐行渐远的危险倾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破解这些治理难题,需要从思想根源、制度设计、执行机制、监督体系等方面进行系统性重构,真正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治理目标。
一、破除“官本位”思维定式的三重革命
(一)重塑权力观,从“牧民者”到“服务者”的认知转型
某县水利局干部在抗旱期间伪造灌溉渠建设台账,将20万元工程款虚报为50万元,最终因群众举报落马。此案暴露出少数干部将公共权力异化为“特权”的深层病症。亟需要通过“三个一”教育工程实现思想破冰:
1、一本必读书目: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摆脱贫困》列为新入职干部必修教材,开展“如果我是信访群众”角色扮演活动;
2、一场沉浸体验:组织机关干部参与“当一周农民(工人)”实践,祛除干部的“贵族”气息,去掉年轻干部的“少爷、公主”病如江西某县推行的“插秧挑战赛”,要求干部在48小时内完成1亩水田插秧;
3、一套行为准则:制定《机关干部十严禁》,明确禁止“调研时层层陪同”“解决问题推诿扯皮”等20类行为。
(二)再造情感纽带,从“物理接触”到“化学融合”的转变
某市城管局干部在创建文明城市期间,为完成“门前三包”考核指标,强制沿街商户每日清洗卷帘门三次,引发群体投诉。此类“表面工程”的根源在于情感联结缺失。可借鉴浙江“民情日记”制度,建立“三同”考核机制:去乡村要与民同吃,取消村部食堂,村干部回家吃饭,下乡公办在村民家中与村民共餐,费用由干部自付;与民同住一周,连续五晚入住村民家中,参与农事劳作;与民同谋,每月召开“板凳议事会”,将群众意见纳入决策流程。某贫困县通过“干部住村周”活动,收集到237条真实诉求,推动建成38公里产业路,使农产品运输成本下降40%。这个经验值得推广。
(三)升级能力体系,从“文件干部”到“全科医生”的转型
面对群众反映的“医保报销跑断腿”问题,某街道办工作人员学习不努力,因不熟悉跨省结算政策,导致群众三次往返无果。需构建“三维能力矩阵”:
1、开发“政策翻译官”培训课程,将专业术语转化为方言俗语,提升政策解读力;
2、建立“15分钟响应圈”,确保突发事件30分钟内到达现场,提升应急处突力;
3、开展“数据驾驶舱”实训,使干部熟练运用大数据分析民生需求,提升数字治理力。杭州市推行的“民呼我为”数字平台,通过AI分析12345热线数据,精准识别出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群体诉求,推动年度安装量增长300%,是有益的尝试。
二、重构制度,构建“真调研-真服务-真落实”的治理闭环
(一)实行穿透式调研机制,打破“信息茧房”的技术赋能
某省在乡村振兴调研中,通过无人机航拍发现37%的农田存在撂荒现象,而基层报表却显示“耕种率100%”。需建立“四维穿透”调研体系:一是空间穿透,运用卫星遥感监测耕地使用情况;二是时间穿透,建立民生诉求10年数据库,分析问题演变规律;三是群体穿透,对特殊困难群体实行“一户一码”动态管理;四是流程穿透,开发“政策执行轨迹”追踪系统,防止“中梗阻”。广东省通过“数字政府”平台整合23个部门数据,精准识别出1.2万户外卖骑手纳入工伤保险,覆盖率达98%。
(二)实现政策供给革命,从“政府端菜”到“群众点单”的转变
某市投入3亿元改造的“智慧停车场”因车位定价过高沦为摆设,智慧城市验收后不再智慧,暴露出决策与需求脱节。应建立“需求侧响应”政策机制:一是需求采集,在社区设置“政策二维码”,群众扫码即可提交建议;二是方案众筹,开展“金点子”大赛,优秀方案给予财政支持;三是效果众筹,建立“政策体验官”制度,随机抽取群众参与政策评估。成都市推行的“公园城市”建设,通过20万市民投票确定植物配置方案,使生物多样性提升60%。
(三)完善效能评估体系,从“领导满意”到“群众点赞”的转向
某县斥资800万元打造的“网红一条街”,因忽视周边居民采光需求遭投诉。需构建“三维评估模型”:一是过程评估,引入第三方机构对政策执行进行“飞行检查”;二是结果评估,建立“民生幸福指数”,涵盖12个维度56项指标;三是成本评估,推行“投入产出比”分析,对效益低于50%的项目启动问责。深圳市实施的“民生微实事”项目,要求每个项目必须经过“居民议事会-专家论证会-纪委监督会”三重审核,群众满意度达92%。
三、改革监督机制,打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立体防线
(一)技术监督,推动区块链赋能的阳光政务
某市扶贫资金被挪用事件中,纸质台账被篡改导致追责困难。应建立“区块链+政务”系统:数据存证,将惠民资金流向实时上链,确保不可篡改;智能合约,设定自动触发条件,如资金拨付超时自动预警;可视化追踪,开发“资金流向地图”,群众可扫码查看每笔支出详情。江苏省推行的“阳光扶贫”系统,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全省扶贫数据互联互通,问题线索发现效率提升70%。
(二)实现社会监督,共建共治共享的监督网络
某地环保局对群众举报的化工厂污染问题置之不理,后经媒体曝光酿成群体事件。需构建“全民监督”体系:设立“啄木鸟”奖励基金,对有效举报给予10%罚金奖励;对重大民生项目进行“云直播”,接受实时监督;建立“监督飞地”,异地交叉检查消除地方保护。湖南省建立的“纪委开放日”制度,邀请群众代表参与巡察,推动解决教育乱收费等问题137个。
(三)开展文化监督,润物无声的价值引领
某机关食堂设置“最低消费”引发争议,折射出特权思想残余。应实施“文化浸润”工程:环境熏陶,在办公区设置“苏区干部好作风”主题展廊;仪式塑造,开展“升国旗·践初心”晨会活动;符号传播,设计“为人民服务”主题表情包,通过新媒体传播。重庆市打造的“红岩魂”VR体验馆,让党员干部在沉浸式体验中接受精神洗礼,投诉率下降45%。
四、探索“双向赋能”的治理新范式
(一)干部培养要从“温室育苗”到“田野淬炼”的转型
某市直机关新招录公务员中,83%从未参与过基层工作,他们不了解老百姓的需求,工作漂浮。在无法改变现状的情况下,需建立“三维培养”体系:学历能力重塑,与农业大学合作开设“乡村振兴学(硕)士班”,补上农村这一课,重点教学放在基层。技能再造,实施“百名局长进党校”计划,去基层教学基地现场教学,重点提升群众工作能力;实行经历认证,将驻村经历与职务晋升直接挂钩,未达标者取消评优和晋升资格。推行贵州省“蹲苗计划”,要求处级干部必须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满两年,推动5.7万人脱贫经验。
(二)接受群众参与,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共创”的转变
某市地铁规划因忽视居民意见引发抗议,后通过“模拟听证会”调整线路,节省财政支出2亿元。构建“参与式治理”平台:数字孪生,建立城市三维模型,群众可虚拟体验建设方案;众创空间,设立“社区规划”师岗位,由居民投票确定改造方案;积分激励,开发“城市贡献值”系统,参与治理可兑换公共服务。杭州市的“我们圆桌会”节目,通过线上线下联动解决民生问题1200余件,群众参与度提升300%,就是很好的例证。
(三)新技术赋能,从“人海战术”到“智慧治理”的跃升
某县在防汛工作中因信息滞后导致3个村庄被淹,暴露出应急体系短板。需构建“城市大脑”系统:感知神经,部署5万个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风险;决策中枢,开发AI辅助决策系统,响应速度提升10倍;执行末梢。建立“社区应急响应队”,确保5分钟内到达现场。深圳市的“秒批”改革,通过数据共享将审批时限从20天压缩至20分钟,群众办事成本下降70%,就是可以推广的。
根治官僚主义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需要思想破冰、制度重构、监督革新、实践创新的协同推进。从延安时期“只见公仆不见官”的延安作风,到新时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科学家精神,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放在最高位置。正如二十大报告指出的:“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唯有让干部”“脚步丈量民情,用汗水浇灌民生”,构建起“民呼我为”的治理新格局,才能真正实现“上下同欲者胜”的治理境界,谱写新时代党群关系的壮丽篇章。
(作者系自由撰稿人、爱国者;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发布,作者授权首发)
【昆仑策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公众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