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亲们的认可就是最好的奖状,驻村第一书记期满离任,全村老少含泪送别。近日贵州三穗发生的这幕视频在网上流传。村民一路唱着山歌,赵大志泪洒当场。两年来赵大志带着村民修水渠、建篮球场、安装寨中危险路段护栏、修花台、栽花种树……视频中评论:“你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就把你放在心里。为赵大志点赞!”
“我今没有好茶饭,只有山歌敬亲人”。三穗村民无力挽留赵大志,含泪送别的一路山歌中显然也含了太多的无奈与悲哀。
民意为天。怎样做到不屈赵大志之材、不寒百姓之心二者兼顾呢?
中国古代,有不少类似做法值得借鉴。
明英宗正统九年(1444年),孙遇履职徽州府。上任之初,他便化身为普通百姓,深入农户之间,对县乡的官田进行重新丈量,并将那些被多占的田地合理分配给了无地的农民。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孙遇还成功清理了上任知府遗留的多年积案,彻底改变了徽州府过去的不良风气。因此,当地的民众纷纷称颂他为“孙青天”。
孙遇任徽州知府满五年之际,他的父亲离世。按照明代的官制,官员在得知双亲不幸的消息后,必须立即停止职务,返回家乡为亲人守丧,通常这一过程需要三年时间,但实际执行时通常为27个月。然而,若皇帝认为该官员应继续留任或另有重用,则会采用“夺情”制度,即允许官员留任而不必回家守孝。由于徽州民众对孙遇的深爱,当地官员与百姓共同呈请朝廷,请求允许孙遇继续留任徽州知府。朝廷考虑后迅速作出回应,同意夺情留任。这是徽州人民对孙遇的深情挽留。
不久后,孙遇又面临了母亲在烟台福山老家病逝的沉重打击。然而徽州民众再次向朝廷上表,请求允许他夺情留任。但此次,朝廷并未批准这一请求。孙遇于是回家为母亲守制。这是徽州人民对孙遇的又一次挽留。
八年后,即1461年,孙遇的徽州知府任期将满,由于他政绩斐然,本应获得升迁。然而,徽州民众对这位“青天太守”的离去深感不舍,于是他们再次联名上书,请求孙遇能继续留任。当时,宣府巡抚李秉负责考察和任免百官,他处理了一批庸劣酷贪的官员。在李秉的奏请下,孙遇被擢升为正三品官衔,并继续留任徽州知府,这便是徽州民众三留孙遇的佳话。
又过了三年,孙遇再次得到提拔,这次他被任命为江西右布政使,这是一个从二品的高官职位,相当于现在的副省长。徽州民众深知无法再强留孙大人,他们不希望耽误了孙大人的仕途。临行时,徽州民众携老扶幼,纷纷涌上街头,为这位在徽州府任上辛勤耕耘了二十年的父母官送别。
无独有偶。江西靖安县人况钟(1383—1442年),自幼聪颖勤奋好学,为人律己公正清严。其人生最值得历代人赞颂的是,每次任期届满老百姓都苦苦挽留,因此三次任职苏州。特别是任职九年后,本应提拔到朝廷任职,但鉴于百姓挽留,朝廷顺应民意,以正三品按察使衔让他第三次留任苏州知府,相当于现在的高职低配、职级并行。
组织部门应该多从中华优秀传统吏治文化中汲取营养,同时与时俱进,在组织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多所创意。比如,鉴于赵大志同志业绩突出,可以升其职级,留赵大志继续担任该村第一书记;如果确需另有重用,最好也是能让他以该村为地理基准点,在地域空间上垂直升迁,拥有以后还可以继续罩得着该村的职位。
这才是对民意的最好尊重。
(作者:陶余来,常州大学红色文化研究院(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