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队伍是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着力解决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这“四种不为”,像四堵看不见的高墙,挡住了高质量发展的步伐,也消耗了基层群众对党组织的信任与期待。要破墙而出,关键在于选准人、用好人、激励人,把“干得好”真正写进干部的成色里,让“有为者有位,干事者吃香”。
干部不“作为”,事业怎有为?在一些地方,个别干部有的“鸵鸟式避责”,遇事绕道走;有的“老好人心态”,明知问题却不敢碰硬;还有的“慵懒式打卡”,得过且过混日子。表面看是“不为”,实质是缺乏担当、逃避责任,是对岗位的辜负、对群众的背离。干部若没有一股子真劲、实劲、韧劲,改革发展就难以落地生根,人民群众也难以享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成色从哪来?从“选、育、用、管”中炼出来。要写好“干得好”这三个字,首先要从源头选对人。选拔干部既要看“硬指标”,也要察“软表现”。要拓宽视野“选”,从政治忠诚、政治定力、政治能力等五个方面设标立尺,采用“查、测、评、议、诊”五道程序,像“体检”一样精准识别干部政治素质,确保干部不仅“能干”,更“会干、敢干、干得正”。
其次,要注重梯次结构,打造能打胜仗的“干部蓄水池”。通过例行考录、选调招录、专项选拔等方式引入“源头活水”,构建分层分类的人才信息库,实现干部储备“有人可选,选有所依”。
更重要的是,要向基层一线选人,把干部推到改革发展的最前沿去“炼钢淬火”。把那些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冲得上、扛得住、干得成的干部发现出来、提拔上来,真正形成凭实绩用干部的鲜明导向。
撑腰兜底,把“敢为”变成“愿为”“善为”。敢不敢干,干得好不好,背后往往取决于组织的态度。要敢于为担当者担当,让干部干事创业无后顾之忧。要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让“试错”不等于“问责”,对探索中的失误合理容错、及时纠错,激励干部放开手脚、大胆作为。要完善谈心谈话、走访慰问等机制,及时掌握干部思想动态和实际困难,让干部感受到组织的温度和支持,真正“轻装上阵、上阵能打”。
一个国家的发展,归根结底靠人。干部是“关键少数”,是推动改革发展的桥梁和纽带。把“干得好”写进干部的成色里,不仅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责任。要真正让那些埋头苦干、不计得失、冲锋在前的实干者有舞台、有掌声、有未来,也要让“躺平式”“装样子”的干部无处可躲、无机可乘。
(作者:王英名,工作单位:河北省中共渤海新区工委黄骅市委组织部;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来稿】一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