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苏州相城经开区开展的一场“角色互换”活动引发广泛关注。7名机关干部脱下正装,换上职业装,沉浸式体验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快递员等新业态从业者的日常工作。这些身份的转变,不仅让干部们体验到了“风里来、雨里去”的不易,更让他们在角色转化中重新认识城市治理的细节和温度。这场看似新颖的“换装游戏”,实则是一场深刻的调研实践课,释放出政府治理思维方式正在悄然转变的积极信号。
问题在基层,答案也藏在基层。“坐在办公室看到的永远是问题,走到群众中才能看到答案。”这句在干部培训课堂上常被提及的话,在此次“角色互换”中有了生动注脚。
当前,新就业形态不断涌现,快递员、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等职业群体已成为城市正常运转的“毛细血管”。然而,这些群体常面临劳动权益保障难、休息空间缺失、工作强度大等问题。传统的调研方式往往局限于听取汇报、查看数据,缺少对一线真实情境的感知,难以触及问题的“痛点”。而通过“换位体验”,干部们直接接触工作一线,从“局外人”变为“亲历者”,从“观察者”变为“参与者”,看到了数据背后的温度,也感受到了新业态劳动者的艰辛与呼声。
调研不是“盆景”,而是“农具”。调研不是装点门面的“盆景”,而应是耕耘民意的“农具”。只有沉下身去、俯下身子,才能触碰到群众的所需所盼。当前,一些机关干部在调研中仍存在“走马观花”“点到为止”等问题。调研变成了“打卡式”的流程,导致所提建议浮于表面、缺乏针对性,最终难以转化为政策红利。而“角色互换”这一做法,将体验与调研深度融合,是对形式主义的一种反击,更是工作作风的一次刷新。北京人社局干部体验外卖工作后,推动建立了百余个“劳动者服务站”,就是最好的例证。发现问题只是第一步,关键在于把体验到的问题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路径、机制和政策,这才是调研的真正价值。
换位思考,换出“服务温度”。“你若想了解一人,就穿上他的鞋走上三天。”这句西方谚语,道出了换位思考的精髓。换位才能共情,共情才能精准施策。机关干部是政策的制定者,也是服务的供给者。如果不了解服务对象的具体需求和痛点,制定出来的政策很可能就是“牛头不对马嘴”。苏州这次活动,这不只是一次体验,更是对工作理念的一次重构,是干部从“身临其境”走向“设身处地”的生动实践。
以制度固化成果,让调研成为常态。新业态行业繁多,短期沉浸式体验只能覆盖一角。要把这种做法的正向价值系统化、机制化,关键在于建立常态化的调研机制和沟通机制。
要强化制度引导,推动体验式调研成为基层治理的“规定动作”,而非“锦上添花”的个案尝试。可以探索将短期体验与长期联系机制结合,持续听取新就业群体的声音。同时,应运用数字技术构建实时反馈平台,畅通“基层声音上行”通道,让民意直达政策“中枢”。调研不能“调”而不“研”,不能“看”而不“干”。要以“钉钉子”精神抓整改、抓落实,把干部们在一线记录下来的十余个问题逐条梳理,明确责任单位、整改时间表,做到件件有回应、事事有着落。
角色互换,不只是“换了身份”,更是“换了脑子”。它让机关干部走出“舒适区”,走进“问题堆”,以双脚丈量民情,以汗水换来信任。一项好政策,离不开一双“泥腿子”的脚和一颗“为人民”的心。从“坐而论道”到“起而行之”,这才是新时代基层治理应有的样子。期待更多地方接续探索、优化实践,让调研更接地气、让政策更暖人心,让治理之路在一次次换位中愈发宽广。
作者:赵浚涵,工作单位:河北省中共渤海新区工委黄骅市委办公室;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来稿】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