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反对21世纪的青年吸烟,但你们也别反对20世纪的周树人吸烟,我们各不相扰,皆大欢喜,如何?”
记得十几年前,到绍兴游览,专程去瞻仰鲁迅故里。
走到景区入口,一眼看到鲁迅先生手指夹着香烟,眺望远方并且沉思的木刻风格壁画,立刻就非常喜欢,觉得传递出了先生的神韵,可亲、可敬。
孰料,居然有人投诉了。
问题在于,这幅壁画并非香烟广告,只是对先生形象一种不违反历史真实的艺术呈现,这何错之有呢?
凡是读过一点鲁迅的人,都知道先生的烟瘾很大。
在《藤野先生》中,鲁迅写道:“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在《秋夜》中,则有“我打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
可见,抽烟是鲁迅生活和写作时的一种习惯与状态。
据许广平先生回忆,鲁迅每天抽烟量大概在50支左右,也就是两包半,斗争越激烈,写作越紧张,就越是手不离烟。
许广平先生还回忆,虽然许多人对鲁迅先生宣传吸烟有害健康,但他坚决不信,所以也坚决不去戒除。他曾说,抽烟、喝酒都戒不掉。
不过,鲁迅先生的固执,只是对他自己。对青年朋友,他还是常常告诫他们不要染上抽烟、喝酒的“恶习”。
鲁迅先生留下了许多手指夹烟的照片,包括去世前11天,在第二届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现场最后一次与青年聚会,他仍然在抽烟。
概括来说,先生手持烟卷凝神沉思的形象,是历史记忆中的传神瞬间,是几代人无比亲切的文化记忆。
鲁迅故里的壁画,并非对吸烟行为的宣扬,而是对一个伟大思想家真实神态的准确捕捉,也从一个侧面标示了他所处的时代……
所有这一切,怎么能够因为一个似是而非的理由就被改变呢?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昨晚,忽然就梦到听鲁迅先生讲座。
先生讲完了,点了一支烟,很享受地吸了一口,然后请大家提问。
有人举手:“先生,有女士投诉你抽烟的姿势太潇洒,还刻在墙上,太拽了,有误导青年之嫌。要你放下烟卷,握起拳头。”
先生笑了:“我不过是抽烟,她却是在抽风。”
众人大笑。
“难道她不知道我最讨厌握拳大吼的夸张姿态吗?”
众人又笑。
先生徐徐道:“上海飘着小雨的寒夜里,到处阴冷潮湿,与‘正人君子’斗争的时候,抽支烟,相当于拳击手后退两步,调整调整竞技状态。现在的小姐们天天吹着暖气,哪里知道这种感觉?”
笑声又起。
先生正色道,“吸烟是让人冷静、深思的嗜好。你听说过酒后乱性,喝酒误事,听说过吸烟乱性、吸烟误事吗?”
“你们注意到没有,地球上那些最反动的地方,基本都是禁烟不禁毒,美国、欧洲,严厉禁烟,可大麻都合法化了。”
“毒品令人糊涂,抽烟让人清醒。我们二十世纪的革命者,大多数都抽烟。”
众人窃窃私语。
先生手里的烟,只剩烟头了。他又掏出一支,在桌面上敦了敦,把烟头接上,抽了一口,然后摆了摆手,说:
“你们21世纪的人说吸烟有害健康,好吧,我同意。我反对21世纪的青年吸烟,但你们也别反对20世纪的周树人吸烟,我们各不相扰,皆大欢喜,如何?”
众人大笑,热烈鼓掌。
忽然就醒了,想起梦中先生说过的话,不禁莞尔。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