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特朗普政府推出的“对等关税2.0”政策,将全球贸易平均关税推升至近百年高位。美国对华商品累计关税高达145%,个别商品叠加税率更突破245%。 这场以“公平贸易”为名的经济战争,实则是大国综合国力的全方位博弈——关税是表象,全球产业秩序重构才是核心本质。
“对等关税2.0”延续了特朗普经济民族主义的一贯逻辑,通过对全球主要贸易伙伴加征10%-50%的差别化关税,试图强行重塑全球产业链布局,推动制造业回流美国。
其深层目标远非解决贸易失衡,而是围绕全球高端制造业中心地位的战略争夺。美国旨在通过重振本土制造业,遏制中国在高端制造领域的崛起势头,进而夺回全球产业主导权。这一战略源于对过去数十年全球产业格局演变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中国制造”快速升级的战略警觉。
01
中美关税博弈的底层逻辑
回溯历史,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提出的“现代化等于后工业化”理论在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国影响深远。该理论认为,先行工业化国家已完成工业化使命,只需掌控产业链“微笑曲线”的两端——即前端的研发、专利和后端的品牌、营销,而将底部的加工制造环节转移给新兴工业化国家。这直接促成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大规模的产业外迁浪潮,先流向亚洲四小龙(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又迅速转向中国东部沿海的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特别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更深地融入全球贸易体系,加速了其成为“世界工厂”的进程。
然而,“现代化等于后工业化”理论的长期实践最终引发了美英自身的反思与警觉。中国正是在融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工业体系过程中,完成了自身的工业化进程。如今,英国推行“再工业化”,美国推动“制造业回归”,其深层逻辑是试图融入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工业体系,却又难以接受由中国主导的产业新秩序。
2008年金融危机是一个关键转折点。美国开始意识到其经济产业结构过度“脱实向虚”、金融化问题严重,开始调整。实际上,撒切尔时期英国已提出再工业化构想,奥巴马时期美国则提出回归制造,2008年金融危机加速了这一进程。
新冠疫情是另一重要节点。全球产业链断裂,暴露了抗疫物资等关键领域过度依赖单一国家(尤其是中国)的风险,欧美认识到这对产业安全和国家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因此,他们提出打造“中国+1”或“中国+N”的多元化全球供应链战略,进一步强化了西方回归制造和再工业化的共识。
2016年特朗普上台,恰逢《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全面实施。中国要成为世界制造强国的目标再度触动美国,促使美国对过度“脱实向虚”进行深刻反思,并重新重视制造业。不同于中国,美国房地产具有工业化和制造属性。特朗普作为房地产实业家,本身就代表着实体经济。美国副总统万斯所著的《乡下人的悲歌》,描绘了那些曾经因制造业繁荣而蓬勃发展的地区在全球化和工业转移浪潮下沦为“铁锈带”的悲惨图景。工厂关闭、冬季供暖困难、工作岗位流失,导致当地居民陷入贫困与绝望。全球化使美国东海岸(华尔街金融)和西海岸(硅谷高科技)获益,却让底特律等中部老工业基地付出沉重的代价。万斯正是这一阶层的代表。
国务卿卢比奥也极力呼吁美国回归制造业。在《中国制造2025》颁布九周年之际,卢比奥撰写了报告《中国制造的世界:九年后的“中国制造2025”》(The World China Made: 'Made in China 2025' Nine Years Later),在美国国会引起巨大反响。报告警示美国在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轨道交通、造船四大关键领域已落后于中国。尤其在造船方面,报告称中国造船能力是美国的200多倍。这对作为海权国家、依赖海军进行全球布局的美国构成巨大刺激。卢比奥强调,制造业转移到新兴国家后,这些国家能在发展过程中实现自我升级,从价值链低端向高端攀升,在“老三样”、“新三样”等高科技制造领域取得领先地位。
特朗普的贸易顾问纳瓦罗在其畅销书《致命中国》(Death by China: Confronting the Dragon – A Global Call to Action)中,对中国进行了大量歪曲和攻击。其核心观点是,中国制造业通过巨额补贴和产业政策支持,造成了国内产业失衡和全球经济失衡,美国必须改变这种局面。美国不甘心将世界制造业中心(特别是高端、尖端和智能制造领域)的主导权拱手让与中国,意图夺回部分份额,这构成了美国发动贸易战和关税战的底层逻辑。
02
中国制造,难以撼动的中心地位
美国能否成功实现制造业的全面回归?这是一个巨大难题,或许为时已晚。
自201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全球占比超过美国起,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已持续15年。三年疫情期间,正是依靠中国强大的制造能力,中国向全球供应超过22亿剂新冠疫苗、数千亿件抗疫物资和医疗设备,成为全球抗疫物资供应的大后方。
2015年5月,中国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这是中国首个国家级制造强国战略蓝图。它明确提出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进入世界制造业强国第二方阵的目标,旨在应对全球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变革,追赶发达经济体,终结“中低端大量代工—技术受制于人”的旧模式。
十年磨一剑。在《中国制造2025》的指引下,中国制造业不仅在规模上持续领先全球,更在质量、结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上实现了质的飞跃。昔日支撑中国出口的“老三样”(服装、家电、家具),已被代表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新三样”(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取代,成为出口新引擎。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超过全球总产量的70%,动力电池产量接近全球产量的80%,光伏组件产量超过全球产量的80%并实现全产业链自主可控,彻底摆脱“大而不强”的标签。
将“世界工厂”的帽子从中国转移出去,短期内绝无可能,无论是东南亚、北美还是欧洲都无力承接如此庞大的制造业体量。1980年,中国仅占全球制造业的5%,而到2024年,这一比例已跃升至31.6%,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更预测,到2030年中国制造业产值将飙升至全球的45%,相当于美、日、德三国总和的2.3倍。
中国不仅拥有无与伦比的规模优势,更具备巨大的国内市场、强有力的产业政策支撑以及新型工业化带来的新动能。当前,我国已形成各具特色、竞相发力、梯次发展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体系,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300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产业集群达到80个。这些高度集聚、根植性强的产业集群难以复制和转移。在可预见的未来,撼动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地位,仍将极其困难。
03
中国制造由“大”到“强”
需要打造更多的隐形冠军
中国入世二十余年来,已建成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和完善的配套能力,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中制智库理事长兼研究院院长新望博士在《关键时刻》一书中强调,中国制造业实现由大到强,有两个关键步骤:一是培育壮大产业链集群,二是培育更多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为此,必须实现三个转变:由大企业崇拜转向专业化引领,由集成制造转向基础再造,由模仿追赶转向自主创新。
近年来,工信主管部门抓制造业侧重了两件事,一是专精特新、单项冠军企业的梯度培育;二是产业集群和产业链的建设。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重构的背景下,产业组织形态和竞争要素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转变。各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原来取决于跨国公司,即“链主”企业,现在则更多地依赖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上的链属企业。
放眼我国经济版图,逾6000万户中小企业遍布千行百业。一条条产业链上,从设计、原料到零部件、装备,几乎每个领域、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大量中小企业的硬核支撑。隐形冠军(Hidden Champions),是由“隐形冠军之父”赫尔曼·西蒙提出的概念,指那些在某个细分市场占据绝对领先地位但鲜为人知的中小企业。他们虽然“规模不大”,却是细分领域的“领头雁”;不为大众熟知,却在各自领域内身怀“独门绝技”,是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他们凭借自己的长板优势,与大型企业进行竞争、博弈、配套与合作,共同铸链、补链、强链、控链。如今,我国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14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6万家。超六成“小巨人”企业深耕工业基础领域,近八成分布在重点产业链环节。
2021年,中制智库联合中国教育电视台、央视融媒体、凤凰网财经等共同发起《隐形冠军示范工程》,按照“优中选优,做好示范”的工作思路,重点记录和展示制造业细分领域头部企业的成就与成长历程,揭示其核心竞争力密码,促进中国企业走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推动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为我国制造业企业提质升级和培育世界级“隐形冠军”提供参考。
《隐形冠军》节目是国内首档解构细分领域“隐形冠军”大型原创节目,由知名主持人携手观察员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获奖者新望博士走进企业深度探访,旨在发现冠军企业基因、讲好冠军企业故事、展示冠军企业魅力。节目采用“访谈+外拍”纪实拍摄的手法,包含整体组织、策划、拍摄、制作等;同时,兼顾公信力与影响力的专业输出,形成以中国教育电视台(覆盖数亿观众的全国落地的卫星频道)、央视融媒体、凤凰网1亿财经用户及中制智库新媒体的生态矩阵整合宣传。
中美关税战的本质,是全球产业权力结构的重新校准。美国的遏制与中国的突围,构成了当下全球经济格局演变的核心线索。美国制造业回流的野心,受制于其自身产业生态的固化与成本壁垒,难以撼动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中国制造的升级,从来不是零和博弈,而是为全球产业生态注入新动能。未来的竞争,终将回归到创新能力与产业韧性的比拼,而开放与协同,才是破解困局的终极答案。
作者:新望、莉文;来源:中制智库 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