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日本德仁天皇和雅子皇后启程首次对蒙古国进行为期8天的国事访问,主要行程为向“日军战俘纪念碑”献花,并出席蒙古国年度盛典“那达慕大会”的开幕式。今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80周年,日本德仁以“和平使者”身份悼念战俘,实则是树立日本战争受害者形象,同时弱化侵略历史争议,减少国际舆论压力。此外,蒙日借机深化经济、军事、稀土资源等多领域合作恐将对我国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应予关注警惕。
一、日本天皇首次访问蒙古存在多种特殊性
一是访问人员身份特殊。德仁天皇夫妇作为国宾对蒙古国展开正式访问,这是历代天皇的首次。天皇在日本政治文化体系中占据独特地位,是日本的国家象征,具有整合、统一国民精神的作用。此外,德仁天皇将出席欢迎仪式及蒙古最大的那达慕大会开幕式,作为蒙古民族文化的重要展示平台,天皇夫妇的参与,象征着日本对蒙古文化的尊重与认同。
二是访问时间节点敏感。从时间点来看,202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而7月6日正值“七七事变”前一天,日本天皇选择此时访问蒙古,通过参访战俘纪念碑、发表“反思战争苦难”声明,将日本包装为“军国主义受害者”,转移国际社会对日本侵略责任的关注。
三是访问地点独特。二战期间,约有2000名日军战俘被苏联关押在蒙古,死于强制劳动,后蒙古在日本政府的要求下,于2001年在首都乌兰巴托南郊修建“日军战俘纪念碑”,用以纪念二战后所谓“惨死异国他乡的日军战俘”。7月8日,天皇夫妇向“日军战俘纪念碑”献花,这表明日本借此塑造“受害者”形象,妄图用“历史悲情”拉拢蒙古。
二、日本天皇访问蒙古背后源于多方面考量
一是突破中俄战略围堵,构建“北方支点”。日本将蒙古视为“第三邻国”,意图在中俄腹地嵌入地缘支点。蒙古作为全球唯一被中俄完全包围的内陆国,其地缘价值在于可切断中俄资源运输通道并辐射中亚。日本将其视为“自由开放的印太战略”的关键伙伴,两国于2023年升级为“和平与繁荣的特别战略伙伴关系”。日本政府希望借助天皇在日本外交中的独特和灵活作用,展示对蒙古国的重视,继续提升日本在该地区的战略存在感。
二是锁定稀土供应链,对冲中国主导权。据美国地质调查局公布的数据及搜集蒙古国相关数据,其稀土储量为3100万吨,占全球稀土总储量的20%,已成为仅次于中国的世界第二大稀土矿蕴藏国家,而稀土对日本高科技产业至关重要。访问期间,日本宣布将启动“稀土精炼技术转移计划”,试图以技术合作换取资源开采权。
三是重塑“战争受害者”形象,弱化侵略责任。日方宣称献花是为“纪念1700名死于蒙古的日军战俘”,却绝口不提这些战俘实为侵略中国东北的关东军成员,更回避南京大屠杀、731部队等核心历史问题。此举与日本国内右翼势力“修正主义”思潮相呼应,试图通过“受害者叙事”消解历史批判,为军事扩张铺路。
三、日蒙深化合作或对我造成潜在负面影响。
四、我应未雨绸缪提前应对
一是强化中俄蒙战略协作,筑牢区域安全屏障。联合俄蒙推动《中蒙俄经济走廊2.0》建设,将稀土运输通道纳入多边合作框架,确保资源供应链安全。可向蒙古提供替代性基建融资方案(如亚投行专项贷款),对冲日本官方发展援助(ODA)影响力。同时,加强边境地区军事部署,联合俄蒙开展反渗透演习,防范日本军事渗透。
二是实施稀土资源外交,构建战略反制体系。与蒙古签署稀土长期采购协议,承诺以基建投资换取稳定供应。推动中资企业收购蒙古稀土加工企业股权,掌握核心技术。同时,联合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等资源国,建立稀土出口联盟,限制对日出口配额,迫使日本重回谈判桌。
三是深化历史叙事斗争,掌握国际话语权。联合韩国、朝鲜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交日本历史修正主义报告,要求国际刑事法院调查日本战俘叙事中的历史歪曲。支持蒙古国内进步学者挖掘日据时期蒙古劳工受害史,通过学术出版与纪录片传播,瓦解日本“受害者叙事”。
(来源:“强军智库”微信公众号,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