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2日,中美两国在瑞士日内瓦达成重要经贸协议,共同发布《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根据协议内容,美方同意撤销对华加征的91%关税,中方同步取消相应反制措施,双方还就24%的对等关税达成90天的暂缓执行期。该协议于5月14日正式生效,标志着两国经贸关系进入新阶段。
然而,协议墨迹未干,美方旋即在对华芯片出口、航空发动机及乙烷供应等关键领域再设障碍。试图从这些方面遏制中国发展,令中国陷入困境。美国这种反复无常且妄图将中国逼至绝境的行径,充分表明其一心想要阻碍中国发展。这种两面手法暴露出美国试图通过“遏制+接触”的双轨策略,多维度压制中国发展的战略意图。在此情形下,中国被迫以稀土作为反制手段。这一举措再次让美国领教到中国的实力,使其意识到,中国不仅能够通过关税反制让美国感到压力,利用稀土进行回击同样能让美国难以承受。面对美方的技术封锁,中国果断启动稀土反制措施,暂停对美稀土出口许可审批。这一精准反击直击美国军工和高科技产业软肋,迫使特朗普政府不得不重返谈判桌。6月9日至10日,中美经贸团队在伦敦举行会谈,最终达成阶段性妥协:中方恢复稀土出口许可,美方则放宽部分高技术产品出口限制。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稀土出口上保持了战略克制,既满足民用领域需求,又严格限制军用领域出口,体现了“精准反制、留有余地”的战略智慧。作为交换,美方在航空发动机零部件、乙烷供应及教育交流等领域作出相应让步。
当美国意识到,直接与中国正面交锋难以达成其目的后,便转而采取间接、迂回的策略,妄图将中国孤立于世界经济体系之外。其具体手段是挥舞关税大棒,迫使其他国家与中国保持距离,切断中国借助第三方转出口至美国的渠道。鉴于美国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对众多国家而言,获取美国市场至关重要。因此,一些国家极有可能向美国的压力妥协。此外,阻止中国企业仅将这些国家当作“阳澄湖洗澡蟹”(暗指借道出口而不在当地建立完整产业链),进而迫使中国企业在当地进行全产业链生产,也是美国的意图之一。所以,只要特朗普政府提高的关税在这些国家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它们很可能会选择顺从美国的要求。
美国在直接施压难以奏效后,正调整策略试图构建对华“经贸包围圈”。其最新动向是通过差异化关税政策,诱压第三方国家与中国“脱钩”。典型案例是美越达成的关税协议:越南接受20%的基础关税,同时配合美国对中国转口商品征收40%的惩罚性关税。这种“分而治之”的策略意在制造示范效应,诱使更多国家加入对华经贸隔离体系。
更深层次的战略意图在于,美国企图借关税手段达成双重目标:一方面通过提高全球关税填补财政窟窿,另一方面构建反华经贸同盟。特朗普政府正在利用中美关税休战的“窗口期”,对欧盟、日韩、印度等主要经济体各个击破,将关税谈判与对华政策相捆绑,迫使其选边站队。
然而,这种霸权行径正在引发全球范围内的反作用力。美元武器化的过度使用,已促使金砖国家等新兴经济体加速推进去美元化进程。在2025年金砖峰会上,成员国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团结,这恰恰是对美国单边主义的直接回应。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特朗普却宣布对所有金砖国家加征10%附加关税的威胁,反而强化了新兴市场国家联合自强的决心。
美国凭借其世界最大消费国的地位,试图胁迫各国孤立中国,此招着实阴险狠辣。然而,这一举措犹如玩火,稍有不慎便可能引火烧身,危及美国世界最大消费国这一地位。要知道,支撑美国成为世界最大消费国的关键因素乃是美元霸权。想明白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何各国如今都有联合起来瓦解美元霸权的意愿。一旦成功打破美元霸权,美国便难以再这般肆意妄为。而美国当下这种毫无底线、得寸进尺的行径,恰好为各国提供了一个推翻美元霸权的契机(毕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相等的)。美国的种种行径,让各国切实认识到了打掉美元霸权的紧迫性。
从战略态势看,美国正陷入对华遏制的“双重困境”:急躁冒进会导致反制升级,如稀土危机般自食其果;渐进遏制又难以跟上中国发展步伐。这种战略焦虑导致其政策摇摆不定,形成“特朗普不如拜登,拜登不如首任特朗普”的执政效能递减怪圈。
反观中国,在应对美国压力过程中,不仅保持了经济稳定增长,还成功提升了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最新数据显示,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体系中已与欧元并驾齐驱。这种此消彼长的态势预示着:时间始终站在坚持战略定力的一方。美国越是急于求成,越可能重蹈“助攻中国崛起”的历史覆辙,就像当年中苏交恶客观上助推了中国自主发展一样。
当前国际格局的演变印证了一个根本趋势:单极霸权终将让位于多极均衡,武力恫吓难敌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在这场关乎国运的长期博弈中,战略耐心与制度自信才是最终决胜的关键。
就像朝鲜敢于向俄罗斯派遣援军、协助其稳固后方战线的举动,深刻反映了国际权力结构的根本性变化。这一大胆行动昭示着:美国主导的单极秩序已出现系统性裂痕,传统霸权国家对其认定的“边缘国家”的约束力正在急剧衰退。朝鲜的战略选择不仅是对俄乌战局的直接干预,更是对美西方霸权体系的一次公开挑战。
美元霸权体系的根基,在于美西方通过殖民历史和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置于依附性地位。这种经济上的不对称依赖,迫使许多国家在关键决策上屈从于西方意志。然而,随着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一种新型的国际经济合作范式正在形成。通过共建基础设施、促进产能合作,参与国正逐步构建起独立于西方体系的经济自主能力——这正是打破新殖民主义枷锁的关键所在。
历史经验表明,单纯的军事力量无法确保国家主权完整。乌克兰的教训尤为深刻:即便曾拥有世界第三的核武库,因经济体系被西方掌控,最终不得不自废武功。这印证了一个铁律:没有独立的经济体系作为支撑,任何国防建设都如同沙上筑塔。当前中国与美国的世纪博弈,本质上是一场关乎经济主权的生死较量。胜,则开创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纪元;败,则可能面临比苏联解体更严峻的危机。
在关税战场上初战告捷的中国,正面临美国更隐蔽的围堵策略。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各个击破”的方式,瓦解中国与主要经济体的合作关系。应对这一挑战,需要运用“统一战线”的战略智慧:既要保持战略定力,又要展现战术灵活性。历史经验表明,当美国陷入战略焦虑时,其政策往往会出现“王八拳”式的混乱——这正是我们化压力为动力的机遇窗口。
特朗普政府的战略意图已昭然若揭:一方面挥舞关税大棒企图填补日益膨胀的美债窟窿,另一方面则试图构建对华经贸隔离带,迫使各国与中国“脱钩”。然而,这种既要短期内重塑全球经济格局,又要维持美国霸权地位的双重目标,无异于让一个垂垂老矣的帝国同时完成多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像一位耄耋老者试图满足如狼似虎的少妇,既力不从心又贻笑大方。
当前特朗普的关税大棒已引发广泛反弹。在全球经济“退潮期”,各国对美让步的空间日益缩小。日本农协的强烈抵制、印度农民的抗议浪潮,都表明核心利益领域已形成“红线共识”。中国在对美博弈中展现的战略韧性与取得的实际成果,正在产生显著的示范效应。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欧盟与日本在汽车等关键产业上的反制能力,实际上握有制约美国通胀的政治经济杠杆。
中国庞大的市场容量和完整的产业体系,正在形成强大的地缘经济引力。美国对华“脱钩”尝试的失败证明:在深度全球化的今天,经济相互依存已成为遏制单边主义的天然屏障。更关键的是,中国在高端制造、科技创新等领域的突破性进展,正在重塑全球产业链格局。美国的技术封锁非但没有扼杀中国高科技产业,反而催生出一个更具活力的自主创新体系。这种“敌人帮忙”的悖论,正在使美国的遏制战略陷入自我否定的怪圈。
中美博弈的长期性、复杂性不容低估,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已然清晰。一个内部矛盾重重、持续衰落的美国,其遏制行为很可能重蹈“中苏交恶”的历史覆辙——最终成为助推中国跨越式发展的外部动力。当前中国需要保持战略耐心,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强化科技创新,扩大“朋友圈”。当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完成从“西方中心”向“多元共生”的转型时,美国苦心经营的遏制体系必将土崩瓦解。在这一进程中,中国的制度优势、市场规模和文明韧性,将成为决定历史走向的关键变量。
中美战略博弈已进入深水区,这场关乎国运的较量固然残酷,但历史规律不可违逆。一个沉溺于霸权幻象、拒绝实质性改革、持续消耗战略资源的美国,其遏制行为正在产生事与愿违的效果:一方面加速了中国的技术自主与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则加剧了美国自身的体制僵化与战略透支。这种悖论式的结局,恰似当年中苏交恶的历史重演——外部压力非但未能遏制中国发展,反而成为助推中华民族完成关键跃升的催化剂。历史正在昭示:真正决定大国兴衰的,从来不是对外遏制的能力,而是自我革新的勇气与智慧。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