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位风采|毕既涛:既能战又能修的“多面手” - 昆仑策
-
战位风采|毕既涛:既能战又能修的“多面手”
2025-05-15
人物小传:
毕既涛,中部战区陆军第81集团军某旅导弹技师,从军二十六载,他依旧铆在战位、潜心研究。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全军优秀士官人才奖”三等奖1次,荣获“战区陆军优秀共产党员”“集团军保障工作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
朔漠烽烟,激战正酣。导弹拖着尾焰划破天际,毕既涛紧盯指挥屏,红色目标光点被逐个湮灭,紧绷的指节才随之舒展。营长拍着他的肩膀赞叹:“老毕’号脉’的导弹,从来没掉过链子!”
这份从容的背后,是毕既涛持之以恒的坚守与钻研。扎根军营二十六年,他从导弹射手起步,潜心钻研各型导弹,最终成长为既能战又能修的“多面手”。
部队数次换装,主战装备更新迭代,他每次都铆在战位从头学起。某型战车列装后,维修保障停留在理论阶段,出了问题不敢动,有了故障不会修,依靠厂家技术支援周期又太长。毕既涛心里清楚,部队遂行任务复杂多变,故障不会按教科书“出牌”,能救命的永远是“现场力”,掌握必备的维修技能必不可少。
“实战不会给你翻手册的时间,更等不来厂家支援。”为了尽快缩短战斗力生成周期,毕既涛带领攻坚小组成员对照理论学、拿着零件看、盯着问题研,把厂家替换下来的报废电路板搬回宿舍,在桌上搭起临时工作台。在他的带领下,团队仅用3个月就啃下新型装备的“硬骨头”,并培养出了8名独立排障“多面手”,导弹系统应急处置效率提升80%。
从青春少年到两鬓微霜,变的是装备型号,不变的是向战为战的坚守。毕即涛用实际行动证明,真正的“定海神针”,是在与故障的千百次交锋中淬炼而成,最终将自己锻打成装备最可靠的“保险丝”。
作者:于晓涛 詹奕坤 樊厚洪 袁科尧;来源:中部号角微信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