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期间曾应诗人徐迟之请,亲笔题词:“诗言志”。1958年3月,毛泽东在成都主持召开中央会议期间,参观杜甫草堂,评价杜甫的诗是“政治诗”。我曾在杜甫草堂的简介中看到毛泽东的这一评价,这对我理解毛泽东诗词启发很大。毛泽东说杜诗是政治诗时,难道毛泽东自己的诗就不是政治诗吗?不从政治的角度看,我们肯定不能准确地把握毛泽东诗词的精髓。
1973 年 7月 17 日,毛泽东会见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杨振宁。杨振宁说:“我读了主席的《长征》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特别是‘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我很想去看看。”毛泽东说:“那是长征快完时写的。讲了一个片面,讲不困难的一面,其实里边有很多斗争,跟蒋委员长斗争、跟内部斗争。有些注释不大对头。如《诗经》,两千多年以前的诗,后来做注释,时代已经变了,意义已不一样。我看,过百把年以后,对我们这些都不懂了。”毛泽东显然对一些诗词专家对他写的《长征》一诗的解释不甚同意,就借《诗经》表达自己对“过百把年以后”人们对他诗词的解释也会遇到与《诗经》同样被误解的命运。毛泽东纠正了人们对杜诗的附会和误读,我们后人也应当从政治的高度,不能单纯从文学的角度来端正自己对毛泽东诗词的误读。毛泽东首先是伟大的政治家,他的诗词文学性是服从政治性的。因此从政治的角度来把握毛泽东诗词,可能最接近毛泽东对自己诗词的理解;只有这样理解毛泽东诗词,才可能在“百把年以后”避免出现后人“对我们这些都不懂了”的结果。
战略是政治的核心内容。由此,我想到了毛泽东诗词中的战略思想。毛泽东的诗词也可以有战略视角的解读,而不限于修辞、文学艺术角度的解读。阅读毛泽东的诗词,我们会发现其中有许多是讲战略的。如果没有政治和战略高度,我们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毛泽东诗词。
令人高兴的是今早好朋友带着我写的《毛泽东诗词中的战略思想》一书在韶山瞻仰毛主席并向毛主席汇报。从毛主席诗词中专题研究老人家的战略思想,大概这是第一本,想必也是我和出版社编辑同志们共同为毛主席完成的一桩心愿。
好朋友带着我写的《毛泽东诗词中的战略思想》在韶山瞻仰毛主席,向毛主席汇报。高兴,很高兴!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教授;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